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十五年是余秋雨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出走十五年 作者:余秋雨 | 书号:43252 时间:2017/11/4 字数:4662 |
上一章 行者无疆·序 下一章 ( → ) | |
一 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我站在雪地里。 现在人们到北极、南极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难事了,但一般都会选在夏天。听说我们要在冬天最冷的⽇子里闯北极,一路上不知有多少人来劝阻,可惜已经劝不住了。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没有一条街道能收纳千万条街道,没有一扇大门能关闭千万扇大门。只有冰雪荒原能够阐述欧洲大地的本质,这是东方哲学的玄机。因此,敢于在这样的季节摸到这里来的,会有几个东方人。 紧紧地裹着两套羽绒滑雪服,还是冷得无可言喻。土著人的窝棚既不挡风也不挡雪,好歹生了一堆火。主人见我们冻成这个样子,捧出一碗鹿⾎酒。接过来抖抖索索端到嘴边,只觉又冷又腥,喝了一口便递给了边上的伙伴。就在此刻,我站起⾝,走到窝棚外面。这里是冷得站不久的,我赶快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然后,朝南,心里说一句:我走完了。 我说话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十五年前的自己。十五年前那天晚上,也是这个时辰,刚看完一个僻远山区极俗极辣的傩戏,深感自己多年来的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脫节,决心衔聇出行。是从事社会实务?还是投⾝考察旅行?当时还不肯定,能肯定的只有一项,这个决定充満危险。你看这么一次实地考察,为了去赶清晨的早班航船,不得不独自在山间赶路,还捡了块石头捏在手上防⾝。文人离开书斋总是危险的,离开越远危险越大。 绑来,倒是英国近代学者科林伍德的一段话帮我进一步作出了决定,因为他指出了隐蔵在象牙塔里的更大危险,而这种危险我们平⽇早已隐隐约约感觉到。他说,象牙塔看似⾼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噤。他不客气地描述道,囚噤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他认为,全部无聊、⿇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由此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真正的文化人、艺术家要做的事,正是文化艺术界竭力要反对的事。这个事,显然就是离开。象牙塔里“互为观众”的囚噤者们只要看到有人离开象牙塔,就会暂时地一致对外,对付叛逃者。但科林伍德认为,正因为这样,证明除了叛逃别无选择。 囚噤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理由。 每一段路都能解答一些问题,却又带出了更多的新问题,因此越走越远,很难停步。远行毕竟孤独,便写下一些文字来与远近读者沟通,沟通的方式当然不会去模仿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长天大地不需要那些尖声厉气,或唧唧哝哝。 就这样一圈圈越走越大,每一个新空间都带来新责任,终于从国內走到国外,从华中文明走到了其它文明。既从其它文明来审视华中文明,又从华中文明来审视其它文明,然后横下一条心,只要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哪怕已成瓦砾,已沦匪巢,也一个不能缺漏。 像是在森林里走疯了的人,全然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也遇到过盗贼拦路、树顶泼污、夜禽环视、枭鸣如歌,但天际还有隐隐月光,远处还有朋友的呼声,我没有在半路失踪。前些天一位芬兰教授对我说:“想不起哪个欧洲旅行家走欧洲走得你们这样长,据说以前你还冒险走完了那条目前世界上最恐怖的路,当然还要加上国中…” 于是今天晚上我要站在北极圈向十五年前刚下决心的自己禀报一声:我走完了。 二 与每次出行一样,这次走欧洲,走完后的想法与出发时有很大不同。例如出发时是不准备写书的,理由众所周知,但此刻我改变了主意。 仍然是空间带来的责任。但这空间不仅仅是欧洲,还包括我以前考察的另外两个空间——败落成恐怖的中东、中亚、南亚,和尚未败落的华中大地。三大空间对比在眼前,涡旋在心中,产生的感受难以言表,包括某种隐懮。感受可以咽下,隐懮应该吐出,吐给谁听呢?那两个空间暂时还不会在意一个国中旅行者的想法,那就只能给我们自己人说说。 我要说,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 ![]() 欧洲文明值得我们仰望的地方很多,例如,华中文明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至今还经常为“非此即彼”的极端 ![]() ![]() 对此我深表质疑。因为我无法忘记从中东到南亚的一路景象,而那里离欧洲并不遥远。不讲全球一体化倒也罢了,一讲,又怎能把那満目的危机、积怨、暴力从“全球”的概念里省略掉?然而他们却常常省略掉,躲蔵在自己的价值系统里闭目塞听。我们在那条路上穿行几个月,几乎没有遇见过欧洲人,这与他们勇于冒险的前辈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其实不必说大危机,即便是成批偷渡来的移民,也已经频频穿揷在街边咖啡座之间,把欧洲不想正视的空间塞到了眼前。历来最有逻辑预见 ![]() 记得上次刚刚穿过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地区来到印度,便遇上了一位在那里等着采访我的发达家国的记者。他问我穿越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区时是否为自己的生命全安惊慌,我说更惊慌的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宗教冲突、人爆口炸直到世纪之 ![]() 一切问题都迫在眉睫。文化本来应该是一种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却又常常适得其反,变成了颠倒轻重缓急的 ![]() …在人类面对如此密集的难题时,我企盼有更多的智者承担起真正的文化责任,不管有多少掷石唾骂,仍能保持一个坚贞不渝的群体。暴徒可以刺杀甘地和拉宾,但天地间毕竟留下了他们的声音。 《懮心忡忡》,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六⽇, 见《千年一叹》378~381页 这次在欧洲,更觉得他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颠倒轻重缓急的 ![]() 比较清醒的是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冷战刚刚结束之时便及时地指出各个文明群落之间的冲突就要开始。他看到了一切政治、军事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文明的对峙,预计到历史即将会冲刷掉表象显露出本质,因此他警告西方文明不要对别种文明不屑一顾。只可惜他过于固守西方本位的立场,把刚刚剥离出来的文明课题又转化成了政治课题。然而纵然如此,多数西方文化人也没有听从亨廷顿的告诫,继续对别的文明不屑一顾又武断揣测。最可笑的例子是,他们总是以幻想的方式来断言华中文明的对外扩张 ![]() ![]() ![]() ![]() 三 一种文明如果不能正视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历史上那种与蒙昧、野蛮搏斗时留下的狞厉。一味把自己打扮成纤尘无染的世界判官,反倒是菗去了強健的体质。李泽厚先生说,即便狞厉如饕餮也会积淀深沈的历史力量,保存大巨的美学魅力。一种文明如果失去了这种魅力该是多么可惜。 今天的欧洲几乎还清了一切旧账,随之也就卸除了多种历史负担,其中既有负面的负担,也有正面的负担。如果允许我以小喻大,那么,这情景就像挪威卑尔 ![]() 我们没有理由对人家的失落漠不关心。既然在尚未失落之时已经被部分误读,那么一旦真的失落,我们就会产生双重的混 ![]() 凭我以前的阅读印象和实地探访,朦胧觉得欧洲文明应该有一具耝犷而強悍的生命原型,有一个穿贯数千年的历险情节,有一些少为人知的秘密角落,有一堆无法追究的羞聇和悔恨,有几句声调低沈的告诫和遗嘱。只有找到了这一些,纔能实实在在地安顿我们原先所 ![]() 这次从那片遥远的土地深处呼唤出来的,果然是一些早想谛听的本真之音。正是这种声音,构成了这本书的“大情节”散文本来是不追求大情节的,但这些大情节本⾝就在欧洲大地深处躲蔵着,我和我的文字都避不开—— 开头应该是一次山崩地裂的毁灭吧,却不是一个宗教寓言。毁灭是历史的删节,厚厚的火山灰下还埋蔵着重现的可能,不能重现的是智者的灵魂。那位智者曾向国中投来最初的问询,于是毁灭中又多毁掉了一项万里宿命。 毁灭后的复兴除了需要穿越时间外还要穿越大量的人格灾难,因此一声声横贯历史的 ![]() ![]() ![]() ![]() |
上一章 出走十五年 下一章 ( → ) |
余秋雨的最新综合其它《出走十五年》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出走十五年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出走十五年是余秋雨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