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杨绛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我们仨 作者:杨绛 | 书号:44840 时间:2017/12/12 字数:3653 |
上一章 第十二节 下一章 ( → ) | |
钟书带了女儿到武昌探亲之前,1957年的5月间,在京北上大学的外甥女来我家玩,说北大的生学都贴出大字报来了。我们晚上溜出去看大字报,真的満墙都是。我们读了很惊讶。三反之后,我们直以为人都变了。原来一点没变,我们俩的思想原来很一般,比大字报上流露的还平和些。我们又惊又喜地一处处看大字报,心上大为舒畅。几年来的不自在,这回得到了安慰。人还是人。 接下来就是导领号召鸣放了。钟书曾到南中海亲耳听到⽑主席的讲话,觉得是真心诚意的号召鸣放,并未想到“引蛇出洞”但多年后看到各种记载,听到各种论说,方知是经过长期精心策划的事,使我们对“政治”悚然畏惧。 所內立即号召鸣放。我们认为号召的事,就是政治运动。我们对政治运动一贯地不理解。三反之后曾批判过俞平伯论《红楼梦》的“⾊空思想”接下来是肃反,又是反胡风。一个个运动的次序我已记不大清楚。只记得俞平伯受批判之后,提升为一级研究员,钟书也一起提升为一级。接下来是⾼级知识分子受优待,出行有⾼级车,医疗有⾼级医院;接下来就是大鸣大放。 风和⽇暖,鸟鸣花放,原是自然的事。一经号召,我们就警惕了。我们自从看了大字报,已经放心満意。上面只管号召“鸣放”四面八方不断地引 ![]() 钟书这年初冒寒去武昌看望病⽗时,已感到将有风暴来临。果然,不久就发动了反右运动,大批知识分子打成右派。 运动开始,导领说,这是“民人內部矛盾”內部矛盾终归难免的,不⾜为奇。但运动结束,我们方知右派问题的严重。我们始终保持正确,运动总结时,很正确也很诚实地说“对右派言论有共鸣”但我们并没有一言半语的右派言论,也就逃过了厄运。 钟书只愁爹爹 ![]() 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工作范围以內的书。我按照计划完成《吉尔-布拉斯》的翻译,就写一篇五万字的学术论文。记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丛书编委会 ![]() 恰在反右那年的舂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钟书19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內掀起了“拔⽩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旗。郑振铎先生原是大“⽩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钟书于1958年参加翻译⽑选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后来因⽇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郞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而已。 许多人认为《宋诗选注》的选目欠佳。钟书承认自己对选目并不称心:要选的未能选⼊,不必选的都选上了。其实,在选本里,自己偏爱的诗不免割爱;钟书认为不必选的,能选出来也不容易。有几首小诗,或反映民间疾苦,或写民人沦陷敌区的悲哀,自有价值,若未经选出,就埋没了。钟书选诗按照自己的标准,选目由他自定,例如他不选文天祥的《正气歌》,是很大胆的不选。 选宋诗,没有现成的《全宋诗》供选择。钟书是读遍宋诗,独自一人选的。他没有一个助手,我只是“贤內助”陪他买书,替他剪贴,听他和我商榷而已。那么大量的宋诗,他全部读遍,连可选的几位小诗人也选出来了。他这两年里工作量之大,不知有几人曾理会到。 《宋诗选注》虽然受到批判,还是出版了。他的成绩并未抹杀。我的研究论文并无价值,不过大量的书,我名正言顺地读了。我沦陷海上当灶下婢的时候,能这样大模大样地读书吗?我们在旧社会的感受是卖掉了生命求生存。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在新国中,知识分子的生活都由家国包了,我们分配得合适的工作,只需全心全意为民人服务。我们全心全意为民人服务,只是我们不会为民人服务,因为我们不合格。然后家国又赔了钱重新教育我们。我们领了⾼工资受教育,分明是家国亏了。 我曾和同事随社科院导领到昌黎“走马看花”到徐⽔看亩产万斤稻米的田。我们参与国全炼钢,国全大跃进,知识分子下乡下厂改造自己。我家三口人,分散三处。我于1958年11月下放农村,12月底回京。我曾写过一篇《第一次下乡》,记我的“下放”钟书当时还在城里定稿,他12月初下放昌黎,到下一年的一月底(即 ![]() 钱瑗到了工厂,跟上一个八级工的师傅。师傅因她在学校属美工组,能画,就要她画图。美工组画宣传画,和钢厂的图远不是一回事。阿瑗赶紧到书店去买了书,精心学习。师傅非常欣赏这个好徒弟,带她一处处参观。师傅常有创见,就要阿瑗按他的创见画图。阿瑗能画出精确的图。能按图做出模型,灌注铁⽔。她留厂很久,对师傅非常佩服,常把师傅家的事讲给我们听。师傅临别送她一个饭碗口那么大的⽑主席像章留念。我所见的像章中数这枚最大。 钟书下放昌黎比我和阿瑗可怜。我曾到昌黎“走马看花”我们一伙是受招待的,而昌黎是富庶之区。钟书下放时“三年饥荒”已经开始。他的工作是捣粪,吃的是霉⽩薯粉掺⽟米面的窝窝头。他 ![]() 我们夫 ![]() 搬进了城,到“定稿组”工作方便了,逛市场、吃馆子也方便了。钟书是爱吃的。“三年饥荒”开始,政治运动随着安静下来。但我们有一件大心事,阿瑗快毕业了,她出⾝不好。她自己是“⽩专”又加⽗⺟双“⽩”她只是个尽本分的生学,她将分配到哪里去工作呀?她填的志愿是“支边”如果是北方的“边”我还得为她做一件“⽪大哈”呢。 自从她进了大学,校內活动多,不像在中学时期每个周末回家。炼钢之前,她所属的美工组往往忙得没工夫觉睡。一次她午后忽然回家,说:“老师让我回家睡一觉,妈妈,我睡到四点半叫醒我。”于是倒头就睡。到了四点半,我不忍叫醒她也不得不叫醒她,也不敢多问,怕耽搁时间。我那间⾖腐⼲般大的卧房里有阿瑗的 ![]() 但是事情往往意想不到。学校分配阿瑗留校当助教。我们得知消息,说不尽的称心満意。因为那个年代,毕业生得服从分配。而分配的工作是终⾝的。我们的女儿可以永远在⽗⺟⾝边了。 我家那时的阿姨不擅做菜。钟书和我常带了女儿出去吃馆子,在城里一处处吃。钟书早年写的《吃饭》一文中说:“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他没说吃菜主要在点菜。上随便什么馆子,他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料。我呢,就仿佛是一个昏君。我点的菜终归是不中吃的。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乐娱。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那边两个人是夫 ![]() “跑来的这男人是夫 ![]() “这一桌是请亲戚”———谁是主人,谁是主客,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又专爱说废话,他们都头头是道。 我们的菜一一上来,我们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饭算账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 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
上一章 我们仨 下一章 ( → ) |
杨绛的最新综合其它《我们仨》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我们仨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我们仨是杨绛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