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柴静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看见 作者:柴静 | 书号:46988 时间:2018/11/3 字数:13748 |
上一章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下一章 ( → ) | |
二〇〇四年,我在福建农村采访拆迁。 围拢的农民越来越多,人多嘴杂听不太清,我索 ![]() “不同意!”居首一位农民说。接着大家纷纷喊起来:“不同意!不同意!” 我说:“不同意的人请举一下手。” 呼啦啦全部的人都把手举起来,老人家的手攥成了拳头,喊:“我!我!” 我觉得这个镜头很有张力,也⾜够说明问题。晚上工作完,像摄李季在饭桌上提醒我,采访最好不要用这个方式,可以约几个人坐下来问,比较从容地陈述,拿出证据。人们围拢的时候,表达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情绪。 我没说话,不完全听得进去——农民利益受损这么大,访上无果,碰到媒体都不能表达一下吗?再说了,有情绪也是现实。 几个月后,在福建采访一家药业的负责人,两位工人因为抢修排污管死亡,舆论怀疑死亡与遮掩污染有关,环保局承认受到庒力无法调查此事,我们没有侦查取证的权力,疑问再多,对方都可以否认“没有”、“不存在”像我第一次做对抗 ![]() 我想起有次看国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节目“60分钟”记者莱斯利采访前任副总统戈尔,莱斯利问他:“你还会复出竞选总统么?” 戈尔一直打哈哈绕圈子,八分钟,眼看这采访要失败了。 忽然她问:“戈尔先生,您还会留胡子吗?” 戈尔愣了一下,继续支吾。 她一笑,收住了,全片结束——那一笑就是“看,政客” 我大概模仿了这个采访。我们坐在厂子的办公室里,刺鼻的二氧化硫味道,像摄师拿领子掩着鼻子,我问这位老总:“工厂的排污是达标的吗?” “是。” “有没有非法排污?” “没有。” “那我们在这儿闻到的強烈味道是什么?” “我没有闻到什么味道。” “您是说您闻不到?”我靠着椅背,歪着头,挑了一下眉⽑。 他的脸菗了一下:“我的鼻子,嗯,没有您那样灵敏。” 我笑了一下,节目结束。 事后大家都对这个结尾印象深刻,说真锐利。 我有点得意。 庄主任审这个片子,看完对我说了一句话:“要疑问,不要质问。” 这点讽刺之意都不能流露吗?我问他:“可是怎么对得起那些死去的人呢?” “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他说的跟李季一样。 一出门,在南院碰上陈虻,没躲得及。平⽇我脸上只要有任何异样,他都会批评我——你要是看上去 ![]() “怎么啦?”果然。 我刚说了个头儿。 他就评论:“你的问题是你总是太投人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实真地认识事物了。” “都像你那样…”我带着情绪冲口而出。 “像我怎么样?” “像你那样老于世故。” “你如果对这儿不満意,你可以去CNN,或者你当自由撰稿人。”他火了“你要在这儿就得…” 我打断他:“像你这样无动于衷?” 又谈崩了。 每次跟陈虻吵完,倒都是他给我打电话,不安慰我,也不生气,只是继续跟我讲。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我拐了个弯,去京门大厦的机房找老彭诉苦。 当年评论部有几大牛人。他是其中之二,被女同事叫“电视口牲”有次编片子,十天十夜,吃住在办公室,不洗不梳,屋子里的味儿进不去人。当年,在罗布泊的小河墓地遗址,他扛着四十公斤重的机器和给养在沙漠中走,每天一瓶⽔,吃一块⼲馕。零下三十八度的天气只有一条睡袋。回来吃火锅的时候跟我们说,睡在千年古墓群里,半夜被冻醒了,伸手摸到一 ![]() 老彭靠着満墙带子菗烟斗,见我进来,多烫一只杯子泡茶,看都不看我“怎么啦?” 我嘟嘟囔囔地说导领不让讽刺坏人,以为他会支持我,但他说:“我早想骂你了,沙尘暴那期节目,镜头里你跟着人家走到苦⽔井口,刚站下就开口问:这⽔能喝么?” 我说这怎么了。 他小细眼从黑框眼镜上方瞪我:“你爸不是中医么,中医讲望闻问切,你急什么?江湖的事不是非要人 ![]() 我没话可说,端起桌上那只青釉的⽇本瓷杯准备喝,他“唉”一声,伸过手把杯里第一遍泡的茶倒了,换上九四年的普洱“这样喝茶你的⾆头才喝得出薄厚。” “新闻调查”的同事小庄有句话:“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小时候看电影,人物出场,小朋友们坐在一地瓜子⽪里,最爱问的是:“好人坏人?”冲锋号一吹响,立刻热泪盈眶,对坏人咬牙切齿。 我以为自己不喜 ![]() 张洁给了我选题的权力,有些题目他想让我采访,但我选择不做,认为有些采访对象臭名昭著,想离他们远点儿。张洁这人宽容,看我一副神⾊毅然的样子,就作罢。 《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是我的朋友,说起这事含蓄地提醒我:“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我转着手里杯子笑而不语,心想,各有各趣味。 那几年我做节目的趣味是猛题,烈度⾼,对抗強,要像铜⾖大雨,规模大,气势強,大地为之颤动。 阿文被戒毒所卖去卖 ![]() 他声称对所有卖人的 ![]() “我可以证明你说的都是假话。”同去的记者赵世龙拿支铅笔指着他。 “我不认识他,”所长转向我,脖子上静脉突突跳动“绝对没见。” “你撒谎。”赵世龙半探起⾝子“我假扮成人贩子就是跟你 ![]() 坏人暴露,我觉得任务完成了。 节目播出后,一家报纸的英文版要转载此事,编辑给小项打电话问有关细节:“戒毒所从什么时候开始贩卖戒毒女的?前后有多少人被卖?这些人都来自何处?戒毒所贩卖人口的非法收⼊有多少?这些钱都到哪里去了?这个所的主管单位是谁?为什么没有采访他们?…” 小项说:“哥们,你提的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也特别想知道啊,但有些问题我们确实没有能力回答。”组织者、戒毒所里的管教当时在警方控制下无法见到,戒毒所贩卖戒毒女的账册、放人单等重要证据被烧焚拍不到,小项说得很坦率,就算有千条万条原因,但“从专业角度这个节目算是失败的。只有一个图像被处理的戒毒女的控诉,一个图像和声音均被处理的知情人的‘怈密’,一个卧底记者,一场 ![]() 雨过地⽪ ![]() ![]() 不过我觉得这没办法,处⾝的环境决定如此,就像小项说的:“一个饥饿的人,赶紧吃上一顿⾁就能活命,这时候你不可能也做不到脍不厌细,只能端上一碗颤巍巍的红烧⾁。” 我认为只要掌握的事实并无错漏即可,法拉奇比我 ![]() ![]() 我对袁总说,观众没人批评啊,还 ![]() ![]() ![]() 还对症下药,送我一本《金刚经》,我在心里给他起了个外号,方丈。 小时候看《少林寺》,真讨厌老方丈,他问李连杰:“戒 ![]() ![]() 小李偷偷看眼手掌里定情的信物,眉尖动耸,姑娘在门后看着呢,眼波像⽔。 老和尚没完没了:“能持否?” “…能持。” 姑娘一扭头走了。 ![]() ![]() 袁总升了袁台,不管调查了,还偶尔提醒我:“你看人家芭芭拉·沃尔特斯,老了,越来越稳定克制,你也得这样。” “成 ![]() “不是成 ![]() ![]() 二〇〇五年,我与老郝报道《国中改⾰》杂志被诉案。 因为刊发广东华侨房屋开发有限公司改制不规范、庒制员工表达意见、致使员工利益受损的报道,杂志社被企业告上法庭,索赔五百九十万。华侨公司強调报道有失实之处,没有正式采访公司,也未罗列对公司方有利的事实。 调查 ![]() ![]() 这次终于赢了。法官认为报道个别地方与现实有出人,但并非严重失实,他的判决是:“只要新闻报道的內容,有在采访者当时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判断,认为是可以合理相信为事实的消息来源支撑,不是道听途说或是捏造的,那么,新闻机构就获得了法律所赋予的关于事实方面的豁免权。” 我问他:“您希望观众怎么来理解您这个判决?” “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主民、法治的社会是需要传媒监督的。” 我心头一热。 采访华侨公司老总时,他说服从法律判决,也可以接受媒体的“豁免权”但他说有一个疑问:“你也是做记者的,你说说,只听了一方的言论,没有另外一方的言论,那怎么可能是一个公正的新闻呢?”我问过当时杂志社总编为什么不采访华侨公司。他说:“大多数批评报道,无论你怎么征求意见,结果都是一样。材料比较可作为证据,那就不必再把各种不同的意见全部都反映出来。” 《国中改⾰》被起诉时,多家媒体对这件事的报道,也只有对杂志社的采访,没有华侨公司的声音。 大机构在当下往往能决定一篇报道的存废,媒体当然有警惕,有同仇敌忾之心,我也是记者,听到总编拒绝 ![]() ![]() 但还是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在采访中浮了出来,我把它按下去,又浮出来——“给每一方说话的机会”这不是我们自己鼓呼的价值观吗?如果实在不能采访,要不要引用一些有利于他们的证据或背景?很本能地,我想,強力者剥夺别人的发言权,当他们的发言权也被剥夺的时候,就是对他们的惩罚,惩罚就是一种约束。 但我又想:“这样一来,我们和当初庒制打击举报职工的华侨公司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我劝说自己“我们是正义的” 可是,正义好像没什么放诸四海而皆同的标准,不管我做什么节目,我博客底下总有人留言自称正义,说“凡CCTV赞成的,我必反对”还有次与一位国美同行谈到国中內地的一个问题,他下了一个绝对的判断,我说我去过那个地方,了解到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他打断我:“国中 ![]() “真正的记者首先要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我说。 “你们是没有信誉的一方。” 谈不下去了。 二〇〇六年,四十八岁的安娜·波莉特科夫斯卡娅被暗杀。四年之前,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位女记者进人七百多人质被绑架的莫斯科剧院,充満敬佩。车臣绑匪要求她充当与府政之间的调停人,绑匪信任她,因为她在报道中一再公开批评普京的决策给车臣造成的痛苦。 她的死亡原因至今仍有争议,普京和车臣武装都被怀疑。去世前不久,车臣武装的负责人巴萨耶夫曾约她采访自己,她拒绝了,说在人质事件后“我已经没有任何可与他谈的,这世上没有英雄,只有受苦受难的民人” 她是十五年来,这个家国第四十三个被暗杀的记者。当时我写了一篇博客:“杀害记者的人是想让人们恐惧——为需要真相和想要思考而感到恐惧。”有张照片是一位老妇人把⽩玫瑰放在她遗像面前。我写道:“俄罗斯的民人用花朵纪念她,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比什么都柔弱,但比恐惧更強大。” 我被这支玫瑰深深打动。 后来遇到国美政治学者Ann,她在莫斯科待了十六年。我以钦敬口吻谈起安娜,Ann迟疑了一下,说:“我为安娜难过,但我并不赞赏她的报道。” “为什么?”我有点意外。 “因为她的报道中观点太多,”她说“她总是站在她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批评。” 我说安娜说她的原则就是“批评是记者唯一的语言” 她头摇:“这样的报道很难客观。” 我认为她是国美人,不理解俄罗斯的记者要承受什么“她是在一个那样的环境下,常常被害迫的人很难避免…” 她说:“但这样慢慢会变成你本来反对的人。” 她的话有道理,但我还是不忍心从这个角度去评价安娜,我做不到。朋友们讨论此事,一位是同行,说“她是我们的光荣” 另一位反对:“说‘我’,不要说‘我们’,你的情感不代表别人的判断。” 这句话真是煞风景,但刺 ![]() 这位说:“我最反感拿悲壮的感情开玩笑了。” 那位慢悠悠地说:“是么,什么东西是神圣到不能开玩笑的呢?”又刺 ![]() 贺卫方⾖瓣小组关闭后,有位前辈写过一篇长长的博客纪念它,赞美它,文章下面的留言里,有一个署名是这个小组组长的人,他说:“我们的小组里有一部分文章是有建设 ![]() 这话硬而清脆,像银针落地。 也是在这一年,丹·拉瑟从CBS辞职。 二〇〇四年国美总统大选前两个月,丹·拉瑟在主持“晚间新闻”时引用了一份一九七二到一九七三年的空军备忘录,暗示布什家族曾伪造小布什的服役记录。 舆论大哗,但最终文件的提供者承认他误导了CBS,丹·拉瑟不得不离开“晚间新闻”重回“60分钟”当记者,二〇〇六年,他最终离开了工作四十四年的CBS。 我通体寒意——一条新闻有多人把关,为什么是主播辞职?新闻发布会上国美同行说:“如果这个节目得当年的⽪博迪奖,领奖的也是你丹·拉瑟,不是别人。这条新闻惹了⿇烦,承担责任的,也必须是你。” 丹·拉瑟说:“质问当权者是我一直的努力,我认为事实本⾝是存在的。” 我看到“质问”二字,心里咯噔一下。 国美媒体评论说,喜 ![]() ![]() 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话语权的另一半》,写到了对华侨公司那次采访:“我们也许没有机会采访被指证方,但是有没有对自己获知的一方信息存疑?能不能站在对方立场上向报料人发问?有没有穷尽各种技术要素,体现出尽可能去寻找对对方有利证据的倾向?‘做不到’,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做’,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博客里引了小庄那句话:“一个节目里应该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底下有位读者跟了一句:“过去你觉得只有好人坏人,现在只有好事坏事,将来只有有事无事。” 哎。 福建三明残联为当地老年人安排免费⽩內障手术,手术外包给一个没有执照的医生,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多人失去视力。我们去前,已经有很多报道,我采访残联负责人,四十多岁,采访了一个多小时,结束后她哭了。 我有点意外,以为怎么着她了。 她说:“之前从来没存人愿意听我把话说完。” 我和老郝对望一眼,没想到是这个反应: 人 ![]() 只是如果她没说完这一个多小时,没法知道手术的晶体是怎么购买的,怎么出的质量问题,医生从哪里来,定点医院为什么会承包给一个没有执照的人,谁给残联布置的非完成不可的“复明工程”的指标…这个人的背后,隐而未见的复杂因果如同大网,铺向无边。 我依然尊敬并学习法拉奇和安娜,但也开始重新思量采访,她们甘冒 ![]() ![]() 法拉奇在“九一一”之后写《愤怒与豪》,说自己“哭了六天六夜”写下这本书——那不是报道,甚至不是文学,用她的话说是“训诫书”这篇檄文里用的都是“坏蛋”、“強xx犯”、“蛆虫”这样的字眼。 泪⽔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我到莫斯科。海关排了两个小时都不放行,排在最前面的人从箱子里翻出儿盒人参,递给边检姐小,她一笑, ![]() ![]() ![]() 第二天我出门,找不到出租车,拦住了一辆破拉达,开起来像犁地一样。头发蓬蓬 ![]() ![]() 他猛地一个急转弯,抢在一个大公车前面。 “知道吗?彼得堡每个星期都有有钱人被暗杀。”他看了看我的表情,一笑,露只金牙“哈,上次那个杀手,只杀人,十五万美金,一点都没动。” 他赞赏地挥一下手:“就是要跟这帮资本家⼲到底!” 我有点理解了Ann的想法——个世界如果只按強弱黑⽩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二〇〇九年四月,我去重庆调查。一块土地拍卖,三年不决,工厂因此停产,一些工人写信给我们希望报道,信上按着很多红指印,给我很深的印象。 此事的关键人物叫陈坤志,他被指证 ![]() “他有 ![]() ![]() “基本的证据够了。”编导剑锋说。 “那不采也成,全安第一。”导领说。 其他采访结束,够用了,行李装上了车,机飞过几个小时起飞,我们几个在宾馆坐着,面面相觑,都知道对方心里的话:“采不采陈坤志?” 不采节目也能成立,但是个新闻人,都放不下。 “那就电话采访吧,采完走剑锋说:… 四点钟,我打了他电话,没有通,我和同事们对视了一下,松了口气,又有点失望: 再拨一遍吧。 嘟的一声响,非常清晰的“喂” “我是央中台的记者,采访土地拍卖的事情,想听听你的解释。” “我在打⾼尔夫。”他说。 “能见见你么?”我认为他肯定直接挂掉或者说没空。那样我们就可以轻松赶路了,在机场还来得及吃碗米粉。 结果他说“来吧” 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那么多这样的人居然会接受电视采访“60分钟”的记者华莱士说过一句话:“因为所有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 采访时,他几乎是得意洋洋地承认了所有的事实,包括 ![]() ![]() 我们坐在大巨的穹形⾼尔夫球场边上,他把我当成了一个英雄故事的听众,我怀疑他知不知道正在说出的话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我问过律师了,我做的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问题”他歪着头,脸上几分得意之⾊。送我出门的时候,他已经没有顾忌了:“我是安公大学毕业的,我就是要玩法律。” 在后来的调查和审判中,他被判处死缓。 但这事没有完。陈坤志曾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我原以为,这是一个黑⽩分明的世界,分为被欺凌的弱者和使用暴力的劫掠者。对他提供的信息进行印证后,我才发现,拍卖中被他劫掠的人有些确实不是单纯的受害人,他们最初都是要从中牟利的,而且牟的都不是正常的利益,只不过,在丛林法则下,大鱼吃小鱼,最后被吃掉了。 那些向我们举报的人领头闹事,把一个厂长赶下台,焊上铁门不让厂子生产,私卖设备分了一部分钱,不久又把另外一个厂长赶下台,又分了一部分钱。等陈坤志把拍卖控制成 ![]() ![]() 采访的时候,各方人士都写了遗书,认为自己将被黑帮分子所害,包括陈坤志也说“我被黑社会威胁”…我没克制住好奇,请每个人都把遗书念了一遍,每个人都声泪俱下。 想起在“家百讲坛”采访易中天,他反客为主,问我“新闻调查”的口号是探寻事实真相,你说说,什么是真相? 我想了想,说:“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有观众看了这个节目,在我博客里留言:“那你说说,什么是探寻?” 底下有另一位观众替我写了个答案:“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立独 ![]() 采访完重庆这期,我给钱钢老师写信,说这期节目让我不敢轻易再对任何事物直接发表评论。 “我对一方缺席的采访抱有疑问,哪怕技术上来讲证据没有任何问题,也必须让他们说话和解释。即便这些解释会让我们本来简单的是非变得混沌,会让我被动,让我在采访中陷人尴尬,让我可能必须放弃一些已经做完的不错的采访段落,会带来节目被公关掉的风险,也必须这样做,不仅是对他们负责任,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完成对世界的复杂认识,哪怕这个认识让我苦苦难解,让我心焦,” 钱老师回信说:“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我们要站在二〇一二、二〇二二,甚至更远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信的最后,他说:“不要太爱惜你的羽⽑。”我明⽩他的意思,做调查记者最容易戴上“正义”、“良知”、“为民请命”的帽子,这里面有虚荣心,也有真诚,但确是记者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现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风雨时也许无可蔽头。 我把这些写在博客里,但有读者问:“记者价值中立并不等于价值冷漠,难道这个职业没有道德吗?” 二〇一一年,福建归真堂药业因活熊取胆汁人药,被众多名人与网友联名反对上市,企业负责人邱淑花接受采访前先哭了十几分钟,不回答具体的问题,只说攻击她的人由西方反华势力推动,她也没有证据,只说:“就是陷害。” 我问:“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现在的社会发展了三十年之后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要比以前強了很多,声音也大了很多?” 她眼泪收住了:“这个我也没办法说了。” 我说:“那您愿意把情绪沉淀一下,再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么?”活熊取胆这件事与二十年来法律、经济、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变化和千百年来国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有关。这些都不是情绪能够回答的,我多以“有没有可能…”开头来提问,也是因为我不确定自己一定是对的,不能轻易选择立场,只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如果你采取了某个立场,将不可避免作出什么选择,另一些人的选择会是什么,按照经验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邱一直在強调绝不放弃活熊取胆,我问:“有没有可能你们一旦上市了,家国产业政策现在正在变化,将来这个产业萎缩之后对股东、对你们也有风险?” 她犹豫了一下,松了口:“人工替代品如果能研发,我们也可以研发。” 转变看上去突兀,但在最初面对大量反对声音时,晃动其实已经开始,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 应国务院新闻办的邀请,我去跟府政 员官座谈。其中一位说到他为什么要封闭新闻“因为不管我放不放开,他们(记者)都不会说我好。”底下人都点头。 到我发言,我说,说三个细节吧。一是有一年我在国美的时候,正好是CNN的主持人卡弗蒂用“暴徒和恶 ![]() 第二个细节是,有一次雪灾刚过,我去发改委采访一位员官,当时网上批评发改委在雪灾中有应急漏洞,我问他这个问题,他答完长出口气,说:“总算有人问我这问题了。”因为他终于得到一个公开解释的机会。如果一直封闭新闻,结果就是大家都会相信传言,不会有人问你想回答的问题。 第三个细节是我在广东采访违法征地,刚坐下问第一个问题。这位长市就火了:“你居然敢问我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只不过是:“你们为什么要违法批地呢?” 他站起来指着像摄机爆耝口。 我提醒他:“长市,正录着呢。”“你给我关了!”他就要扑到机器上来了。 他怒气冲冲:“我没见过敢像你这样提问的记者。” “我也从来没见过你这样连问题都不敢间答的长市。”我当时也有点急了,笫一次直接跟我的采访对象语言冲突。 我们第二天一早的机飞走,准备睡了,晚上十一点,他大概是酒醒了,脸如土⾊地在门口等着:“再采访我一次吧。”同事们对视一眼,说“别理他了” 上午的采访都已经录下来了,他是漫画式的形象,快意恩仇,而且充満戏剧 ![]() 说完这三个细节,我说:“您认为媒体有偏见,是的,可能媒体会有偏见,世界任何一个家国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 ![]() ![]() 一个数年未见的朋友碰面,说与几个人在酒吧里同看我的节目“原来觉得你 ![]() 我说你听內容了么,他说没有,我说哦。 他说:“你变了,从你的眼神里就能看出来。” “你觉得这样好么?”我问他。 他沉默了一下,说:“我觉得…对你好就好。” 我说节目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个员官说的信息,影响很多人生活,观众需要了解。他说:“哦那你就是…”他发出了咝咝的音,但还是把后面那个刺 ![]() 他说话就这个风格,我不以为怪:“不管报道谁,都是平等的吧。”“你真觉得你跟人家是平等的?”他说。 “对我来说,摄影机红灯亮的时候,任何人都只有一个⾝份:‘我的采访对象’。” 他扑哧笑了,说:“太天真了。” 我也笑:“是,凡事信以为真。” 在采访笔记本前页,我抄了一段话,歌德让他的弟子去参加一个贵族的聚会。年轻的弟子说“我不愿意去,我不喜 ![]() ![]() ![]() ![]() 不管围观者对他的期待有多深,环境有多鼓噪,他说:“我没有战斗的情感,也不打算写战歌。” 那位朋友看到的节目中,我采访的员官批评上级府政财政决策失误,说了四十五分钟,很坦率。 采访完我问他:“您这个 ![]() 他说:“官僚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只有一种人就玩不下去了。”“那你靠什么直言不讳还能让人接受?” 他说:“准确。” 我想起问过Ann如果你认为安娜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那什么是? Ann说:“Doingtherightthingisthebestdefence。”——准确是最好的防御。 无论如何自制,人的情绪是 ![]() 她嬉⽪笑脸:“哎呀我们觉得 ![]() 有位观众曾经在博客里批评过我,我觉得说得真好,女人酒局上,说给她们听:“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老师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蔵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 ![]() 他写道:“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 ![]() |
上一章 看见 下一章 ( → ) |
柴静的最新综合其它《看见》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看见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看见是柴静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