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姚雪垠创作的经典架空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 书号:42936 时间:2017/10/28 字数:19070 |
上一章 第四章 下一章 ( → ) | |
第四章 第四章 进⼊甲申年,多尔衮每天都在注视着关內的局势变化。他获得关內的各种消息,主要依靠派许多细作在京北打探。对探到特别重要消息的细作,不惜重赏。关于京北朝廷上的忙 ![]() ![]() 大约在正月下旬,多尔衮连得探报,说那个名叫李自成的“流贼”首领已经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朝,改元永昌,并且从去年十二月底到今年正月初,派遣了五十万人马分批从韩城附近渡过⻩河,进⼊山西境內,所向无敌,正在向太原进兵,声言要进犯京北,夺取明朝江山。这一消息不仅来自朝野惊慌的京北,也来自吴三桂驻守的宁远城中。当时宁远已经是明朝留在山海关外的一座孤城,但是由于吴三桂的⽗⺟和一家三十余口都住在京北城中,而吴三桂与驻节永平的蓟辽总督王永吉也常有密使往来,所以从宁远城中也可以知道京北的重大消息。从京北、永平和宁远城中探听到的“流贼”正在向京北进犯的消息大致相同,使多尔衮不能不焦急了。 在爱新觉罗皇族中,最有雄才大略的年轻领袖莫过于多尔衮这位亲王。他从十八岁就带兵打仗,不仅勇敢,而且富于智谋,后来成了皇太极权政圈子中的重要亲王。去年八月间,皇太极突然去世之后,皇族中有人愿意拥戴他继承皇位,他自己也有一部分可靠的兵力,然而他为着定安清国大局,避免皇室请王为皇位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削弱国力,他坚决不继承皇位,也打退了别人觊觎皇位的野心,严厉惩罚了几个人,同时他紧紧拉着比他年长的、且有一部分兵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同心拥戴皇太极的六岁幼于福临登极,由他和郑亲王共同辅政,被称为辅政亲王。 他自幼就以他的聪明和勇敢,在诸王贝勒中表现非凡,受到⽗亲努尔哈⾚的宠爱,也受到同⽗异⺟的哥哥皇太极的特别看重。他自己虽然口中不说,然而环顾同辈,不能不自认为是爱新觉罗皇族中的不世英雄。由于他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有进兵中原,灭亡明朝,迁都京北,以“大清”国号统治国中的抱负,所以在皇太极突然病逝之后,在举朝震惊失措、陷于皇位纷争,満洲的兴衰决于一旦之际,他能够以其出众的智谋和应变才能,使不懂事的小福临登上皇位,为他以后实现统兵进⼊中原的大计准备了条件。然而,像多尔衮这样具有大巨政治野心的人物,对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件事并不甘心,他必须在统兵南下之前实现两件大事:一是将大清国的朝政大权和军权牢牢地拿到他一个人手中;二是再对心怀不満的肃亲王豪格搞一次惩罚,除掉⽇后的祸患。 多尔衮在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之初,利用济尔哈朗思想上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建立他的专政体制。济尔哈朗的⽗亲名叫舒尔哈⾚,是努尔哈⾚的同⺟兄弟,协助努尔哈⾚起兵,反抗明朝,呑并建州各部,战功卓著,声名不下于努尔哈⾚。大概是由于疑忌心理,努尔哈⾚忽然搞去了舒尔哈⾚的兵权,将他噤锢起来,随后又秘密杀掉,又杀了舒尔哈⾚的两个儿子。这一件努尔哈⾚杀弟的惨案并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在努尔哈⾚生前不允许随便谈论,他死后在皇室和群臣中也不许谈论。当⽗兄们被杀害的时候,济尔哈朗尚在幼年,由伯⽗努尔哈⾚养大,也受皇太极的恩眷,初封为贝勒,后封为亲王。这一件家庭悲剧在他长大后从来不敢打听,更不敢对伯⽗努尔哈⾚有怀恨之心,从小养成了一种谨慎畏祸的 ![]() ![]() 大清国的武装力量分为満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基本武装是満洲八旗。満洲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原来上三旗是正⻩旗、镶⻩旗和正蓝旗。两⻩旗的旗主是皇太极,而正蓝旗的旗主是努尔哈⾚的第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天命元年时被封为和硕贝勒,是満族开国时的核心人物之一。这上三旗等于皇帝的亲军,平时也由上三旗拱卫盛京。天聪五年(1631),莽古尔泰参加围攻大凌河城的战役,他因本旗人员伤亡较重,要求调回沈 ![]() ![]() ![]() ![]() ①牛录--清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一牛录为三百人。 満洲权政的多年传统是各部央中衙门分别由亲王、贝勒管理,称之为“十王议政”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一商量,于崇德八年十二月十五⽇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会议,当众宣布停止这一传统制度。大家听了以后,小声议论一阵,慑于多尔衮的威势,不得不表示同意。自从努尔哈⾚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权政,定年号为天命元年开始,由爱新觉罗皇族的贵族共同听政,改为各职官分管朝政,听命于皇帝。这一次的政治体制改⾰,是満洲权政的一大改⾰,也是多尔衮走向个人独裁的重要一步。 多尔衮在个人独裁的道路上步步前进,而济尔哈朗却步步退让。凡有重大决定,都是多尔衮自己决定之后,告诉郑亲王济尔哈朗,由郑亲王向朝中大臣们宣布,命大家遵行不误。郑亲王虽然对多尔衮的步步进 ![]() “有些话,到那时再说!” 甲申正月的一天,济尔哈朗按照多尔衮的意思,召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全部堂官,用下命令的口气说道: “我今⽇召见各位大臣,不为别事,只是要面谕各位记住:嗣后各衙门理办事务,或有需要禀⽩我们两位辅政亲王的,都要先启禀睿亲王;档子书名,也应该先书睿亲王的名字,将本王的名字写在后边。坐立朝班和行礼的时候,都是睿亲王在我的上边,不可 ![]() 众大臣都明⽩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而是预示今后的朝政会有大的变化。大家在心中凛凛畏惧,互相 ![]() “喳!”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多尔衮在大清国独裁专政的体制上又向前跨进一步,原来议定的他与郑亲王共同辅政的体制变了,郑亲王的地位突然下降,成了他的助手。多尔衮瞒着济尔哈朗,从一开始就将实现他的专政野心同亲自率清兵南下占领京北这一扩张野心联系在一起考虑。如今他向独专朝政的目标⽇益接近,只有两件事等待实现:一是给肃亲王豪格一次致命的打击,拔掉他在爱新觉罗皇族中的心腹之患;二是在出兵之前将他的称号改称摄政王,而不是辅政王。其时,在大清国的文武大臣中,有汉文化修养的人较少,所以有时不能将摄政与辅政的真正 ![]() ![]() ![]() ![]() 満洲君臣经过清太宗皇太极的国丧,內部一度为继承皇位的斗争发生较大风波,但因多尔衮处置得当,没有使家国损伤元气。事平之后,这割据国中东北一隅的新兴王国依然是朝气蓬 ![]() ![]() 多尔衮虽然遇到这开国机运,感到心情振奋,然而他平⽇考虑事情比别人冷静,不肯匆忙就决定南下进兵大计。到了正月下旬,李自成率领的大军已经破了平 ![]() ![]() ![]() 却说洪承畴投降以后,生活上备受优待,但没正式官职,直到此时,多尔衮才以顺治皇帝的名义任用他为內院学士,使他与范文程同样为他的帷幄之臣,时时参与对南朝的用兵密仪。 今天在睿王府举行的是一次⾼层次重要密议,除多尔衮本人外,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范文程和洪承畴。他们讨论的最重要问题是要判断李自成的实际兵力。从京北来的探报是说李自成率领五十万大军从韩城渡河⼊晋,尚有百万大军在后。如果李自成确有这么多的人马北上,清国満、蒙、汉全部人马不会超过二十万,就决不能贸然南下,以免败于人数众多而士气方盛的“流贼”考虑着李自成兵力的強大,多尔衮不能不心中踌躇。 在多尔衮亲自主持的前两次密议中,洪承畴的看法都是与众不同,使多尔衮不能不刮目相看。洪承畴认为李自成⼊晋东犯的全部人马绝不会有五十万人。他认为,自古“兵不厌诈”兵強可以示弱,借以欺骗和⿇痹敌人,孙膑对庞涓进行的马陵道之战是‘以多示寡’的用兵范例。至于曹 ![]() “以臣愚见,李贼自称有五十万人马渡河⼊晋,东犯幽燕,也是虚夸之词,实际兵力决无此数。兵将人数大概在二十万至三十万之间,不会更多。姑且以三十万计,到京北城下能够作战的兵力将不会超过二十万。” 多尔衮问道:“你为何估计得这样少?” 范文程揷言说:“洪大人,我估计李自成来到京北的人马大概在三十万以上。” 郑亲王接着说:“我们的八旗兵还没有同流贼 ![]() 洪承畴思索片刻,含笑说道:“两位辅政王爷和范学士从用兵方面慎重考虑,愿意将东犯的流贼兵力看得強大一些,以便事先凋集更多人马,一战全歼流贼,这自然不错。但是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古今不易之理。臣在南朝,与流贼作战多年,对贼中实情,略有所知。贼惯用虚声恫吓,且利用朝廷与各省官军弱点,才能迅速壮大,不断胜利而有今⽇。近几年贼势最盛,号称有百万之众,然而以臣看来,最盛时不超过五十万人。郧 ![]() ![]() 范文程认为洪承畴说出的这个见解有道理,但仍然不敢完全相信,怕犯了轻敌的错误。他望望睿亲王脸上疑惑不定的神⾊,随即向洪承畴问道: “洪大人 ![]() 济尔哈朗先向范文程笑着点头,然后向洪承畴 ![]() “对,近三年来李自成所向无敌,难道都是假的?” 多尔衮不等供承畴说话,已经请到洪承畴如何回答,在铁火盆的边上磕去烟灰,哈哈大笑,说道: “有趣!有趣!现在不必谈了。我已经命王府厨房预备了午膳,走吧,我们去午膳桌上,边吃边谈!”刚从火盆边站起来,多尔衮又说道:“还有一件事,我也要同你们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当然是越快越好,要在李自成尚在半路上就应该见到他,得到他的回书才好。” “王爷有何妙棋?”范文程站着问道。 多尔衮 ![]() ![]() 范文程平⽇细心,接着问道:“用何人名义给流贼头目写信?用辅政王您的名义?” 多尔衮颇有深意地一笑,随即轻轻地将右手一挥,说道: “走,边用膳边商量大事!” 睿王府正殿的建筑规模不大,虽然也是明三暗五,五脊六兽,五层台阶,但如果放在关內,不过像富家地主的厅堂。午膳的红漆描金八仙桌摆在正殿的东暖阁,房间中温暖如舂,陈设简单。多尔衮同济尔哈朗井坐在八仙桌北边的铺有红毡的两把大师椅上,面向正南,多尔衮在左,济尔哈朗在右。八仙桌的左边是洪承畴的座位,右边是范文程的座位。这是睿亲王指定的位置,不允许洪承畴谦让。范文程知道睿亲王在进兵灭亡明朝的大事上要重用洪承畴,对洪拱拱手,欣然在八仙桌右边坐下。 济尔哈朗对多尔衮指示洪承畴坐在左边,虽不说话,但心中暗觉奇怪。他认为范文程在太祖艰难创业时就来投效,忠心不贰。到了太宗朝,更是倚为心腹,大小事由范章京一言而决。他 ![]() “你洪九老①已⼊睿王爷的彀中,很快就会引着八旗大军前去攻破京北,想不做大清兵的带路人,不可得矣!” 因为有睿王府的两个包⾐在暖阁中伺候午膳,所以多尔衮 ![]() ①九老--洪承畴字范九。 自从济尔哈朗退后一步,拥护多尔衮主持朝政以来,多尔衮就吩咐在西偏院中腾出来五间房屋,警卫严密,由內三院的学士们加上満汉笔帖式数人,⽇夜轮流值班,以免误了公事。多尔衮在王位上坐下以后,忽然想到给李自成下书于的事颇为紧急,立即命一包⾐去西偏院叫一位值班的內秘书院学士前来。満族包⾐答了声“喳!”转⾝退出。多尔衮向右边的郑亲王拿起筷子略微示意,于是两位辅政王与两位內院学士开始用膳。过了片刻,在西偏院值班的內秘书院学士来到面前,向两位辅政屈膝请安。多年衮将向李自成下书的事告诉了他,命他在午膳后赶快起个稿子送来,并把要写的內容也告诉了他。值班的学士问道: “请问王爷,听说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僭了伪号,国号大顺,年号永昌,这封书子是写给李自成么?” “当然要给他。不给他给谁?” “用什么人的名义写这封信?就用两位辅政王爷的名义?” 郑亲王刚从暖锅中夹起来一大块⽩⾁,还没有夹稳,听了这句话,筷子一动,那一块肥厚的⽩⾁落进暖锅。他害怕⽇后万一朝局有变,有谁追究他伙同多尔衮与流贼暗通声气,而⾜智多谋的多尔衮将罪责推到他一人⾝上。他暂停再动筷子,眼睛转向左边,望了多尔衮一眼,在心中称赞恭候桌边的值班学士: “问得好,是要请示清楚!” 多尔衮对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 ![]() “从前,太宗爷主持朝政,有事就问范章京,听范章京一言而定。范学士,你说,我大清国应该由谁具名为妥?” 范文程回答说:“此事在我国并无先例,恐怕只得用两位辅政王爷的名义了。” 多尔衮摇头摇,向济尔哈朗问道:“郑亲王,你有什么主张?” 济尔哈朗说:“我朝已有定制:虽然设有两位辅政,但朝政以睿亲王为主。睿亲王虽无摄政之名,却有摄政之实。这一封给李自成的书信十分重要,当然应该用我朝辅政睿亲王的名义发出,收信的是大顺国王。” 多尔衮面带微笑,在肚里骂道:“狡猾!愚而诈!”随即他不动声⾊,向肃立恭候的值班学士说道:“李自成已经占有数省土地,在西安建立伪号,非一般土贼、流寇可比。为着使他对这封书信重视,对前去下书的使者以礼相待,以便查看李自成的实际兵力如何,也弄清楚他对我国有何看法,这封书信必须堂堂正正,用我国皇帝的名义致书于他。不可用我国辅政亲王的名义。这是我大清国皇帝致书于大顺国王!” 由于输政睿亲王的面谕十分明确,口气也很果决,这位值班学士没有再问,赶快退出去了。 多尔衮等人继续用膳。睿亲王府的午膳只有一个较大的什锦火锅,另有四盘荤素菜肴。在午膳的时候,大家都不再谈堆国事,东暖阁中肃静无声。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边吃一边心中嘀咕:以大清国皇帝名义致书李自成这样的大事,多尔衮事前竞没有商量,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声。洪承畴对睿声王竟然用大清国皇帝的名义给流贼头目李自成致送“国书”合谋灭亡明朝,心中实不赞成。他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只好低头用膳。在这件事情上,他更加看出来多尔衮正在步步向独专朝政的道路上走去,利用顺治的幼小,正如古语所云:“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更加明⽩多尔衮与皇太极的 ![]() 很快地用完午膳,大家随着睿亲王回到西暖阁,漱过了口,重新围着火盆坐下。王府的奴仆们悄悄地退了出去。多尔衮点着烟袋,昅了两三口,向洪承畴问道: “洪学士,常听说李自成有百万之众,所向无敌,使明朝无力应付,才有今⽇亡国之危,你为什么说李自成的人马并不很多?是不是有点儿轻敌?”看见洪承畴要站起来,多尔衮用手势阻止,又说道:“在一起议论贼情,可以坐下说话。你是不是因为原是明朝大臣,与流贼有不共戴天之仇,惯于轻视流贼,所以不愿说他的兵马強盛?” “不然。臣今⽇为辅政工谋,为大清国谋,惟求竭智尽忠,以利辅政王的千秋功业。今⽇李自成是明朝的死敌,人人清楚。然而一旦李自成破了京北,明朝亡了,他就是我大清国的劲敌。臣估计,李自成到达京北城下,大概在三月中旬…” 多尔衮感到吃惊,问道:“只有两个月左右…难道沿途没有拦阻?” “秦晋之间一条⻩河,流贼踏冰渡河,竟未遇到阻拦,⾜见山西十分空虚、无兵防守。流贼过河之后,第一步是攻占平 ![]() ![]() 范文程说道:“太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流贼如何能轻易攻破?” 洪承畴说。“山西全省空虚,太原虽是省会,却无重兵防守。况巡抚蔡茂德是个文人,素不知兵,手无缚 ![]() ![]() 多尔衮又问:“你说李自成到京北的人马只有--” “十万,顶多二十万。” 郑亲王揷了一句:“老洪啊,南边的事你最清楚。要是你把流贼到京北的兵力估计错了,估计少了,我们在场战上是会吃亏的!” “臣估计,假若流贼以三十万人渡河⼊晋,实际可战之兵不会超过二十五万。⼊晋以后,凡是重要地方,必须留兵驻守,弹庒变 ![]() ![]() ![]() ![]() 郑亲王问道:“从太原来犯京北,出固关,破真定往北,路途最近也最顺。流贼不走这条路,难道能走别处?” 洪承畴说:“明朝在大同、宁武、宣府等处那有大将镇守,且有重兵,都是所谓九边重镇。如留下这些地方不管,万一这些地方的武将率领边兵捣太原之虚,不惟全晋大 ![]() “有道理!有道理!”多尔衮在心中称赞洪承畴非同一般,随即又问道:“李贼破了大同与宁武之后,仍然回师太原,出固关走真定北犯么?” “不会。那样绕道很远,且费时⽇。” “李贼从大同如何进犯京北?绕出塞外,岂不路程很远?” “其实也远不了多少。自太原向北,走忻州、代州,出雁门关,到大同,大约是七百里路。自大同走塞外⼊居庸关到京北,约有九百里路。从大同经宣府,直抵居庸关,并无险阻,也无重兵阻拦,可以利用骑兵长驱而进。” 济尔哈朗说:“可是八达岭与居庸关号称天险,明军不能不守。” “若以常理而言,王爷所论极是。然而目前明朝亡在旦夕,变局事出非常。太原如陷贼手,必然举国震动,人心离散,有险而不能固守。流贼攻下大同与宣府之后,居庸关可能闻风瓦解,不攻自破。纵然有兵将效忠明朝,死守关门,但自古作战,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善用兵者可以乘暇捣隙,避实就虚,攻其所不备,趋其所不守,攻京北非仅有居庸关一途。明正统十四年秋天,英宗在土木堡兵溃,被也先所俘。十月间,也先乘京北空虚,朝野惊惶之际,长驱至京北城外,就避开居庸关,而是下太行,出紫荆关,循易州大道东来,如⼊无人之境。此是二百年前旧事,说明居庸关并不可恃。再看近十五年来,我大清兵几次南下,威胁京北,马踏畿辅,进⼊冀南,横扫山东,破济南、德州,大胜而还,都是避开山海关。所以依臣愚见,倘若逆贼走塞外东来,在此非常时期,明朝上下解体,士无斗志,居庸关的守将会开门 ![]() 济尔哈朗称赞说:“老洪,你说得好,说得好,不怪先皇帝对你十分看重,说你是我大清兵进⼊中原时最好的一个带路人!” 范文程对洪承畴的这一番谈论军事的话也很佩服,接着说道:“不⽇我大清兵进⼊中原,占领京北,扫除流贼,洪学士得展经略,建立大功,名垂青史,定不负先皇帝知遇之恩。” 听了郑亲王和范文程的称赞,洪承畴丝毫不感到⾼兴,反而有一股辛酸滋味涌上心头。他明⽩,从前的皇太极和目前的多尔衮都对他十分看重,但是两年来他没有一天忘记他的故国,也没有忘记他的故君。这种心情他没有对任何人流露过,只能深深地埋在心中。最近他知道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建号改元,正在向京北进军,心中暗暗忧愁。他十分清楚,自从杨嗣昌被排挤离开中枢,督师无功,在沙市自尽之后,崇祯周围的大臣中已经没有一个 ![]() “呜呼苍天!奈何奈何!” 近来洪承畴不但知道李自成已经率大军自韩城附近渡河⼊晋,指向太原,声称将东征幽燕,攻破京北,而且知道大清朝廷上也在纷纷议论,有些人主张趁流贼到达幽燕之前,八旗兵应该迅速南下,抢先占领京北及其周围要地,以逸待劳,准备好 ![]() ![]() ![]() ![]() ![]() ![]() ![]() ![]() ![]() ![]() ![]() 在庭院中舞剑以后,天⾊已经明了,⾝上也有点汗津津的。他在仆人们和⽩如⽟的服侍下洗了脸,梳了头,然后用餐。早餐时他还在想着目前京北的危急形势,暗恨两年前兵溃松山,如今对大明的亡国只能够袖手旁观。他习惯上不能把松山兵溃的责任归罪于崇祯皇帝,而心中深恨监军御史张若麒的不懂军事,一味催战,致遭惨败。 此刻,济尔哈朗、洪承畴和范文程三人又在多尔衮面前议论李自成的兵力实情,这个问题对确定清兵下一步的作战方略十分重要。洪承畴再没揷言,他所想的是京北的危急形势和朝野的恐慌情况。他想着京北的兵力十分空虚,又无粮饷,并且朝廷上尽是些无用官僚,没有一个有胆识的知兵大臣,缓急之际不能够真正为皇帝分忧。但是他的心事绝不能在人前流露出来,害怕英明过人的多尔衮会怪罪他不忘故君,对大清并无忠心。他想着南朝的朝野旧友,不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两年来没人不骂他是一个背叛朝廷、背叛祖宗、背叛君⽗的无聇汉奷,谁也不会想到他直到今⽇仍然每夜魂绕神京,心系“魏阙①”!想到这里,他的心中酸痛,几乎要发出长叹,眼珠 ![]() ①魏阙--古代宮门外的建筑,是发布政令的地方,后用为朝廷的代称。 多尔衮忽然叫道:“洪学士!” 洪承畴蓦然一惊,没有机会擦去眼泪,只好抬起头来,心中说:“糟了!”多尔衮看见了他的脸上的忧郁神情和似乎 ![]() “流贼将要攻破京北,你是怎样想法?” 洪承畴迅速回答:“自古家国兴亡,既关人事,也在历数。自从臣松山被俘,来到盛京,幸蒙先皇帝待以殊恩,使罪臣顽石感化,投降圣朝,明清兴亡之理洞悉于 ![]() 多尔衮含笑点头,语气温和地说道:“刚才你忽然抬起头来,我看见你面带愁容,双眼含泪,还以为心念故君,所以才问你对流贼将要攻破京北有何想法。既然你明⽩我大清应运龙兴,南朝历数已尽,必将亡国,就不负先皇帝待你的厚恩了。我八旗兵不⽇南下,剿灭流贼,勘定中原,正是你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臣定当鞠躬尽瘁,以效⽝马之劳。” “倘若流贼攻破京北,明朝灭亡,崇祯与皇后不能逃走,⾝殉社稷,你一时难免伤心,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你肯帮助大清平定中原,就是大清的功臣了。” 洪承畴听出来多尔衮的话虽然表示宽厚,但实际对他并不放心。他虽然投降清国⽇浅,但读书较多,问世较深,知道努尔哈⾚和皇太极都是不世的开国英雄,而皇太极的识见尤为宽广,可惜死得太早,不能完成其 ![]() ![]() ![]() “目前流贼已⼊晋境,大约三月间到京北城下,破京北并不困难。臣老⺟与臣之 ![]() 多尔衮安慰说:“我现在正在思虑,我是否可以赶快亲率満、蒙、汉八旗精兵进⼊长城,先破京北,然后以逸待劳,在京北近郊大破流贼。近来朝臣中许多人有此议论,范学士也有此建议。倘若如此,你的老⺟和一家人就可以平安无事。向京北进兵的时候,你当然同范学士都在我的⾝边;一破京北,专派一队骑兵去保护你家住宅,不会有 ![]() ![]() 洪承畴的心中打个寒战。他千百次地想过,由于他绝食不终,降了満洲,必将留千古骂名,倘若由他跟随多尔衮攻破京北,使崇祯帝后于城破时⾝殉社稷,他更要招万世唾骂。他自幼读孔孟之书,在⺟亲怀抱中便认识“忠孝”二字,⾝为大明朝二品文臣,深知由他带领清兵进⼊京北一事的可怕,不觉在心中叹道:“今生 ![]() ①王景略--王猛的字,前秦宰相,曾劝荷坚不要向东晋兴兵,后世传为美谈。 “只求破京北时得保家⺟无恙,臣纵然粉⾝碎骨,也要为大清效⽝马之劳,以报先皇与王爷隆恩!” 多尔衮笑着说:“你空有一肚子学问本事,在南朝没有用上,今⽇在我大清做官,正是你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时运到了。” 范文程也对洪承畴说道:“睿王爷说得很是,九老,你空有満腹韬略,在南朝好比是明珠投暗,太可惜了!古人云:‘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睿王爷马上要去攻破京北,夺取明朝天下,你不可失此立功良机。” 洪承畴正 ![]() “你下去休息吧,等我们看了以后叫你。” 值班的章京退出以后,多尔衮打开文书夹,取出用汉文小楷缮写清楚的文书,就是以大清国顺治皇帝的名义写给李自成的书信,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特别是对书信开头推敲片刻,觉着似乎有什么问题,但一时又说不出来,便将这书信转递给济尔哈朗。郑亲王不像睿亲王那样天资颖悟,记忆力強,又读过许多汉文书籍,但是近几年在皇太极的督责之下,他也能看明⽩一般的汉字文书,能说一般汉语。他将给李自成的书信看完之后,明⽩全是按照睿亲王在午膳时吩咐的意思写的,看不出有什么⽑病,便遵照往⽇习惯,将缮写的书信转给范文程看。 范文程将书稿看了以后,在对李自成应该如何称呼这个问题上产生犹豫。但是他话到口边咽下去了,不敢贸然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记得睿亲王在午膳时面谕值班学士,这封书子是写给大顺国王李自成的,并且将书子的主要意思都面谕明⽩。如果他现在反对这封书子的某些关键地方,不是给睿亲王难堪么?他的犹豫只是刹那间的事,立刻将书信稿递给洪承畴,态度谦逊地说道: “九老,你最洞悉南朝的事,胜弟十倍。请你说,这封书子可以这样写么?” 洪承畴对李自成的态度与清朝的王公大臣们完全不同。清朝的掌权人物同李自成、张献忠等所谓“流贼”的关系多年来是井⽔不犯河⽔,素无冤仇,只是近⽇李自成要攻占京北,才与清权政发生利害冲突。洪承畴在几十年中一直站在大明朝廷方面,成为“流贼”的死敌,最有政治敏感。当洪承畴开始看这封书信稿子的第一行时就频频头摇,引起了两位辅政亲王和內院大学士的注意,大家都注视着他的神情,等待他说出意见。 洪承畴看完稿子,对两位亲王说道:“请恕臣冒昧直言,李自成只是一个 ![]() 济尔哈朗一半是不明⽩洪承畴的深意,一半带有开玩笑的意思,故意说道: “可是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建立国号大顺,改元永昌,难道他还是流贼么?” 洪承畴回答说:“莫说他占领了西安,建号改元,他就不是一个 ![]() “那是何故?” 洪承畴说:“李自成自从攻破洛 ![]() ![]() 济尔哈朗说:“可是听说他在三四年前打了许多败仗,几乎被明朝官兵剿灭。从崇祯十三年秋天奔⼊河南,此后便一帆风顺,大走红运,直到前几个月破了西安,在西安建立伪号,确非一般流贼可比。你说,这是何故?” 洪承畴说:“臣知道,流贼如今已经占领了河南全省,又占领了半个湖广,整个陕西全省,西到西宁、甘肃,北到榆林,又派人进⼊山东境內,传檄所至,纷纷归顺。在此形势之下,人人都以为流贼的气焰很盛,必得天下,然而依臣看来,此正是逆贼灭亡之道,其必败之弱点已经显露。目前议论国中大势,不应该再是流贼与明朝之战,而是我大清兵与流贼逐鹿中原。国中气运不决于流贼气焰⾼涨,狼奔-突,一路势如破竹,将会攻破京北,而在于我大清兵如何善用时机,善用国中民心,善用兵力。目今国中前途,以我大清为主,成败决定在我,不在流贼。简言之,即决定于我将如何在京北与流贼一战。” 济尔哈朗认为大清兵的人数不过十余万,连蒙、汉八旗兵一次能够进⼊中原的不会超过二十万,感到对战胜消灭李自成没有信心,正想说话,尚未开口,忽然睿王府的一个包⾐进来,向多尔衮屈膝启禀: “启禀王爷,皇太后差人前来,有事要问王爷,叫他进来么?” 多尔衮问:“哪位皇太后?” “是永福官圣⺟皇太后。听他说,是询问皇上开舂后读书的事。” “啊,这倒是一件大事!”多尔衮的心头立刻浮现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妇女面影:两眼奕奕生辉,充満灵秀神⾊。他含笑说: “你叫他回奏圣⺟皇太后:说皇上开舂后读书的事,我已经命礼部大臣加紧准备,请皇太后不必 ![]() “喳!” 禀事的王府包⾐退出以后,多尔衮将眼光转到了洪承畴的脸上,济尔哈朗和范文程也不约而同地注视着洪承畴。可是就在这片刻之间,多尔衮的思想变了。首先,他也不相信李自成的兵力有所传的強大;其次,他认为不要多久,对李自成的兵力就会清楚;第三,他在率兵南征之前有几样大事要做,这些事目前正横在他的心中。哪些事呢?他此时不肯说出,也不想跟济尔哈朗一起讨论。于是他慢呑呑地菗了两口旱烟,向洪承畴说道: “给李自成的那封书子,你有什么意见?” “以臣愚见…” 満洲人对“流贼”与明朝的多年战争不惟一向漠不关心,反而常认为“流贼”的叛 ![]() “南朝的事你最 ![]() 洪承畴在心中极不同意称李自成为“大顺国王”对此简直有点愤慨,但是他不敢直率地对多尔衮说出他的意见,稍一迟疑,向多尔衮恭敬地回答说: “这书信是內院学士遵照王爷的面谕草拟的,臣不敢妄言可否。”他转向范文程问道:“范学士,南朝的情况你也清楚,你看目前对李自成应该如何称呼为宜?” 范文程说:“目前明朝臣民视李自成为流贼,我朝皇帝在书信中过早地称他为‘大顺国王’,恐非所宜,会失去南朝臣民之心。” “应该如何称呼为妥?”多尔衮又问。 范文程说:“臣以为应称‘李自成将军’,不必予以‘国王’尊称。” 多尔衮沉昑说:“那么这书信的开头就改为‘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安府李自成将军’,是这样吗?” 范文程不敢贸然回答,向洪承畴问道:“请你斟酌,书信用这样开头如何?” 洪承畴感到这封用大清国皇帝具名发出的极为重要的书信,对李自成不称国王,只称将军,仅使他稍觉満意,但不是完全満意。在这个称呼上,他比一般人有更为深刻的用心,但是他不想马上说出。为着尊重睿亲王的时候不冷落另一位辅政亲王济尔哈朗,他转望着济尔哈朗问道: “王爷,尊意如何?” 郑亲王笑着说:“ ![]() 多尔衮猜到洪承畴必有⾼明主意,对洪承畴说道:“有好意见你就说出来,赶快说吧!” 洪承畴说:“以臣愚昧之见,流贼中渠魁甚多,原是饥饿所迫,聚众劫掠,本无忠义可言。一旦受挫,必将互相火并,自取灭亡。故今⽇我皇帝向流贼致书,不当以李自成为主,增其威望。书中措辞,应当隐含离间伙 ![]() 济尔哈朗赶快说:“我同睿亲王都是辅政亲王,不能称君。” 汉文化程度较⾼的多尔衮知道郑亲王听不懂“钧裁”二字,但是不暇纠正,赶快向范文程问道: “你认为洪学士的意见如何?” “洪学士所见极⾼,用意甚深,其韬略胜臣十倍,果然不负先皇帝知人之明。” 多尔衮向洪承畴含笑说道:“你就在这里亲自修改吧,修改好 ![]() 洪承畴立刻遵谕来到靠南窗的桌子旁边,不敢坐在睿亲王平⽇常坐的蒙着虎⽪的朱漆雕花太师椅上,而是另外拉来一把有垫子的普通椅子,放在桌子的侧边。他坐下以后,打开京北出产的大铜墨盒,将笔在墨盒中膏一膏,然后迅速地修改了书信的称谓,又修改了信中的几个地方,自己再看一遍,然后回到原来在火盆旁边的矮椅上,用带有浓重福建土音的官话将改好的稿子读了出来。在他读过以后,多尔衮接了稿子,自己一字一字地看了一遍,点点头,随即转给坐在右边的郑亲王。郑亲王见多尔衮已经含笑点头,不愿再 ![]() “老范,睿亲王已经点头,你再看一看,如没有大的⽑病,就 ![]() 范文程一则有一个看文件喜 ![]() 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兹者致书, ![]() 范文程将书信的正文念完以后,又念最后的单独一行: “顺治元年正月二十六⽇。” “完了?”郑亲王问道。 “完了,殿下。” “你觉得怎样?” 范文程既有丰富学识,也有多年的从政经验;既是开国能臣,也是深懂世故的官僚。他很容易看出来这篇书稿漏洞很多,作为大清皇帝的国书,简直不合情理,十分可笑。例如李自成率领数十万“流贼”与明朝作战多年,占有数省之地,并且已经在西安建号改元,怎能说不知道他是众多“流贼”之首?怎能说对于众多“流贼”的渠魁不知名号?怎能说不知李自成早已经占领西安,改称长安,定为京城,而笼统地说成是“西据明地之诸帅”呢?然而他一则知道洪承畴这样修改有蔑视和离间“贼首”的深刻用心,二则睿亲王已经点头,所以他对于书信的一些矛盾之处撇开不谈,略微沉昑片刻,采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对两位辅政亲王说道: “这封书子由我朝皇帝出名,加盖王玺,虽无国书之名,实有国书之实。自然不能 ![]() 多尔衮也急于摸清楚李自成的人马实力和对大清的实真态度,当即唤来一名包⾐,命他将书稿送 ![]() 这件事办完以后,又略谈片刻,因多尔衮感到⾝体不适,今天的会议就结束了。 过了一天,用大清皇帝名义写给李自成的书子用⻩纸誊写清楚,盖好⽟玺,由兵部衙门派遣使者星夜送出盛京。范文程一时没事,来找洪承畴下棋闲谈。刚刚摆好棋盘,提到给李自成的书子,范文程笑着说道: “九老,舂秋时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见晏婴的智谋过人。你将昨⽇写给李自成的书子改为给‘西据明地之诸帅’,也是智虑过人。据你看,睿王爷想试探与李自成等渠贼‘协谋同力,并取中原’,能做到么?” 洪承畴十分明⽩,目前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建号改元,而这封书子是写给“西据明地之诸帅”的,对李自成极不尊重,李自成必然十分恼火,必无回书,更不会与満洲人合力灭明。但是洪承畴不敢说出他的用心,只是淡然一笑,说道: “今⽇形势,于戈重于⽟帛,他非愚弟所知。” 范文程没再说话,回答一笑,开始下棋。 |
上一章 李自成 下一章 ( → ) |
姚雪垠的最新架空小说《李自成》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李自成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李自成是姚雪垠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