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人格是柯云路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童话人格 作者:柯云路 | 书号:44822 时间:2017/12/12 字数:11170 |
上一章 俄狄普斯情结批判 下一章 ( → ) | |
弗洛伊德分析了古老的俄狄普斯神话,并从中发现了俄狄普斯情结,对这一情结的论述是他全部学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俄狄普斯情结对于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 为了更充分地领会弗洛伊德发现的真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弗洛伊德在这一课题上的局限 ![]()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这三者在意识、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 ![]() (1)“本我”: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是遗传下来的本能。“本我”要求満⾜基本的生物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找直接的⾁体快乐。这种要求若有迟缓就会感到烦扰懊恼,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减弱,而是企图満⾜的要求更加迫切。因而在“本我”的动力下,一切困难、疼痛和挫折都要克服而在所不惜。“本我”策动的力量如受到庒抑,就会改变方向而转移地方。 “本我”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生新儿纯粹由生物冲动──饥、渴、暖的需要、睡眠的需要等──驱使他的活动。“本我”就是这些生物冲动。生新儿的活动没有什么社会影响可言,因为至少要在两个月之后才能有明显的社会知觉。弗洛伊德认为,生物需要在人的一生中继续存在,所以“本我”是人格的一个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本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2)“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但也只是部分意识而已。人若在“本我”控制的社会中,危险与恐惧则是难以想像的了,因为“本我”不受任何管制。幸而“本我”得到人格中“自我”的检查。“自我”是“本我”的对立面,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起来。 婴儿最初只有“本我”这一部分,但婴儿不久就会反应环境中的各种方面,包括社会方面。婴儿不断长大,生物冲动的影响就以各种方式受到改变。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婴儿为了満⾜“本我”的要求,逐渐懂得用某种方式和某些地方,比用其他方式和其他地方,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得到満⾜。结果是婴儿会按照活动后果的教训来发展活动或抑制活动。此时婴儿的行为比之生活开始的时候,变得更少盲目 ![]()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自我”要调节外界与“本我”一面使“本我”适应外界的要求,一面用肌⾁的活动使世界満⾜“本我”的 ![]() ![]() ![]() ![]() (3)“超我”:在和环境的 ![]()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起源于原始人。动物因与环境接触“自我”多少可以发展一些,但“超我”则是人类特有的。“超我”的原形虽然是从遗传传授给个体,但主要是由儿童期受挫折的 ![]() ![]() ![]() ![]() “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的影响。就像弗洛伊德所说:“在这冗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人依赖⽗⺟生活,留下了一个沉淀物。这个沉淀物构成了‘自我’里面一个特殊的机关,使⽗⺟的影响能够长期存在。”儿童(尤其在幼年时期)在与⽗⺟的接触中,通过心力內投或摄取(introjection)的机制,将⽗⺟的人格及祖先的社会道德等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正是人格中的这一侧面──“超我”──表达了人的 ![]() 实三方面的要求…“自我”要使“本我”的要求获得満⾜,不仅需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另外,人的人格特征的来源也不能脫离 ![]() ![]() ![]() 这就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都同时活动和作业,一个人能够生活得顺利而有效,则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一旦出现不平衡,其结果就是心理失常。 当我们面对各种心理现象个案或者面对自己的心理体验时,我们都能发现,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三合一的人格结构模式有着相当的真理。 这不是菗象的逻辑演绎,而是生动具体的心理事实。只要我们能够超越多少年来说得几乎陈旧而⿇木的概念,透过语言文字直接进⼊风云变幻般生动的心理世界,就不仅能够重新发现弗洛伊德曾经做出的发现,而且可能有新的补充。 我们首先会发现“本我”确实存在着。 它当然不是以这个简单的词汇存在着,而是以每个人的各种生物本能 ![]() ![]() ![]() ![]() 接着我们也便发现“自我”也是存在的。 当我们用“我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自己时,当我们以一个有意识的个体面对世界时,当我们仔细探究和体验我们对“自我”的意识时,便能够既确切又十分混沌朦胧地觉出那个“自我”的存在。这依然很难用一个词汇简单代表,只是姑妄用“自我”二字而已。 我们的全部思想、行为都是这个“自我”在指挥实施,我们就是用“自我”的眼睛在看世界,用“自我”的耳朵在听世界,用“自我”的思想在思想世界,用“自我”的态度在对待世界,用“自我”的所有感觉在感觉世界。“自我”既存在于我们的目光里,也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还存在于我们周⾝⾝体的感觉里。这个“自我”大概是人类的哲学、心理学永远难以穷尽的概念。 而且,我们也常常能够感到它和“本我”的联系。无论是渴饥,还是 ![]() 进一步细细体验,那个对世界带有很大观察 ![]() ![]() ![]() ![]() ![]() 再接着,我们也便发现“超我”确实也是一个实真不虚的心理存在。 最浅显地看,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堆关于世界的道德、伦理、秩序的规定与条文。更深⼊地体察,就知道我们心中潜蔵着比明显的规定、条文大得多的自我规范力量。那是在做每一件事时都不由自主地影响和制约你的力量;常常在你不假思索时已经表现出来。它使得你在做某些事情时显得犹豫、矛盾、愧疚、痛苦、不安、恐惧、忧虑、焦灼、怯懦,它无时无刻不在规范着你,你的“自我”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并不自觉,却已经受到了规范。 只要认真想一下就会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很多事情不是畅行无阻的,不仅在外部世界不能畅行无阻,在自⾝內部也同样不能畅行无阻,正是这个暂且可以叫做“超我”的力量在支配着我们。 人格与心理是一个大巨而复杂的存在,人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做不同的结构描述,甚至把它划分成许许多多的方面。在这里,一切模式的建立在于尽可能简捷而准确地符合心理事实,并有助于研究心理运动的规律。就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承认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三合一理论是有道理的。 我们接着就会发现,在活生生的心理活动中,那个可以称之为“自我”的力量,作为“本我”与客观世界的中介,经常与“本我”发生冲突。 “本我”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只有一往无前地満⾜自己的趋势,而“自我”因为接受和概括了客观世界,它就不能够百依百顺、不打折扣地去満⾜“本我”的需要。它要考虑实现“本我”的种种可能 ![]() 我们也同样会发现“自我”作为“本我”与客观世界的中介,常常又是“本我”的惟一代表。“自我”携带着“本我”的全部冲动去想方设法地利用客观世界和战胜客观世界,在它实现“本我”要求的种种努力中,不断与面对的客观世界发生剧烈冲突。“自我”确实处在两条战线中。当它代表客观世界时,它要抑制“本我”当它代表“本我”时,它要与客观世界作斗争。 我们接着就又发现“自我”又处在“超我”与“本我”的中介。当它作为“本我”的惟一代表面对“超我”时,它极力要突破“超我”的噤忌与限制。一个人为了満⾜种种发自本能的冲动,排除可以称之为“超我”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常常要在思想中经过一番冲突,只有战胜了“超我”的条条框框,才可能无所顾忌地行动。 我们自然也就发现“自我”又经常代表“超我”对“本我”进行抑制和斗争。一个人会经常由显然的或潜在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对自己种种肆无忌惮的本能冲动实行规范。这种规范与斗争常常十分艰难,引来內心的剧烈冲突。 这样,我们大致了解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心理力量,它们都活生生地难解难分地存在于我们的心理活动中。对它们的划分绝非像领土的划分那样空间分明,而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同一、相互对立的⾎⾁ ![]() 弗洛伊德及其后的心理学家们这样叙述人格三部分在整个人类意识中的分布: “自我”有一部分是以显意识表现出来的,更大的部分是储蔵在潜意识中的。在显意识和潜意识中间“自我”的一部分又以下意识(或前意识)表现出来。当一个人严肃思考时,无疑是显意识的“自我”当一个人走路或者骑自行车时,是下意识在 ![]() 看来“本我”完全沉默在潜意识中了。当“自我”失去知觉时,通常觉不出“本我”的存在。当“自我”有知觉时“本我”的全部冲动才被意识到。当“自我”不知不觉时“本我”就以潜在的方式影响“自我”稍加体验就会知道“本我”虽然能被显意识意识到,然而,那显意识是“自我”的显意识“本我”自⾝总是潜伏在潜意识的大海中的。 至于“超我”似乎比较当然地分别存在于显意识和潜意识中。显意识中是菗象的理论条文,潜意识中是混混沌沌、无边无际的大巨支配力量。 弗洛伊德三合为一的人格结构学说自然又有它的局限。 当这个学说穿贯到俄狄普斯情结中“本我”就主要是指婴幼儿的 ![]() ![]() ![]() ![]() ![]() 正是在俄狄普斯情结中,我们发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偏颇与局限之处。其最大的缺陷与局限,是他将人的 ![]() ![]() 在弗洛伊德整个学说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倾向,他将人类社会文化的规范力与人的生物 ![]() ![]() ![]() 而我们要指出的是,不仅伦理、道德等观念是完全社会化、文化化的,而且,就连人的 ![]() ![]() ![]() ![]() ![]() ![]() ![]() ![]() ![]() ![]() ![]() 弗洛伊德在理论上的最大缺陷,就是他从来没有认识到,自从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的本质就是实践,它是一种在实践中创造世界又创造自己的⾼级生命,它的全部活动都表现出了实践 ![]() ![]() 动物也有 ![]() ![]() ![]() ![]() ![]() ![]() ![]() ![]() ![]() ![]() 一,对于人类来讲, ![]() 人口再生产是人类整个劳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人类生产的一半。不管现代人的 ![]() 在现代社会中,当那些生育了子女的男女评价那些决定终生不育的男女时,他们会非常简单地说一句:“如果大家都不生育,人类就灭绝了。”在这个评价中,已经表明了人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生存观念。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这是现代人也不能够完全抹掉的深层观念。这种观念也在铸造我们的 ![]() ![]() 远古人类面对直接的人口再生产需要而产生了殖生器崇拜文化,现代人似乎早已远离了这种文化,本质上却依然浸泡其中。当他们看到那些⾼⾼耸立的塔寺和纪念碑等雄伟建筑时,那种油然而生的崇敬感、豪迈感、庄严感、神圣感,都再版了远古人类的殖生器崇拜。 实际上,现代人也有着各种变相的殖生器崇拜。很多准备生育或者已经生育的男女决定采取殖生行为的精神基础之一,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殖生能力。用很多人的话讲,只有生育才能证明自己是个完整的人。这种精神的需要与満⾜,是人类人口再生产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殖生器崇拜的现代版本。这种观念常常影响着 ![]() ![]() ![]() ![]() ![]() ![]() ![]() ![]() 二,人类在相当多的 ![]() ![]() ![]() ![]() ![]() ![]() ![]() 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人类的 ![]() ![]() ![]() ![]() ![]() ![]() ![]() ![]() ![]() 三,人类的 ![]() ![]() 理需要。 各种 ![]() ![]() ![]() ![]() ![]() ![]() ![]() ![]() ![]() 任何纯生物 ![]() ![]() ![]() ![]() ![]() ![]() ![]() ![]() ![]() ![]() ![]() ![]() ![]() 四,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 ![]() ![]() ![]() ![]() 动物群中雄 ![]() ![]() ![]() ![]() ![]() ![]() ![]() ![]() 在很多文学化的生活情节中, ![]() ![]() ![]() ![]() ![]() ![]() 五,在现代社会中,甚至可以说在自古以来的社会中, ![]() ![]() ![]() 很多人的 ![]() ![]() ![]() ![]() ![]() ![]() ![]() ![]() 在这里,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是伟大的文学家、心理学家,只要能稍微自省一下的人都能发现这一点。多少爱情的冲动,包括其相随的 ![]() ![]() ![]() ![]() ![]() ![]() ![]() ![]() ![]() 六,人类的 ![]() ![]() ![]() ![]() ![]() 在生活中,无论一个人在行为中如何广泛恋爱,或是严守道德规范“从一而终”对 ![]() ![]() 每个人都对自己已经得到的 ![]() ![]() ![]() ![]() ![]() ![]() ![]() ![]() 当然,人类社会也对种种婚外的犯规行为做出道德伦理的批判与限制。我们在心理学意义上所要指出的是,对于 ![]() 人类是实践的⾼级生命,他在一切领域都表现着追求未知,都在不断地解决着未知与已知的矛盾,都有追求新奇的冲动。这种旋律渗透着人类的全部活动,也自然而然渗透到了人类的 ![]() ![]() ![]() ![]() ![]() ![]() 七,在人类的 ![]() ![]() ![]() ![]() ![]() ![]() 这是一个被小说家写得不能再滥的爱情规律了。追逐自己所爱的人历经曲折,常常使 ![]() ![]() ![]() ![]() 人类是实践的人类,他做任何一件事情,解决矛盾、战胜客体、服征世界的基本旋律都起着支配作用。 ![]() ![]() 那些遵循道德规范的人,那些将爱情视为⾼尚情感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个基本旋律的支配。即使在这份感情中似乎没有任何对占有感、地位感、力量感等虚荣的追求,同样会被自己能否解决这个难题的悬念所支配。他在 ![]() ![]() 如果他在自己的 ![]() 人类不自觉地将爱情也当做一个劳动,一项进取,一个对难题的解答,一个对项目的服征。不管是怎样的弱者,就其本质而言,都望渴 ![]() ![]() 一个人 ![]() ![]() 八,人类既然不自觉地将 ![]() 而在现实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和界限则是由那些法律、道德、伦理、舆论所构成的规范。这些规范一方面成为 ![]() ![]() ![]() ![]() ![]() 人类的实践有一种基本的驱动力,望渴解决矛盾,特别望渴解决那些有难度的矛盾。这样,一方面是大巨的规范力的存在,似乎大多数人都在遵守规范,有些人在行为中又似乎绝对规范;另一方面,就深层潜意识而言,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望渴突破规范的冲动。 只要对人类社会生活略做考察,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超越道德伦理规范的非正当的 ![]() ![]() 这样,我们就非常文学化地、心理学化地看到了人们虽然不愿意公然承认却可以心领神会的两个简单的格言: 婚姻导致爱情的死亡。 犯规维持 ![]() 当一些人突破道德伦理乃至法律的规范而得到 ![]() ![]() ![]() ![]() ![]() ![]() 我们不噤想到了上帝在伊甸园对亚当和夏娃的处罚。 九,在规范体系的规范下,人类的 ![]() ![]() 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內 ![]() ![]() ![]() ![]() ![]() 在这里,人类的文化规范体系显出了它的完整 ![]() ![]() ![]() 人类成 ![]() 虽然人类的绝大部分成员都严格遵守着这个噤忌;然而,突破噤忌的冲动在內心深处也不会不存在。正像俄狄普斯情结所揭示的那样,这是一个影响每个人人格成长的重要冲突。这时,潜意识便会以隐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于是乎,我们在大体看来堂皇而正常的伦理秩序下,看到了这样或那样的现象。 我们在一切美好的亲情下面,不仅看到了儿子的恋⺟情结,女儿的恋⽗情结,也看到了⺟亲的恋子情结与⽗亲的恋女情结的普遍存在。对于 ![]() ![]() ![]() ![]() 我们终于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图画。 我们也便可以明确地说,纯粹生物 ![]() ![]() ![]() ![]() 理论的探究一方面使我们更充分地理解了弗洛伊德发现俄狄普斯情结的伟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清楚了弗洛伊德有关俄狄普斯情结和人格结构理论的最主要局限,由此,我们就能够从实践的人类的角度更正确地对待弗洛伊德的俄狄普斯情结论,就可能从比弗洛伊德更广阔透彻的社会文化的观点来考察人格与情结。 不存在脫离社会文化的纯粹生物 ![]() ![]() ;人的“本我”也都被社会文化渗透与塑造。 带着这个透彻的观点,我们就可能以更加犀利的目光从童话故事中发现有关人格的更多奥秘。 |
上一章 童话人格 下一章 ( → ) |
柯云路的最新综合其它《童话人格》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童话人格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童话人格是柯云路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