看见是柴静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看见 作者:柴静 | 书号:46988 时间:2018/11/3 字数:13123 |
上一章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下一章 ( → ) | |
进央视第一天陈虻问我:“你从湖南卫视来,你怎么看它现在这么火?” 我胡说八道了一气。 陈虻指指桌上:“这是什么?” “…烟?” “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昅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是不昅烟者的多少倍。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会给你写这个设计的颜⾊,把它的民族化的特点、它的标识写出来。我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家国税收的大户,如果全不昅烟的话,影响经济向哪儿发展。”他看着我“我现在把烟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就会问:‘写什么呀?’” 后来我知道,他经常拍出那盒烟当道具震慑新人。但是,他最后说的一句话十年后仍然拷问我。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各种口音,各个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每天一⿇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 在福建涂岭,拆迁户不同意搬迁,开发商纠集人一起冲进家门,户主的儿子最终被砍死,头部中三刀——一个刚复员回来的年轻人,二十三岁,一脸稚气,胡子还没怎么长,腮边连青气都没有。我去时是五个月后,门框上还有深褐⾊的⾎手印。 采访时开发商已在狱中,我把死者照片拿给他看,他面无表情:“不认识。” 我说:“他跟你名字一样,叫蔡惠 ![]() 他一脸意外的模样。 “这是你们杀死的人。” “哦。”他说“当时我昏过去了,不记得了。” 死者的家靠近⾼速公路,我们去的时候,路边都是⽩底黑字的标语,雨打风吹,墨淋漓地流下去,除了“冤”看不出其他字样了。 开发商说:“我也是受害者啊。” “你?”我冷冷看着他。 “我的钱早就给府政了,我一直追,一直追,他们承诺我村里人要搬的。我不还钱,别人也要杀我。”他说。前一天,镇府政的人告诉我,因为群众访上,府政把这个项目暂停了。 我对开发商说:“你这个项目都停了,你凭什么让人家搬?” 他两眼圆睁:“停了?” “对。” “没人跟我说停了呀?”他急了“群众访上了,我们也可以访上啊。你府政跟我签协议以后一直没提供用地,又不退我钱,你这不是骗我吗?” 采访镇长,他说,跟开发商签的“两个月拆迁完毕”只是一个“书面上的表达”开发商“应该心知肚明的嘛”所以说停就停了。 我问镇长:“那有没有想过你们这种暂停可能 ![]() 他说:“我们从来就不要求开发商跟拆迁户去接触。”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和拆迁户的矛盾就像是一个炸药桶一样,如果这个时候丢进一 ![]() 他绕着圈子不正面回答:“群众要求缓一缓,我们就缓一缓嘛。” 几年下来,我要问的问题都烂 ![]() 我也听惯了各种口音的回答:“没有。” 但凡我采访过的冲突 ![]() “审批了吗?”我问。 “报批了。”镇长说。 “审批和报批是一个概念么?” “是一个概念。”他连眼睛都不眨。 我只好再问一遍:“审批和报批是一个概念么,镇长?” “嗯,是两个概念。” “那为什么要违法呢?” “法律知识淡漠。”他还跟我嬉⽪笑脸。 气得我在采访笔记里写:“太没有道德了” 节目做了一遍又一遍,信件还是不断地寄来,导领说还是要做啊,但我看来看去,觉得按着这个模式已经很难做出新的东西了。零八年十月,张洁说:“反正现在编导们都忙改⾰开放三十年特别节目,你自己琢磨做一期土地的节目吧,不限制內容,不限制时间。” 我叼着橡⽪头,看着⽩纸发呆。 束缚全无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头脑空空。我原来觉得,行万里路,采访了这么多人,还不够理解这个问题吗?现在才知道远远不够。我原以为好节目尖锐就成了,陈虻说:“不是说你把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一句话套出来叫牛 ![]() 他解释:“你的主题要蕴涵在结构里,不要蕴涵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 他说的是大⽩话,不会听不懂。是我已经感觉到,却说不出来的东西,又痛又快,好像从事物中间“穿”过去了,有一种非常笨重又锋利的力量。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 我找各种土地政策的书看,看到周其仁的《产权与制度变迁》,都是法律条文和术语,但步步推导酣杨淋漓“穿”过去的劲儿,一下午看来,简直让人狂喜。 我和老范去北大找周其仁。 周其仁说他不接受电视访问,拿过我的策划稿看一眼,里面都是以往节目的片段,他一分钟不到看完, ![]() 他说:“第一,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经济问题。” 我动了下心, ![]() “第二,不要妖魔化地方府政。” 我有点意外,我的节目里对他们的批评,是有理有据的,为什么说我妖魔化他们呢? “第三,”他说“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 嗯,不要用道德眼光看待经济问题。我在纸上写下这句话…经济问题是什么?很简单,买和卖。我在纸上写:“那买的是谁?卖的是谁?”自问自答:“买的是开发商,卖的是农民。” “那府政是⼲什么的?” “府政…嗯…把地从农民那儿买过来,再卖给开发商。” “你到市场上买⽩菜,需要府政中间倒一趟手么?” “但地和⽩菜不一样啊,地不都是国有的么,国有的府政就可以拿去吧…是不是?” “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不是国有,为什么农村的地,农民的地,要让府政来卖呢?” 我脑子里什么东西摇了一下,又站住了:“别胡想了,‘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句话是明明⽩⽩写在《土地管理法》里的,这里所说的‘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家国所有的土地和家国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以农村集体的土地一旦变成建设土地,就要变成国有土地。你不是背过么?” 我想停下了,可那个声音不打算停下来:“这…合理吗?” “怎么不合理?”思维的惯 ![]() ![]() 我心里那个非常细小的声音在问:“如果…” “如果什么?” “…”“说吧,如果什么?” “如果宪法有问题呢?” 去家国图书馆,查到一九五四年宪法,没谈到城市和城市郊区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再往后,一九七五年宪法、一九七八年宪法,也没有,再往下査…这儿,在这儿,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第五届国全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华中 民人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第一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家国所有。” 那个声音犹豫了一下,又挣扎着问出一个问题:“可是,矿蔵、⽔流、森林、山岭、草原等自然资源属于国有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城市的土地非得国有呢?” 嗯…宪法里就这么一句话,无注解。 网上也査不到。 我问周其仁,他说他也持有同样的疑问。 我劝他接受访问,他一乐:“去采访陈锡文吧,他都知道。” 陈锡文是央中财经导领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央中农村工作导领小组办公室主任。学界当时对土地问题争论很大,我不知道一位员官的解释是否服众,周其仁说:“就算反对他的人,也是尊重他的。” 我要走的时候,他又补了一句:“陈锡文是个有些emotional(感 ![]() 这句话后来很有用。 我在“东方时空”时已采访过陈锡文。采访结束后一起吃工作餐,一大桌子人,他说起丰台民工小学被拆,小孩子背靠拆了一半的墙站着看书,等老师来了才放声大哭。他说到这儿停下,从 ![]() 媒体这个行业,提起谁来,大都百声杂陈,但我认识的同行私下说起他,无一吐槽。有位同事说他采访另一个员官时,对方有点支吾,他还拿陈锡文劝人家,那位一笑,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陈主任六十了,我才五十,他已经忘我了,我还忘不了。” 二〇〇六年两会时,我对陈锡文有个短采访,別人大都是对报告表态,他谈农村⽔利,当时离西南大旱还有四年:“越来越多的⽔利设施是満⾜城市,満⾜工业,就是不让农业用⽔。这种局面如果下去,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我们整个农业灌溉系统,要说得可怕的话,甚至是崩溃。” 审片人说:“这个人说得再尖锐也能播。” “为什么?” “因为他特别真诚。” 采访陈锡文,是他开会的地方。好几天没怎么睡⾜的脸⾊,嘴 ![]() ![]() ![]() 我问他,八二年宪法的“城市的土地属于家国所有”这话从哪儿来的? 他答:“‘文⾰’前家国没财力建设,到了八二年,人口膨 ![]() 这么大的事,居然没有引发社会动 ![]() 陈锡文说的也都是大⽩话,不含糊,没有把玩语言的油滑,字字用力气说出来,嘴角带些⽩沫,他也不自知。他说问题的 ![]() ![]() “讲不清楚变成什么结果?” “讲不清楚就变成多征。”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巴泽尔困境”就是没主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要占便宜。这个困境与道德关系不大,而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经济行为。 采访的场记我看了又看,再对着那张⽩纸,战战兢兢写下节目中的第一句话:“在市场经济中,有一条众所周知的规则:自由地买和卖,等价 ![]() 多么寻常的一句话,我敝帚自珍,看了又看。一个人从小到大拾人牙慧,写⽇记的时候抄格言,做电台的时候念别人文章,做电视了摸仿别人提问,像是一直拄着拐杖的人,现在试着脫手,踉踉跄跄,想站起来。 我犹豫着,写下了第二句:“‘给农民的不是价格,是补偿。’陈锡文用一句话说清了农民的处境,‘地拿过来了你去发展市场经济,拿地的时候你是计划经济,这事儿农民就吃亏了。’” 多大亏呢? 我算了一下:“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数据,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投资者拿走大头,占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城市府政拿走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村级组织留下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而最多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百分之五到十。” 像有什么推着我手里的笔,去往某地。“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 ![]() 不能持续下去的结果是什么? 我握着笔,字歪歪斜斜写得飞快,像扔了拐杖的人迈开打晃的腿往前跑。“不能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国中大地上,因此而起的各种冲突和群体 ![]() 我明⽩了,这个“穿”过去的东西就是逻辑。 深夜里,我细看当年的节目。 二〇〇四年,我坐在福建一个村庄的石头磨盘上,问对面的小孩: “你几岁啦?” 她两只小辫子上系着红⾊的塑料花,怯怯地伸出五个指头。 我说:“上学吗?” 孩子的 ![]() ![]() ![]() “你想上学吗?”我问那孩子。 “想上。” 她看我一眼,仰脸看她 ![]() ![]() ![]() ![]() 老人把孩子按在 ![]() ![]() 镇里亲自成立开发公司,把土地卖出去给工厂,这笔钱进了开发公司的账,再去买地。大量征的地闲置着,有个纺织厂的地荒了四年,我们的车绕着上千亩荒地转了好久,沙填到了半人⾼。买地时是两万五千块钱一亩,现在最低价是十六万八千元一亩,企业不是在做生意,是在做土地买卖。 这种节目播出后,总有很多观众留言给我们,说把那些贪官污吏抓起来就好了,事情就解决了。一九九七年修订刑法时,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就已被列⼊刑事犯罪,严厉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但新刑法施行十年来,到我采访时,陈锡文说,还没有一位员官因此⼊狱——因为若想对家国机关工作人员定这个罪,必须以他有“徇私舞弊”行为作为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你抓到一个员官违法批地,但他没有徇私舞弊,就拿他无可奈何,而你抓到他徇私弊了,判的时候大多只能以受贿罪判,与违法批地无关。 这个罪名变得失去了牙齿。 我采访的违法批地员官,接受采访 ![]() ![]() ![]() 我们采访完,有的员官被处分了,逢年过节还给我发个信短,说谢谢你们当年的支持,现在我已改在哪哪任职了这话。 我卡住了,控诉我擅长,观众会在哪里掉眼泪我也知道,可这次,这矛盾密布的现实,要想砍一刀下去,却如⼊棉被,无处着力。媒体上各派对土地产权问题的笔战也没有共识,几乎人⾝攻击,从讥取戾。争议就集中解决之道上“土地要不要私有化” 实习生一边转着手里的圆珠笔一边说:“赶紧把地都给农民,让他们直接卖给商人,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啰嗦那么多⼲什么呢?” 我问他:“你将来想⼲什么?” 小伙子 ![]() “当了制片人呢?” “当台长。” “当了台长呢?” “影响别人。” “影响别人什么呢?” “…这个还没有想。” 我说:“你还是给我一个宾语吧。”一个动词总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没有宾语,它不知会落脚何处。 陈锡文的采访播出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留言。 这哥们是在洗脚城对着电视无意中看到的,他说听到一个问题吓了一跳,一脚踩进了盆底:“记者居然敢问‘土地不私有,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么?’” 咦,这个问题怎么了? 央中 府政的决策是土地 ![]() 陈锡文说:“我觉得不是意识形态的原因,国中的资源禀赋在全世界来说非常独特。土地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八,很小的私有制规模非常快就会分化,这点土地只能维持温 ![]() ![]() “有些经济学者说农民能判断自己的生活,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你让他自己作判断不就行了吗?” “判断错了怎么办?现在农村没有社会保障,卖了房卖了地谁来管?进了城要不府政管起来,要不他自己有就业。否则走第三条,出现大的贫民窟,这个社会就毁了。” 这期节目播后,各种地方甚至找到我这儿,说能不能让陈主任来看看,我们这儿农民用宅基地可以换户口,换市民⾝份,这保障行了吧。我说跟陈锡文没私 ![]() 我问他:“他们认为农民是愿意的呀?” 他可能这话听多了,有点急了,手挥起来:“你敢跟农民说实话么?你把他的地拿过来,给他二十万,你卖了两百万,你要敢跟他们说实话,农民也愿意,那你就随便。” 他沉了一下气,缓缓说:“不能再对不起农民。” 陈锡文说他十八岁当知青,在黑龙江当大队出纳,当生产队长,十年后放弃一切回海上,就为了能上一个研究农村经济的大学。他见过在強制力下国中农民夜一之间分到的土地,也夜一之间收回,知道一个出发点再良好的概念一旦脫离现实会造成什么“最苦的总是农民,最无奈、最无助的也总是农民”他说自己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变,认识到书本概念如果变成教条,容易像飞人杂耍一样脚不沾地,左右摆 ![]() 陈锡文的说法不代表真理,但是提供了一个前提,当他说这不是意识形态的原因时,土地问题回到了原本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不谈主义,只谈问题时,权威主义就不能在学术问题上存在了,人人都得用论据与事实来说话,也不能不尊重实际的现实经验。 我想起周其仁当初第三句话:“不管左中右,质量最重要。” 老范帮着我编这个片子,到了这个部分有点愁:“你说咱片子有没必要这么深?观众会不会不容易体会?”我也没底,这一期节目就采访一个人,从头说到尾,四十五分钟。 我俩有点发愁,扔下稿子,一起去看陈虻。他得胃病住院,一进门,他坐在沙发上,嫂子正给他洗脚。细条病号服里人有点瘦得打晃,但看到他乌黑的头顶,心里一下宽了。 “怕你病着,你又不让来。”之前我发过几次信短说来看他,他都回绝了。 “我也没让別人来,但他们都来了。”病了还是这么一点不留情面,噎得我。 他说做完手术好多了,过一阵子就能出院,还是有点虚弱,在病 ![]() 他问老范:“‘双城的创伤’是你做的吧?” 老范有点吃不准他是要怎么骂,怯怯地说:“是。” “当初评奖是我主张给金奖的,争议很大,我当时在台里七〇一看的,最抓人的就是‘双城’。大家尽管在看的时候,一会儿说这个采访不能这样,一会儿说那个不对,但是谁也不走,他跳不开。我有一句话,就是片子一定要带着问号行走,不管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错误,但是这个问题本⾝是真的。对于记者来说是真的,对于观众来说就是真的。” 老范当年被骂得够呛,听到这儿喜出望外。 我心想:“怎么就不见你表扬我一次呢?” 他头就转到我这儿来了:“柴静这个人吧…有一些众所周知的缺点。” 我笑,就知道他。 他接下去说:“但她还是有一个特点的,她不人云亦云。” 刚想百感 ![]() 回头编节目,就从我们自己最大的疑问开始。 我问陈锡文:“城市人可以卖房,农民建小产权房,央中 府政不让买卖,有人指责说这是所有制歧视,欺负农民?” 陈锡文说:“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反对者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弄明⽩。京北房价到这个地步,为什么没有人想去把⽟渊潭填了盖房呢?把北海填掉?颐和园填掉?开发商都知道,谁要去招它,肯定是自己找死。这叫管制。” 哪个家国都有管制,国外的农民也不能自由决定土地买卖,该长庄稼的地不能长房子。他在国美看一个县里的土地用途规划图,挂在共公礼堂里,任何人可以提意见“这道红线在图上一划,土地价格差距至少三四十倍”这条红线就是管制。 “关键是谁有权利来划?” “就是啊,你划到线外肯定要跳脚,凭什么?但主民投票,从头到尾你在现场,你都是知道的。大多数人同意了以后,由议会去审议通过,不会出不科学不公平的东西,伤了很多人利益。” 各国府政只有涉及公益 ![]() ![]() 他说“这个事是社会常识。” 我一愣“这么复杂的事靠常识来决定吗?” 他说:“陪审员制度,一堆老百姓坐那儿,他一听就明⽩了,这个地要⼲什么,是不是公益。”如果判下来是公益用地,价格也由市场决定。“没有道理说因为是公益项目,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得好处,完了就是我一个人吃亏。” 我说会有人说您这样会鼓励钉子户。他说“钉子户哪个家国都有,说⽩了,地贵点好,便宜了才会滥用。”在过去的十一年中,国中耕地的总面积减少了一点二五亿亩,超过了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相当部分地方府政土地占到预算外收人的百分之六十。⾼耗能、⾼污染的企业发展模式停不下来,也与超计划的建设用地供给有关。他的意思是,既然源头在一九八二年宪法给予了府政商业用地的征用权,不必绕远路改⾰,一步退出就是。 “但地方府政有现实财政问题和员官考核的庒力?” “真正的收人要靠发展经济,不是吃地为生。真正管理好了,土地收益也未见得比现在少,国中的所得税是累进的,人们兜里有钱,税才⽔涨船⾼。如果觉得现在的制度哪儿有问题,就改哪儿呀,不能把三十年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法律体系给越过了。”说到这儿,他満面忧患,一瞬间露出衰弱之⾊。 我问:“有人会问,在目前国中的现实环境下,您说的这些是不是太理想了?” 他没正面冋答这个问题,只是说:“这个征地制度不改是不行的,最可怕的就是,如果从上到下都有卖地的积极 ![]() 采访陈锡文时隐隐感觉,不是我在引导提问,是逻辑在引导我,逻辑自会把链条只只咬合,使任何一环不能拆解,这链条就是结构。结构不是记者创造的,记者只是看见它,把它从深埋的泥土里剥离出来。 有人看这期节目我采访陈锡文时,透出府政要逐步退出商业用地之意,几乎是狂喜地打电话问:“是不是定了?定了就可以现金找村支书买地了。”觉得这个热气腾腾的锅盖眼看快被顶开了。 陈锡文在采访中一再強调,只能把乡镇企业的用地拿来直接与企业 ![]() ![]() 他的话与其说是在警告,不如说是对改⾰能不能再进行下去的忧虑:“如果土地大量流失,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只能停下不搞。”担心的是当下的府政管制⽔平,一旦突然放开,如果与用地渴饥症结合,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很多人看电视听到这儿就有点急了——那这走一步移半步的,走到什么时候去呢?我也是个急 ![]() ![]() 圆头娃娃想了一会儿说:“因为他背着很沉的东西,所以走得慢,踩下去就是一个窝。” 这一脚踩下去的窝,在于乡镇企业用地转成建设用地时,府政退出,不再征地,一退一进之间,就往前走了。但因为土地是集体产权,只能由村集体与企业直接谈判 ![]() 他说三中全会有个关键 ![]() 立独?我有一点迟疑,他想说什么? 他打了个比方:“就像你住的小区,有个居委会吧?它管你的卫生、全安,还收点费,但不会管你在哪儿上班、挣多少钱,更不管你的人私生活。农村的村委会也应该是这样。” 村委会…像居委会一样?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多少年下来,我做过很多批评基层村组织如何犯侵村民权益的事,我记录过很多的泪⽔、不公和愤怒,但一期节目做完,我总觉得换一个好的村官,或者监督上更有效果就好了,从来没认真想过一个村庄集体生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样儿。他说的是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国中农村。 “那谁来管农民的经济生活?” “农民可以自由成立经济合作组织,来管理自己。” 我想起在国美的农业州爱荷华,见到农民的平均年纪是七十岁,家中儿女也都去了大城市,四下一望,全无人烟,只有数只大狗作伴。两个老人耕种百亩土地,靠的是村民之间经济合作,耕收需要的大型用具和劳力,都向商业公司共同租用。老爷子家里的网络可以看到最新的粮食行情,没什么村委会要来管他的经济生活。 自治,本就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菗,让一切归于本来应然。 当天谈了四个多小时,结束时已经半夜十二点,他已经六十岁了,我有点过意不去:“最后用不了那么多。”陈锡文说:“不要紧,我多说点,你就多知道点。” 初稿完成后,我发给陈锡文,让他看看政策或者法律有无引用失误,顺便把八万字的场记也发过去了,算个纪念。附信中我写“如果信息有不确处,请指明” 他发回来,稿子动了两处。 一处是把解说词里原来写他是“最权威的农业问题专家之一”拿掉了。还有一句话“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无法解释这个疑问,直到采访陈锡文,我们才发现这当中埋蔵着一个大巨的历史秘密”也拿掉了。 他把场记也发回来了,场记是我们全部的采访记录,速记仓促中打了不少错別字。我让他看的几千字正式稿件已经核对过了,这些场记只是个纪念,他也知道。但这八万字里,所有错误的字,他都用红笔一个一个改过来了。 节目里,陈锡文说:“几亿人要转为城市居民,这个过程你是迟早要来,这种城市化,能带来多大的投资,造成多大的消费市场,不可估量,潜力极大,但问题是,现在才只有一半人进城,地就成了这样,污染成了这样,以后怎么办?不认真考虑,很难说这件事是祸是福。国中经济如果出问题,一定是农村经济出问题,国中未来一个大的坎就是几亿人进城,就看这个坎能不能过得去。”播出时,我妈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敢说啊,听得我都心惊⾁跳。” 国美有一个得普利策奖的华人记者,叫刘香成。作为曾在美联社、《时代》周刊任职的记者,他拍了四十年的国中,被认为是反映国中政治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他说:“其实我从来不拍政治,我只拍普通人,只不过普通人的生活反映出了政治。” 我后来琢磨,这期节目中,陈锡文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这样。他不从意识形态或者某一概念出发,也不刻意站在它的对立面,说出事实时无所顾忌,也不故作惊人之语。他只是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他要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具体矛盾。矛盾解决的方式,自然指出要走过什么样的路。 审片时,我跟袁总谈:“我在这个片子里学到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经济问题。” 他一笑,说:“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问题。” 在广东调査违法批地时,我问镇里的记书:“您觉得一个地方府政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 “我觉得就是让自己地方的群众过得比以前好,这是我最大的目的。” “那我们看到的这个发展经济的结果,是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保障,没有就业的机会,生活⽔平比以前下降,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这个…⽔平下降?你现在这样提出来,我这个还要去调查,到底是下降了什么?下降了多少?” “您辖区內这些人这几年到底靠什么生活的,您不清楚吗?” “一般都是靠自己的一些,打工这样的 ![]() “您觉得这样对农民负责任吗?” 他往后一靠,一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通常人在沉默的庒力下都会说些什么,但这次他打定了主意不发一言,等待着采访的结束。 结尾时,我录了一段串场:“陈锡文说,国中的土地问题一定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坎。这个坎过去了,就能带来对国中经济不可估量的推动,过不去,所有的国民都要付出代价。而能不能越过这个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科学、主民、公平、公正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征地制度的改⾰,不仅仅是在为九亿农民争取他们手中应有的权益,也是在为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寻找公平有序的未来。” 播出后,有位观众给我留言:“你为什么要选一个特别唯美的秋天树林边,一个光线很漂亮的地方录这个结尾串场呢?这样的话,应该在裸露的土地前录才对。” 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不必有任何装饰。 |
上一章 看见 下一章 ( → ) |
柴静的最新综合其它《看见》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看见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看见是柴静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