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语堂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作者:林语堂 | 书号:42347 时间:2017/10/5 字数:4861 |
上一章 一 中国式的家庭理想 下一章 ( → ) | |
我颇以为《创世纪》中关于创造一节,应该从头写过。国中小说《红楼梦》里边的才子是一个极富于感情的柔![]() 元朝名画师赵孟頫,他的太太管夫人也是一位著名画家,早已引用过这个泥土和⽔的譬喻。当夫 ![]() 你侬我侬, 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 捻一个你, 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 一齐打破, 再捻一个你, 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 国中的社会和生活都是组织于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乃是人所共知的事。这个制度决定并润⾊整个国中式生活的模型。但这个对于家庭生活的理想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因为国中人都视为理所当然,而外国则自觉不够资格去问这句话。把家庭制度做为一切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大家都知道孔夫子曾给予一个哲学的 ![]() ![]() ![]() 国中的祖先崇拜,曾被某些著作家称为一种宗教。我相信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中是很对的。至于它的非宗教方面就在于它的里边很少超自然的成分。它不涉及神怪,所以崇拜祖先不妨和信仰基督仙佛或回教神道同时并行。崇拜祖先所用的礼仪造成一种宗教的形式,非常自然而且合理。因为凡属信念是不能没有表现方式的。照这种情形而论,我以为对着一块长约十五英寸的长方木牌表示尊意,其尊敬程度和英国把英王肖像印在邮票之上并没有什么⾼下。第一,国中人对于这种祖先之灵并不十分视同神道,而不过当他如在世的老长辈一般侍奉,他并不向他祈求福佑,也不求他治病,并不像普通的崇拜者和被崇拜之间的必有一种施必望报的情形;第二,这种崇拜仪式不过是借以对已死的祖先表示敬意的典礼,不过借这一天使全家团聚一次,并纪念祖先对于这家庭所贻的世泽。这种仪式充其量不过如替长辈做一次小规模的生⽇,和平常替⽗⺟做寿,和国美的举行⺟亲节并没有什么分别。 基督教士不许国中信徒参加崇拜祖先的仪节,其惟一反对理由,是因为祭祖时大家都须跪地磕头,认为这是违反十诫中的第一条。这是基督教士太缺乏谅解的表征之一。国中人的膝盖不若西方人的膝盖那样宝贵,国中人都向他们的皇帝、官府磕头,新年都向在世的⽗⺟磕头,被视为常事。所以国中人的膝弯较为易于柔曲,而跪在神主牌之前磕几个头,也不会使他即因而变为一个崇信异端的人。城市村镇中的国中信徒即因此和一般的社团生活相隔绝,不能去参加大众节⽇的 ![]() 这种对于一己的家庭的虔敬,和神秘 ![]() ![]() 孔子极为推崇孝道,其理由何在?没有人能够知道。据吴经熊博士在某篇论文所说,则是因为孔子乃是一个没有⽗亲的人,所以他的心理作用无非也和名歌《甜藌的家庭》的作者其实从来没有享过家庭幸福完全一样。如若孔子幼时他的⽗亲尚在,则他的⽗职概念便不至于会这样的深刻远到。再则如若他已成年,而他的⽗亲尚在世,则结果恐怕更坏于此。因为,如此他即有机会可以看到他那⽗亲的弱点,而会觉得力行纯孝未必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了。总之,他出世的时节,⽗亲已经故世,并且不知道⽗亲葬在哪里。他是一个私生子,他的⺟亲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亲是谁。他的⺟亲死后,他就将⺟亲的遗体葬在"五⽗之衢",这当中或者含一些故意亦未可知。后来居然有一个年老妇人将他⽗亲的葬处告诉了他,于是他方将⺟亲的灵柩迁去合葬。 这一个巧妙的假说有怎样的价值,我们不必苛求。但国中的文学中对于家庭理想的必须,确实举出不少的理由。它是以一个人还不是一个单位,而只是家庭单位中的一分子为出发点。由"生活嘲流"假说(这是我所题的名称)所具的生活观念为之支持,而由认力行天 ![]() 家庭制度的理想和个人主义的理想显然不能并立。一个人终究不能完全独自一个人过一生。照这样的个人观念,太缺乏实在 ![]() ![]() 和这种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国主义对照的就是家庭理想。在这种理想中,人并不是个人,而被认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家庭生活巨流中的一个必须分子。这个就是我所谓"生活嘲流"假说的意义。人类生活就整个而论,可以为包括多种不同的种族生活嘲流。但人们所能直接触到和看到的只有家庭中的生活嘲流。东西两方都有家庭如大树这个譬喻,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这大树上的一枝,借着树⼲而生存,尽他协助树⼲滋长下去的本分。所以就我们所见,人类生活显然是一种生长或连续作用。在这当中,每个人都在家庭历史上有一番作为,尽他对于整个家庭的义务,不过成绩有优劣,有些替家庭争到光荣,有些使家庭蒙受恶名。 家庭意识和家庭荣誉的感觉,或许就是国中人生中惟一的团体精神或团体意识。家庭中每个分子因须振其家声,必须好好地做人,而不得遗羞于家族。他应该和一个球员一般将球推向前去。败家子不但是个人之聇,也是全家之羞,正如一个球员失⾜而被对方将球抢去一般。凡去试考而得题名金榜的好像是一个获得胜利的球员,光荣不但属于他个人,也属于他的一家。考中状元或不过一个三甲进士的人,光被全族,使全族的人甚至连亲戚和同乡都受到精神上的奋兴和实质的权益。即使在一二百年之后,乡人尚会夸说某某年本乡怎样出过状元。从前人中了状元或进士时,全家全乡都举行庆祝,荣归挂匾,大家何等 ![]() 在这一幅家庭生活的景象內,其变化和⾊彩有很大的伸缩余地。人们须经过童年、成人和老年。这几个时期先由别人养育他,再由他去养育别人,最后于老年时重复由别人侍奉他。起先他尊奉别人,受别人的指挥,等到成人以后,他便渐渐地受人尊奉,指挥别人。更重要的,女人的揷⾝于家庭之中,使这幅景象增加不少⾊彩。女人在连续不断的家庭生活中不单是个装饰品或玩具,也不单是一个 ![]() ![]() ![]() ![]() ![]() ![]() ![]() ![]() 依照这种家族制度里边的"生命嘲流"假说,永生几乎是可以看到可以触到的东西了。一个祖⽗看见孙儿背了书包上学校,便觉得他好似已在这个小孩之中重生新活。他用手去摸抚这个小孩时,他即感到这就是自己的⾎⾁。他的生命不过是家庭大树上的一枝,或永远向前流去的嘲流中一部分。所以他虽死也是快乐的。因此国中的家长所关切的事情就是:亲见男婚女嫁,视为比将来自己所葬的坟墓或所睡的棺材更重要。他必须亲眼看见媳妇或女婿是怎样的人,方始放心。如若都是很好并且満意的,他便可以含笑而逝,一无遗恨了。 这种生命概念的结果:使一个人对于任何物事都有一种伸长的见解,而不再认生命为始于个人,止于个人。球队当中虽有一两个守卫中途退出,但他们的位置即刻有人填补,而球赛依旧可以继续下去。成败也因而变换了 ![]() 有子万事⾜,无官一⾝轻。 一个人最不幸的遭遇或许就是儿子不肖,不能维持家声、保持家产。一个富翁看见他的儿子好赌,就觉得他半生辛劳所积聚的家产不能保持。如果儿子失败,这失败便是绝对的。在另一方面,一个眼光远大的寡妇,她如有一个五岁的好孩子,她就能含辛茹苦历尽艰难去教养他。国中历史中这种守节抚孤的女人很多很多,期望经历多年苦况之后儿子成人,一旦飞⻩腾达。蒋介石就是这类事件的一个最近榜样。他幼时和寡⺟常受邻人的欺侮,但寡⺟因有这个儿子,终愿奋志抚养。寡居的⺟亲,由于她们的富有实际见解,常常教养出才德俱优的大人物。这桩情形使我觉得单以抚育儿童而言,⽗亲竟是不必要的。寡妇的笑声最响,因为她总是末了一个发出笑声的人。 因此,生活在这种家庭方式之中是令人満意的。因为人生的生物 ![]() ![]() ![]() ![]() ![]() |
上一章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下一章 ( → ) |
林语堂的最新综合其它《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语堂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