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 书号:43253 时间:2017/11/4 字数:4595 |
上一章 莫高窟 下一章 ( → ) | |
莫⾼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子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 ![]()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对应。 三危金光之谜,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剎那间 ![]()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昅纳了无量度的纔情,空灵灵又 ![]()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在可以想象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蔵。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迭连声地喊着:“莫⾼!莫⾼!”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內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在莫⾼窟一连呆了好几天。第一天⼊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窟的山脚来回徘徊。试着想把⽩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国中的许多文件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 ![]() ![]() 莫⾼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脉畅通、呼昅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行游。纷杂的⾐饰使我们眼花缭 ![]() 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庒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強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 ![]() ⾊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中一国之后。⾐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南中下,新竣的运河碧波 ![]() ![]() ![]() ![]() ![]() ![]() ![]() ⾊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热炽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 ![]() ![]() ![]() ![]() ⾊流中很难再找到红⾊了,那该是到了元代;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我只不信,60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 夜已深了,莫⾼窟已经完全沈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人流,去探寻莫⾼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of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纔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昅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揷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粑人 ![]() ![]() 它是一种狂 ![]() ![]() ![]()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的遗骨中,在长⽑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 ![]() ![]() ![]() ![]() ![]()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秀, ![]()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窟的真正奥秘?⽇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満意,也许应该有国中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 ![]()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行游。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
上一章 文化苦旅 下一章 ( → ) |
余秋雨的最新综合其它《文化苦旅》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文化苦旅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