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万岁是孔庆东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口号万岁 作者:孔庆东 | 书号:44826 时间:2017/12/12 字数:10166 |
上一章 金庸与国民文学 下一章 ( → ) | |
国民文学,是现代民族家国建立和发展进程中,或明或暗地参与到意识形态构建、影响到民族共同体成员对于家国之想象的“现代![]() ![]() ![]() 一文化国中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确立了国中的民族家国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国中”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最大多数读者。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 ![]() 金庸小说的创作时间是20世纪5070年代。与同一时期华中 民人共和国导领下的陆大文学中那种有意否定传统的倾向相反,金庸小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国中继承者的面貌昅引了港香、澳门、湾台和东南亚等所谓“华中文化圈”的大量读者,实际上成为陆大以外的一个“华中凝聚力”中心。 金庸小说对国中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华中文化的多样 ![]() ![]() ![]() ![]() ![]() ![]() ![]()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奷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 ![]() ![]() ![]() ![]() ![]() 金庸笔下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国中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疆新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他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国中文化旅游。例如《天龙八部》从云南大理写到江南姑苏,然后又写到河南、山西、浙江、宁夏、塞北、关东。金庸不但写出了各地不同的景⾊、风俗以及人物语言,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国中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蓉则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则成长于扬州 ![]() ![]() ![]() 金庸所写的国中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现出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倚天屠龙记》中代表道家的武当派和《笑傲江湖》中代表道家的华山派显然庒倒了代表其他思想的众多门派。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碧⾎剑》中的袁承志家仇国恨两难报,茫茫神州无处存⾝,只得远走海外,真如孔子所云“乘桴浮于海”《鹿鼎记》中陈近南的大名天下英雄如雷贯耳,然而这位天地会的首领,外不能完成“反清复明”之大业,內不能平息湾台岛內之 ![]() 上述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细腻⼊微的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关于佛家文化,金庸可以说了如指掌,从而写出来挥洒自如。《天龙八部》中一个不知名的灰⾐老僧轻描淡写就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手,他在给天下英雄们说法时,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样的话,对佛教文化没有⾼深研究者是很难讲出来的。再如《飞狐外传》中圆 ![]()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类似这样的令读者刻骨铭心的细节非常多。《 ![]() ![]() ![]() ![]() 国中 陆大5070年代的文学,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 ![]() ![]() ![]() ![]() 二民族大家庭的国中 金庸小说确立了国中多民族的家国形象,但同时大力批判了汉族中心主义。 据笔者统计,金庸15部小说中,至少有12部涉及到两个以上民族的人物和关系,只有《笑傲江湖》、《侠客行》、《越女剑》三部作品不曾涉及或语焉不详。涉及民族人物最为众多、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当数130万字的巨著《天龙八部》,该书描写了大宋(汉)、大理(南诏)、吐蕃(蔵)、大辽(契丹)、西夏( ![]() ![]() ![]() 金庸所写的多民族国中虽然仍以汉族文化为中心,但他有意塑造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的男女英雄形象,以此表达了他的民族家国观。 金庸小说对“少数民族”表现出与大多数国中作家不同的偏爱,在他所涉笔的每个少数民族中,都塑造出一至数个不同凡响的人物,或则 ![]()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本来是中原丐帮帮主乔峰,他武功盖世,义薄云天,是江湖上人人仰慕的英雄好汉,把丐帮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江湖上最兴旺的第一大帮。然而祸起萧墙,突然有人拉出最权威的证据和证人揭发他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于是他被逐出了丐帮,此后受到一连串的 ![]() ![]() ![]() 萧峰这一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可说是全部国中文学史中最伟大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这一形象⾜以改变传统文化中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偏见,使人超越到民族界限之上,对一切民族的英雄豪杰给予崇⾼的敬仰。 《书剑恩仇录》中的香香公主喀丝丽,是木卓伦的小女儿,美貌盖世,天生异香。回族青年男子视她若天仙,清军数万官兵见了她“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以至大将军不得不下令退兵数十里。香香公主是天生的“和平女神”她与红花会舵主陈家洛相亲相爱,多少次共同出生⼊死。木卓伦兵败后,喀丝丽被俘⼊宮,献给乾隆,但她不论威 ![]() ![]() ![]() 金庸认识到国中的多民族格局是历史斗争的结果,他如实描写了 ![]() ![]() 在中篇小说《⽩马啸西风》中,揷叙了一个古代⾼昌国的故事。西域大国⾼昌臣服于唐,唐朝要他们遵守许多汉人的规矩,⾼昌国王说:“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噍于⽳,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琊?”意思是说,虽然你们是猛鹰,在天上飞,但我们是野 ![]() ![]() 以強凌弱的民族霸权主义表现在家国之间,造成文明的冲突与隔阂。如果表现在个人之间,则会造成个体命运的悲剧。《天龙八部》中有一个极为发人深省的事例:以汉人为主的大理国中有一个摆夷族“族中女子大都颇为美貌,⽪肤⽩嫰,远过汉人,只是男子文弱,人数又少,常受汉人的欺凌”大理国君之弟、镇南王段正淳的夫人刀⽩凤便是摆夷人。段正淳天 ![]() ![]() ![]() 1949年以后的国中,由于建立大一统现代化強国的需要,央中 府政⾼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问题,国中进⼊了几千年来民族政策最先进的时期。国中 府政推行民族平等方针,对少数民族充分照顾、援助、尊重。但是在文学上,对汉族文化本⾝却缺少批判,把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的歧视都归罪于以往的统治者。实际上给人这样一种观念:即少数民族自愿地团结在汉族周围,共同建立起伟大的华中文化。这里忽略了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斗争,忽略了汉族给其他少数民族带来的文化庒抑。实际上仍然带有比较浓厚的汉族中心主义⾊彩。在50~70年代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学中,少数民族被简单地描写成善良勇敢、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一种卡通式形象,成为反衬汉族文化先进的镜子。金庸小说相比之下,境界显然更⾼一筹。 三国民 ![]() 金庸小说穿贯着一条国民 ![]() ![]() 在金庸的作品中,与大力弘扬华中文化相辅相成的是,他不断解剖和反省国中文化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对以知识分子气为代表的国民 ![]() 例如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要的群体形象是陈家洛所导领的红花会。红花会志在推翻満清统治,人才济济,组织严密,但最终却一事无成,退走回疆,这与他们的文化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红花会得知乾隆皇帝出生于汉人之家的秘密,便天真地幻想依靠这位当今天子,驱除鞑虏,重整河山。他们千方百计向乾隆证明其⾝世,又将乾隆囚噤于杭州六和塔,由总舵主陈家洛利用同胞兄弟之情百般劝说。陈家洛劝说的理论基础一是华夷之辨,二是忠孝观念,三是功业思想。他说:“你是汉人,汉人的锦绣河山沦⼊胡虏之手,你却去做了胡虏的头脑,率领他们来欺庒咱们⻩帝子孙。这岂不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吗?”又说:“你一样做皇帝,与其认贼作⽗,为后世唾骂,何不奋发鹰扬,建立万代不易之基?”说到底,红花会要改变的只是一个“名分”就像阿Q竭力要证明自己姓赵,证明别人打他是“儿子打老子”重虚名而轻实务,这是国中文化发展到后期的一个重大弊端。陈家洛几次有机会杀死武功⾼于自己的朝廷鹰⽝张召重,但由于“不是大丈夫行径”的念头作怪而都放弃了,这实际上是守小义而舍大义。在陈家洛⾝上,顾虑重重、矫情狭隘的国中知识分子特点表现得十分典型。在儒家思想熏浸之下,他们想爱不敢爱,该恨不能恨。表面上潇洒大度,內心里斤斤计较。陈家洛本与木卓伦的长女、智勇双全的霍青桐两心相许,但因曾见霍青桐与一少年神态亲密,便不敢打开心扉,反而有意疏远。后来才知那少年是女扮男装的李沅芷,愧怍之下,仍故作平静,使霍青桐伤心成疾。陈家洛与香香公主喀丝丽相爱后,曾痛苦地思考“我心中真正爱的到底是谁?”想到霍青桐谋略出众,文武双全时,他终于发现:“唉,难道我心底深处,是不喜 ![]() ![]() ![]() 在这个问题上,金庸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中有许多情节可与《书剑恩仇录》参照。康熙皇帝对韦小宝说道: 我做国中皇帝,虽然说不上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那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蕃已平,湾台已取,罗刹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规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统治下,⽇子会过得比今⽇好些吗? 这段话未必完全正确,但确实值得那些大汉族主义者思考。有趣的是,《鹿鼎记》中也有一个策动政变的情节,几个⾝为学界泰斗的大知识分子顾炎武、⻩宗羲、吕留良、查继佐等,竟然一本正经地苦劝出⾝ ![]() 决不是开玩笑。我几人计议了几个月,都觉大明气数已尽,天下百姓已不归心于前朝。实在是前明的历朝皇帝把百姓害得太苦,人人思之痛恨。可是清廷占了我们汉家江山,要天下汉人剃头结辫,改服夷狄⾐冠,这口气总是咽不下去。韦香主手绾兵符,又得当今皇帝信任,只要⾼举义旗,自立为帝,天下百姓一定望风景从。 明知自己的皇帝“把百姓害得太苦,人人思之痛恨”却还要推戴一个最会搜刮民脂民膏的小流氓。假设韦小宝做了皇帝,百姓苦到什么程度,真是不可想象。至于韦小宝这个阿Q式的形象本⾝,更是集国中国民 ![]() 金庸小说对国中国民 ![]() 四专制政治批判 金庸小说中政治描写和政治思考的比重很大。他批判了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揭示了集权导致的个人崇拜。 在《鹿鼎记》的第一回,金庸就别具匠心地表达了他的政治观: 那文士提笔醮上了墨,在纸上写了个“鹿”字,说道:“鹿这种野兽,虽是庞然大物, ![]() 那小孩点头道:“我明⽩了。小说书上说‘逐鹿中原’,就是大家争着要做皇帝的意思。” 那文士甚是喜 ![]() ![]() ![]() 那小孩道:“小说书上又常说‘问鼎中原’,这跟‘逐鹿中原’好像意思差不多。” 那文士道:“不错。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铸了九大鼎。当时的所谓‘金’其实是铜。每一口鼎上铸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图形,后世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传》上说:‘楚子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満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子只是楚国的诸侯,他问鼎的轻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轨,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问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谁手’,就是不知那一个做成了皇帝。” 金庸是站在民人的立场来看待帝王的“功业”的。⽑泽东在《贺新郞·读史》中说:“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金庸在《 ![]() 《碧⾎剑》第十九回写道: 李岩心头大震,当即站起。他知自来帝皇最忌之事,莫过于有人觊觎他的宝座。历朝开国英主所以屠戮功臣,如汉⾼祖、明太祖等把手下大将杀得七零八落,便是怕他们谋朝篡位,李自成要是信了这句话,那可糟了,不由得颤声道:“这…这…这…”金庸不是专门针对某些“暴君”、“昏君”而是重在揭示体制所导致的恶果。有时金庸对某些帝王还加以赞赏的笔调。如《鹿鼎记》第三十四回写道: 康熙笑了几声,随即正⾊道:“我读前朝史书,凡是爱惜百姓的,必定享国长久,否则尽说些吉祥话儿,又有何用?自古以来,人人都叫皇帝作万岁,其实别说万岁,享寿一百岁的皇帝也没有啊。什么‘万寿无疆’,都是骗人的鬼话。⽗皇谆谆叮嘱,要我遵行‘永不加赋’的训谕,我细细想来,只要遵守这四个字,我们的江山就是铁打的。什么洋人的大炮,吴三桂的兵马,全都不用担心。” 金庸借康熙之口,反讽了封建君主制的弊端。其实就在康熙这样的“圣明”君主统治下,也是贪官横行,冤狱不断,韦小宝这样的人飞⻩腾达,真正的人才 ![]() 5070年代,国中 陆大文学中的个人崇拜⾊彩逐渐浓厚。与此同时,金庸有意对个人崇拜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笑傲江湖》中⽇月神教的东方不败、任我行是论者常举的例子,《天龙八部》中的星宿老怪也是一个例子,《鹿鼎记》中神龙教的洪教主也是一个例子。个人专断的体制下产生的溜须拍马,歌功颂德,这样的集团他写了不少。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以“文化国中”为旗帜,对国中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弘扬与批判,使国中现代读者重新建立了复杂的民族家国信念。这种文化国中的观念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和1949年以来的新国中文学传统都既有冲突、又有呼应,因此,关于金庸小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争论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內延续下去,而国中的国民文学发展也势必要受到金庸文学的大巨影响。其实,这种影响已经发生了。 (本文系2003年金庸小说际国研讨会论文,并投 ![]() |
上一章 口号万岁 下一章 ( → ) |
孔庆东的最新综合其它《口号万岁》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口号万岁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口号万岁是孔庆东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