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盛宴是林语堂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人生的盛宴 作者:林语堂 | 书号:42339 时间:2017/10/5 字数:5760 |
上一章 第十三章 中国人的家族理想 下一章 ( → ) | |
我想《旧约圣经-创世记》中的创造天地的故事颇有重写的必要。在国中的长篇小说《红楼梦》里,那个柔弱多情的男主角很喜![]() ![]() 许多年前,元朝大画家赵孟*的 ![]() 你侬我侬, 忒煞情多, 情多处, 热如火! 把一块泥, 捻一个你, 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 一齐打破, 用⽔调和, 再捻一个你, 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 国中人的社会和生活是在家族制度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这个制度支配着国中人的整个生活型态,宣染着国中人的整个生活型态。这种生活的家族理想是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不常有人提出,因为国中把这个理想视为当然,而外国的研究者又觉得没有充⾜的经验可以讨论这个问题。关于家族制度成为一切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 ![]() 有些作家曾称国中人的祖先的崇拜为一种宗教,在我看来,这大抵是对的。这种崇拜的非宗教之点,是在它排除了超自然的东西,或使之占着较不重要的地位。祖先的崇拜几乎不和超自然的东西发生关系,所以它可以和基督教,佛教,或回回教关于上帝的信仰并行不悖。崇拜祖先的礼仪产生了一种宗教的形式,这是很自然而且很正常的,因为一切的信仰都须有一种外表的象征和形式。我觉得向那些写着祖宗名字的十四五寸⾼的木主表示尊敬,并不比英国邮票上印着英皇肖像更有宗教⾊彩,或更无宗教⾊彩。第一,国中人大抵把这些祖先的灵魂视为人类,而不视为神灵;国中人是视他们为老人家,而由子孙继续供奉着他们的,他们并不向祖先祈求物品或疾病的治疗,完全没有崇拜者和受崇拜者之间普通那种讨价还价的事情。第二,举行这种崇拜的礼仪不过是子孙纪念已逝世的祖先的一个机会,这一天乃是家人团聚,对祖先创家立业的功绩表示感 ![]() 基督教传教士噤止国中信徒去参加祖先崇拜的礼仪和宴乐,其唯一的理由乃是因为崇拜者必须在祖宗的木主之前拜跪,这种行为是违犯“十戒”的第一戒的。这一点是基督教传教士缺乏理解的最明显的证据。国中人的膝头并不象西洋人的膝头那么宝贵,因为我们向皇帝拜跪,向县令拜跪,在元旦⽇也向我们活着的⽗⺟拜跪。因此,国中人的膝头自然比较容易使用,一个人向一块形如⽇历的木主拜跪,其异教徒的资格并不会增加或减少。在另一方面,国中的基督徒因为不许参加大众的宴乐,甚至不许捐款去帮助戏剧表演的费用,结果在乡村和城镇里不得不和一般的社会生活隔绝。所以,国中的基督徒简直是被逐出了自己的家族了。 这种对自己家族的孝敬和神秘责任的感觉,常常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宗教态度:这是毫无疑义的。例如,十七世纪的儒家大师颜元在年老的时候,带着感伤的心情出门去寻找他的哥哥,因为他没有子嗣,希望他的哥哥有一个儿子。这个相信行为重于知识的儒家弟子,当时住在四川。他的哥哥已经失踪多年。他对于讲解孔子教义的工作感到厌倦,有一天突然心⾎来嘲(这在传教士说来,一定是“神灵的召唤”),觉得应该去寻找这个失踪的哥哥。他的工作是困难到极点的。他不知道他的哥哥在什么地方,甚至也不知道是否尚在人世。当时出外旅行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明朝的权政已经倾覆,各地情形甚为混 ![]() 孔子为什么这样注重孝道,不得而知,可是吴经熊博士曾在一篇精彩的论文里①说,其原因是因为孔子出世时没有⽗亲。《甜藌的家》(“Home,SweetHome”)一歌的作者一生没有家庭,这种心理上的原因是相同的。如果孔子小时有⽗亲的话,他的⽗ ![]() ①海上英文《天下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真孔子》(“TheRealConfucius”)一文。我们得让这个巧妙的理论去表现其自⾝的价值。关于家族理想的必要,我们在国中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理由。开头的观念是把人类视为家庭单位的一份子,而不把他视为个人。这观念又得一种人生观和一种哲学观念的赞助。那种人生观可以称为“生命之流”的原理,而那种哲学则认为人类天赋本能的満⾜,乃是道德和政治的最后的目标。 家族制度的理想必然是和人私个人主义的理想势不两立的。人类终究不能做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人,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是不合事实的。如果我们不把一个人当做儿子、兄弟、⽗亲或朋友,那么,他是什么东西呢?这么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形而上的怞象名词。国中人既然是具有生物学的思想,自然先想到一个人的生物学上的关系。因此,家族变成我们的生存的自然生物学单位,婚姻本⾝变成一个家族的事情,而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我在《吾国与吾民》里,曾指出这种占有一切的家族制度的弊害,它能够变成一种扩大的自私心理,妨害家国的发展。可是这种弊害在一切人类制度里都存在着,无论是在家庭制度里,或西方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里,因为人类的天 ![]() ![]() 我们可以用家族的理想来代替西洋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这种家族的理想里,人类不是个人,而是家族的一份子,是家族生活巨流的主要部份。我所说的“生命之流”的原理,便是这个意思。在大体上说来,人类的生命可说是由许多不同种族的生命之流所造成的,可是一个人直接感觉到的,直接看见的,却是家族的生命之流,依照国中人和西洋人的比喻,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所以,我们必须把人类的生命视为一种生长或赓续,每个人在家族历史里扮演着一个角⾊,对整个家族履行其责任,使他自己和家庭获得聇辱或光荣。 这种家族意识和家族荣誉的感觉,也许是国中人生活上队伍精神或集团意识的唯一表现。为使这场人生的球戏玩得和别一队一样好,或者比别一队更好起见,家族中的每个份子必须处处谨慎,不要破坏这场球戏,或行动错误,使他的球队失败。如果办得到的话,他应该想法子把球带得远些。一个不肖子对自己和家族所造成的聇辱,是和一个任防御之责的球员接不住球,因而被敌人抢去一样。那个在科举试考里获第一名的人,是和一个球员冲破敌人防线,帮球队获得胜利一样。这光荣是他自己的,同时也是他的家族的。一个人中了状元或进士之后,他的家人、亲戚、族人、甚至于同镇的人,在情感上和物质上,都可以靠他获得一些利益。因此在一两百年之后,镇上的人还会夸口说:他们在某个年代曾经出过一个状元。一个人中了状元或进士之后,⾐锦还乡,将一个荣誉的金匾⾼⾼放在他的祖祠里,家人和镇上的人都很⾼兴,他的⺟亲也许在喜极而流泪,全族的人都觉得非常荣耀。今⽇一个人获得一纸大学凭文的情形,跟从前那种热闹的情景比较起来,真有天壤之别。 在这个家族生活的图画里,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变化和颜⾊。男人自己经过了幼年、少年、成年、老年等时期:开头是由人家养育,后来转而养育人家,到年老的时候又由人家养育了;开头是服从人家,尊敬人家,后来年纪越大,越得人家的服从,受人家的尊敬。女人的出现尤其使这幅图画的颜⾊更为鲜明。女人踏进这个连续不断的家族生活的图画里,并不是要做装饰品或物玩,甚至 ![]() ![]() ![]() ![]() ![]() ![]() 以家族制度中的生命之流的原理而言,永生差不多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祖⽗看见他的孙儿背着书包上学去,心中觉得他确是在那孩子的生命里重度人生的;当他摸抚那孩子的手儿或捏捻其面颊时,他知道那是他自己的⾎⾁。他自己的生命不过是家族之树的一部分,或奔流不息的家族生命巨流的一部分,所以,他是欣然瞑目而死了。为了这个缘故,国中⽗⺟最关心的事情是在去世之前看见子女缔成美満的姻缘,因为那是比自己的墓地或选择好棺木更加重要的事情。因为他要亲眼看见他的子女所嫁娶的男女是什么样子的人,才会知道他的子女所将过的生活,如果媳妇和女婿看来颇为満意,他是“瞑目无恨”的了。 这么一种人生观使一个人对世间的事物抱着远见,因为生命再也不是以个人的生命为终始了。球队在中卫线的要员失掉作战能力之后,还是继续比赛下去。成功和失败开始呈露着一个不同的局面。国中人的人理生想是:一个人要过着不使祖宗羞辱的生活,同时要有不损⽗⺟颜面的儿子。国中官吏辞去官职的时候常常说: 有子万事⾜, 无官一⾝轻。 一个人最不幸的事情也许是有一些“堕坏家声”或挥霍祖业的不肖子。家财百万的⽗亲如果有一个嗜赌的儿子,便无异已经把一生挣来的家财耗光。如果儿子失败了,那便是绝对的失败。在另一方面,一个眼光远大的寡妇如果有一个五岁的好儿子,便能够忍受多年的痛苦、聇辱,甚至于 ![]() ![]() ![]() ![]() 所以,这么一种家庭生活的配合是令人満意的,因为在生物学各方面的人类生活都已经顾到。这终究是孔子的主要目标。在孔子的心目中,政治的最后理想是和生物学很有关系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內无怨女,外无旷夫。”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不仅是一句关于枝节问题的话,而是政治的最后目标。这就是所谓“达情”的人文主义哲学。孔子要我们的一切人类本能都得到満⾜,因为我们唯有这样才能够由一种満⾜的生活而得到道德上的和平,而且也因为唯有道德上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这种政治理想的目的是在使政治变成不必要的东西,因为那种和平将是一种稳固的,发自人心的和平。 |
上一章 人生的盛宴 下一章 ( → ) |
林语堂的最新综合其它《人生的盛宴》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人生的盛宴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人生的盛宴是林语堂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