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眼看金庸是孔庆东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醉眼看金庸 作者:孔庆东 | 书号:44825 时间:2017/12/12 字数:8962 |
上一章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 下一章 ( → ) | |
孔庆东 我们通过探讨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可以发现,正是在现代阶段,武侠小说中对武学的光大,它成为了新派武侠小说,把纸上武学写到登峰造极程度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着重来探讨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为20世纪最有代表 ![]() 尽管金庸的小说可以从方方面面来进⼊,但是既然它也属于武侠小说,我们不妨也从“武”这个角度来观照一下。但是我们主要讲的,不是说金庸小说写的武打好,还是不好,而是透过“武”来看一看这个概念在国中文化中的丰富的含义。 正因为武侠小说它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武”所以社会上颇有一些人把“武侠小说”叫作“武打小说”很多中学老师他没收生学的武侠小说,他的理由就是不许看武打的,意思是看这个书,孩子会经常打架。但是在我看来,小孩子打架未必就全是坏事。如果一个民族的小孩子从小都不打架,这个民族必将会灭亡。这不是我耸人听闻,绝不是我耸人听闻。因为一个人人都手无缚 ![]() 最近刚刚去世的数学大师陈省⾝先生,我注意看他的生平,小的时候也是读《封神演义》、《三侠五义》、《说岳全传》,小的时候也是读这些作品的。这些作品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想象力,他将来哪怕是搞数、理、化的,都一样使他有比较大的成就。之所以社会上那么多人对武侠小说有误解,关键是我们对“武”这个概念有误解,对“武”这个字理解得不正确、不到位。“武”我们往往想这个字的时候,这个字能不能翻译成外语?我们想一下“武”这个字,如何翻译成外语?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为国中历史太悠久了,国中的文明史太悠久了,很多国中文化的概念,是上古时期形成的。当我们形成这个概念的时候,其他很多文明还没有达到类似的程度,其他很多民族还在树上爬着呢!还没有形成跟我们能相对等的观念。比如说“武” 我们很古就有“武”这个字了,古代有个军事家就叫孙武。这个“武”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武”是打架吗?他妈妈、他爸爸给他起个名字叫“孙打架”?他叫孙武是这个意思吗?“武”怎么翻译?是暴力吗?是战争吗?是搏斗吗?都不对,但是似乎又沾点边,似乎好像都有关系。那么我们把“武”这个字拆开,武的结构是什么呢?是两个字,一个是止,一个是戈——停止的“止”⼲戈的“戈”止戈为武。那么把这个字拆开之后,我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啊!原来“武”不是说要拿起武器去打别人,而是要止戈——放下武器,放下武器为武。当我们想到这个一层意思的时候,对“武”这个字的理解,就一下子丰富起来。可是是不是说,完全不打架就叫“武”?谁也不打架,把武器都扔了,毁掉,又不绝对是这样。止戈——首先你要有戈,没有戈,你止的什么戈呀?没有武器,你放下什么武器呀?佛家有句话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没有屠刀,你放什么?一个人手无缚 ![]() ![]() 所以说“武”这个字包含两个意义,首先你要有武器,然后你要放下武器。所以说,国中概念中这个“武”字,它本⾝就包含了战争与和平两个要素,战争与和平同时含在这里面,就它的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的关系,已经天然地包含在国中人对武字的理解里,这里面有搏斗,又有停止搏斗。所以正确理解这个概念,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今天讲,今天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但是和平发展的时代,是不是让我们把军队都解散,武器都销毁,那样能不能和平发展?和平发展靠什么来保证?如果我们没有民人解放军的万里长征,我们怎么能够和平发展?所以,偏于左和偏于右的理解,都会造成⿇烦。那么社会上很多人理解不好武侠小说,就是因为他把“武”简单地想象为暴力、打斗——而的确社会上也有那么一些数量不少的武侠小说,耝制滥造的武侠小说,确实里面充満了无聊的、低级的打斗,成为一种某种意义上的武打教科书。那些书确实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以那些书是使武侠小说被一些人看不起的真正的原因。 如果有人说,自己不喜 ![]() ![]() ![]() 那么为什么武侠 ![]() ![]() ![]() 有人说,打架还有什么视觉美吗?是不是在美化暴力呢?这一点,我们要抛开具体的道德立场来客观地看待。在人的本 ![]() ![]() ![]() ![]() ![]() ![]() ![]() ![]() 比如说,古龙也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但是古龙写武打的时候,有的时候会故意地渲染一些⾎腥场面,带着⾎腥之气,这个也未必就是说不对的,这可能有古龙自己的艺术上的考虑,他就是要让你看一看,这一剑是如何刺进去的,鲜⾎是怎么从喉咙上迸出来的,他也许就要这样写。但是,国中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不习惯这样写。我们看一看国中传统的艺术,国中的电影,国中的电视,每到出现残暴场面的时候,我们是把它省略过去。我们国中人拍电影,比如说,杀头场面,刀举起来,一落,然后下面的场面是省略的,或者银幕一片红,代表人头已经砍下来了,不会让你看见,切切实实地把那个人头割下来,这是合乎国中人审美习惯的。 而其他一些民族的艺术,往往不是这样的。我记得我小时候,一开始,我们看的都是国中电影,比如说,⾰命烈士受到敌人严刑拷打,那个⽪鞭举起来,落下去,没有看到他落到人的⽪⾁上面,下面就省略了。后来我看到其他民族的一些影片的时候,一开始感到很震惊,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就眼看一刀落下去,把人的胳膊切下来,胳膊就掉在地上了。一开始我觉得人家的电影怎么拍的,拍得很实真,一开始我觉得很实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看。但是过了一段,就觉得心理上很不舒服,或者说,觉得这个东西很刺 ![]() ![]() ![]() 比如说,现在一些影视作品。比如说为了表现坏人,坏人打好人,抡起大 ![]() ![]() 武打和舞蹈的区别,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洪七公和⻩蓉在过招的时候,洪七公教⻩蓉功夫,两个人打起来,一个老人,⽩发飘飘;一个少女,青舂红颜。两个人闪展、腾挪,紧张地打斗起来。你看上去,好像是武打,其实在你心里唤起的审美效果,那是武打吗?不,那是芭蕾舞——你得到的审美享受,是跟看芭蕾舞一样,那是芭蕾舞中的一场双人舞! 而金庸本人是学过芭蕾舞的,金庸专门去学过芭蕾舞,所以说那个场面你说是打,其实是舞。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想到,金庸笔下许许多多的场面。其实,你看到的都是舞,你看到好像是舞台上,和屏幕上的那种带有艺术规律的人体的动态,你欣赏到的是一种人体动态美,而不是击打美,不是击打到人⾝上那种痛觉的美,而是一种动态美。还有很多的武功,在金庸笔下唤起的,是我们对人体的想象力。 武侠小说进⼊20世纪之后,武打发扬光大,得到格外的突出,而在古代的武侠小说中,没有这一点,刘、关、张也好,李逵、林冲、武松也好,他们的武功都讲得很耝略,没有说过他师⽗是谁,他学的是那一派的武功,他是从哪个山上下来的,都没有。他们好像原来都生活在我们⾝边,像宋江,衙门里做一个小官,李逵做一个小狱卒,都是府政帮忙的人。或者有的如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是打鱼的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讲他们练过什么武功,没有讲哪个师⽗传给他。然后,后来他们自己联合起来造反,就跑到梁山上,所以这个武功描写很简单,没有讲他们一刀一 ![]() 那么我们就联系到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不同,就能够发现一些原因,因为在古代人对自己的⾝体是充満自信的,古代人解决很多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靠自己的⾝体亲自去解决,来了客人你要烧茶嘛,你要自己去劈柴,自己去点火,自己把那个壶放上去,自己把⽔倒出来,每一个环节都靠自己的⾝体去解决,而不会现在你“啪”一摁煤气就着了,没有这事。我们现在这⾝体越来越没用,⾝体越来越是一个废物,人的⾝体到了20世纪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古代的时候,打架要靠人⾝体来解决,要靠人的⾝体与人的⾝体的搏斗来解决,即使你拿着兵刃,还是⾝体在 ![]() ![]() ![]() 这是现代人心里边迸发出来的一个问题,⾝体和生命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生命真的是装在我们的⾝体里吗?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武侠小说,它就不自觉地展开了,对人的⾝体极限的探讨。那么在西方,西方是通过体育来探讨,通过奥运会模式来探讨这个问题。 人们为什么对奥运会越来越痴 ![]() 所以,这里“极限”的概念就带来了——我们就会问,人能跑多快?能跳多⾼?能举多重?一个人⾚手空拳能够打倒多少人?这都成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武侠小说中,以想象的方式被描写出来,人体能够玩出什么样的花样?这是有深刻的哲理的。比如,有一路科学家预见,说人⾝体以后越来越没用,说过一百年,人就剩下一个大脑,而细胳膊短腿了,因为胳膊腿没什么用了,⾝体越来越弱。然后,还有一路科学家预见,正好相反,说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可以吃很多药,可以有很多健⾝的措施,以后人⾝体会越来越強壮,会比古人⾝体还好,科学家的意见就是不统一的,这个不统一恰好说明,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疑问的阶段,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体将来向何处发展。 回到金庸的小说上来,金庸武侠中的武打,他所带给我们的想象,是空前的,所以他的小说这么有魅力,在武这个方面,超越了前人。梁羽生先生曾经说过,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侠。梁羽生的这句话,他是要強调侠的重要 ![]() ![]() ![]() ![]() ![]() 我记得小的时候读《⽔浒传》,是在举国上下评《⽔浒传》的那个时期。那个时候批判《⽔浒传》,说一部《⽔浒传》好就好在“投降”然后就那个时期我是上小学,就把《⽔浒传》读得滚瓜烂 ![]() ![]() ![]() ![]() ![]() ![]() ![]() 而像洪七公,像郭靖,像萧峰这样堂堂正正的大侠,他所使用的代表 ![]() ![]() ![]() ![]() 我们还不难发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越是武艺⾼強的人,他越不肯使用兵刃。最⾼的大侠喜 ![]() ![]() ![]() ![]() ![]() 刀和剑,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工具的区别,说差不多吧,拿来都能刺,都能砍,都能切。不是这样的。每一种工具,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古人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舂风似剪刀。”他为什么不说“二月舂风似菜刀”呢?一说是“菜刀”这诗就没了。它必须“似剪刀”工具都是一样的,功能差不多,但是不可换。 刀和剑就代表两种人生境界。剑是什么?剑代表的是一种贵族的境界,一种贵族的风度。古人出门都要佩戴宝剑,佩戴剑不是为了打架,这是一种⾝份,知识分子出门都要带剑,孔子出门就是戴剑的。知识分子出门戴剑,不是说我今天路上,可能要遇见一场打架,我今天出门跟人家撞车了,我跟他⼲一场。不是这样,戴剑是代表一种⾝份,就好像现在的人出门,挟个小⽪包,表示自己这里边,有点什么信用卡之类的,挟着,是一种⾝份。古人戴剑就像我们今天戴表一样的,过几年换一个款式,它是一种装饰物,是一种⾝份的象征。而刀是适用的,刀代表一种平民精神,代表一种下层社会的人士,对自由的追求。所以剑是名士派头的。比如说,现在有一些知识分子,或者有一些所谓的“中产阶级”他家的客厅里边挂一把剑,从哪个旅游点买来的,从颐和园买来的,峨嵋山买来的,回家挂在那里。我家屋里也挂一把剑,是我去年跟金庸华山论剑,人家发给我一个纪念品,我也挂在这屋里,表示一种风雅。没有人到我的屋里,看见墙上挂一把剑,会觉得我这人爱打架;察警到我家里来,也不会产生任何怀疑,不会说,这是凶器,我们带走了。但是我的屋里,不能放这样一把大菜刀吧,挂一把菜刀, ![]() 所以现在有些作家喜 ![]() ![]() ![]() ![]() ![]() ![]() ![]() ![]() ![]() ![]() |
上一章 醉眼看金庸 下一章 ( → ) |
孔庆东的最新综合其它《醉眼看金庸》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醉眼看金庸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醉眼看金庸是孔庆东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