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逸闻趣事是米歇尔·怀特创作的经典短篇文学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阿西莫夫逸闻趣事 作者:米歇尔·怀特 | 书号:41614 时间:2017/10/5 字数:12348 |
上一章 第一章 移民 下一章 ( → ) | |
艾萨克·阿西莫夫于1992年4月6⽇逝世时,我们不仅失去了有史以来排名第三的多产作家,而且也失去了一位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国美头号科学普及者、演说家、无可救药的花花公子、写作机器及一位可爱的人。还有谁能在被⿇醉后神志不清地躺在手术台上时,尚能瞪着大夫,信口胡诌着一首打油诗: 大夫,大夫,穿着绿⾐服, 大夫,大夫,割着我的喉咙; 你割开后,大夫, 千万别忘了把它 ![]() ①艾萨克·阿西莫夫:《 ![]() 在波士顿大学穆格图书馆的一间宽敞的、设有温控装置的储蔵室里,我开始寻找真正的阿西莫夫。这里收蔵着他的全部著作与信函。这些特殊的收蔵占了将近1000只纸盒子,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标有从A到Z字⺟的架子上,每只盒子上都精心列出了目录。 读者在进⼊这间屋子前,必须先存放好外⾐和提包,然后带着纸和笔,戴上⽩⾊的阅读手套,在墙角频视 像摄机的监视下,阅读丰富的蔵书。波士顿大学曾是阿西莫夫生前作为学者工作过的地方。据估计,这里的收蔵品近五万份,包括书 ![]() 许多人认为,阿西莫夫大巨的创作量正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他在全球拥有数百万的书 ![]() ![]() 阿西莫夫生前创作了460多部书并写了数以千计的文章与评论。他的创作量如此之大,单独一家出版社已无法承担其作品的出版,因此,在他的写作生涯中,他一直同时与几家大的出版社保持联系。众人常常忘记,尽管阿西莫夫以其科幻小说名闻天下,但他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涉及科普领域,并曾有过14年內未写一篇科幻小说的记录。 当有人问起阿西莫夫的创作量时,他总是声称自己是“不得不”写。他说,写作是一种动力,如果他离开打字时间稍长,就会犯瘾。 毫无疑问,阿西莫夫是个固执的家伙,但幸运的是,他的固执用对了地方,为他带来了大巨的成功。阿西莫夫临死时名利双收,完全得归功于他的作品。他既不炒股票,也不参与房地产投机,甚至拒绝了好莱坞的⾼价 ![]() 阿西莫夫活着是为了写作。他很少旅行,甚至拒绝乘坐机飞,认为飞行是“不公平”的;如果乘车,还有可能在车祸中生还,但机飞若掉下来,那就死定了。然而,可笑的是,这位拒绝机飞的人却给我们讲星际飞船在太空中 ![]() 尽管阿西莫夫以近乎苦行僧的态度对待写作,但他绝对不是和尚。他人缘很好,有几位终生的朋友;他是个称职的⽗亲,同时与⽗⺟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直到他们去世。另外,他还为自己找到了第二职业——他是位极为成功的业余演说家。 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婚姻以离异而告终。在第一位 ![]() ![]() 阿西莫夫自知有写作的天份,因此对自己的才能也从未谦虚过,有人认为他自我膨 ![]() ![]() 在穆格图书馆成堆的手稿、剪报和书 ![]() 艾萨克·阿西莫夫不清楚自己的生⽇是哪一天,很早以前,他就将1920年1月2H定为自己的生⽇。之所以不清楚,是因为他出生在莫斯科西南约250英里的一个名叫彼得罗维奇的小村庄里,村里没有关于出生、死亡或婚姻状况的正式记录。 艾萨克的⽗⺟是俄国犹太人。他的出世对⺟亲安娜·瑞琪尔来说,是件痛苦而难忘的事。艾萨克的⽗亲朱达是位粮商,在当地也算是体面人。艾萨克出生前五年,他曾说服一位医生到村中定居。十月⾰命后,医生决定搬走,村中从此没有了专业的医疗机构。艾萨克显然不愿来到这个世上,⺟亲的生产持续了三天两夜,当时帮忙的只有一位无经验的助产妇。 幸亏安娜·瑞琪尔年轻体壮, ![]() 安娜·瑞琪尔与朱达不仅长相不同, ![]() ![]() ![]() ![]() 艾萨克出生时只有4.5磅重,是个小不点。⽗⺟几乎不相信他能捱过第一年。事实却是快到2岁时,他才得第一场大病,差点死于肺炎。 据阿西莫夫家族记载,艾萨克是当地肺炎流行时唯一幸存的孩子。当时村里17名婴儿染上了疾病,16名在几周內相继夭折,被请来治病的医生也放弃了对艾萨克的治疗,病情不断恶化。据说,安娜·瑞琪尔的⺟亲曾劝女儿接受艾萨克将会死的事实,说他不过是个婴儿。她还可以再生一个。 ⺟亲的这番话令安娜·瑞琪尔极为愤怒。她扔掉了医生开的毫无疗效的药,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直到他病情好转。艾萨克一直记得,⺟亲直到老了,提起外祖⺟仍是満脸的不屑——她不能原谅⺟亲的无情无义。 艾萨克痊愈后不久,朱达与安娜有了第二个孩子。这是个女孩,生于1922年6月17⽇,取名为曼雅。她长大以后,自己改名为玛霞。几乎就在玛霞出生的同时,他们收到了一封国美来信,由此引发的系列事情从 ![]() 安娜的哥哥约瑟夫·伯曼当时已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定居数年。他写信给彼得罗维奇村的教士,打听妹妹的下落。信件 ![]() 阿西莫夫一家人反复商量,最后决定接受约瑟夫帮他们移民的提议。对他们来说,这将是一次前途未卜的旅程,但他们也曾听说过关于别人在那块富饶土地上为自己创立家业的传闻。尽管存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但相对于他们在⾰命后的俄罗斯所过的贫困生活,约瑟夫的邀请毕竟给了他们希望。约瑟夫会帮他们安顿下来,而且他们还年轻,还能有所作为。然而他们要离开俄罗斯,必须得到府政的允许。 新成立的布尔什维克府政并不允许人们随便离开俄罗斯。要求在海外定居的小小愿望被人视为是聇辱,而获得许可证的程序则充満了官僚式的繁琐,府政办事效率低,处处都是繁文缛节。幸亏朱达有位朋友在府政机构中⾝居要职,他给有关方面写了封信,称阿西莫夫一家希望与已定居国美的亲戚团圆,这才帮了这家人的忙。这个借口在某种程度上使府政能网开一面。 即便如此,取得必要的件证仍非易事。朱达用了一周的时间由彼得罗维奇村赶到了一个名叫戈米尔的小镇,而后又辗转来到莫斯科。在那儿,他走马灯似地拜访了各位小官,每到一处都要花钱。而当朱达一家要移民的消息传出后,由于害怕他会被投人监狱,朋友都不愿借钱给他们了。企图离开祖国,这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 然而安娜还是设法弄到了贿赂员官们所需的大量金钱,令当时⾝在莫斯科的朱达困惑不已。那时正是俄罗斯的隆冬,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他已在朋友家的地板上睡了一周,吃的是黑面包与青⾖。 他们花完了所有的积蓄,只留下了旅费。1922年12月13⽇,这家人终于取得了护照及离开俄罗斯的许可证。 朱达返回彼得罗维奇村后,卖掉了所有带不走的东西。然后,他与安娜开始打点行囊。1922年的圣诞节前夕,一家人踏上了漫漫旅程。 旅行用了近六周的的时间,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离开村子没几天,在距莫斯科尚有50英里时,玛霞得了重病,好不容易才找到医生,给开了一些药。她康复得很慢,一周后,一家人才又开始启程前往莫斯科。在莫斯科,他们取到了在拉托维亚首府里加乘船的件证。 1923年1月11⽇,阿西莫夫一家离开了俄罗斯。自那以后,艾萨克再也没有回去过。 他们原计划从拉托维亚乘船到法国,然后再赴国美,但就在阿西莫夫一家抵达拉托维亚时,法国占领了鲁尔并封锁了边界。这家人只好改道刊物浦,从那儿乘船横跨大西洋,到了英国。然而他们却发现件证已先期抵达他们原先计划的停歇处——法国的夏布尔。当时,幸亏有了利物浦犹太移民援助会的帮助。在得知他们改道的消息后,这个协会帮他们从法国府政有关机构取回了件证,并为他们安排了新的旅行计划。阿西莫夫一家终于登上了开往纽约的“巴尔提克”号轮船。 1923年2月3⽇,在埃利斯岛上岸的欧洲移民的长串名单上,多了阿西莫夫一家四口的名字。他们理办了在国美定居所需的手续,一家人被分开接受查询。当时艾萨克出了⿇疹。这家人在“巴尔提克”号最廉价的船舱中熬过了艰苦的旅程,好不容易抵达后又得理办种种手续,确实让他们精疲力尽。 从许多方面看,阿西莫夫一家还是幸运的。1923年是国美 府政接收外国移民相对宽松的最后一年。如果他们晚来一年,很有可能将被遣送回国。在抵埃利斯岛四天后,理办完种种手续,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约瑟夫·伯曼将他们接到了布鲁克林,在此建立家园,朱达与安娜也将在此度过余生。 19世纪20年代的布鲁克林,住宅楼与工业建筑鳞次栉比,移民也大多集中在这个地区,布鲁克林有着很浓的社区意识,尤其是在为数众多的犹太人群中。对于那些有能力成为办事员的人来说,机会就在眼前——桥的那头就是曼哈顿;况且在大萧条前,沿着布鲁克林海岸线,星罗棋布地散落着6000多家工厂,可容纳20万劳动力。 阿西莫夫一家汇⼊了这个挑挑攘攘的社区:⽗亲、⺟亲和两个孩子,口袋里没揣几个钱,又无栖⾝之地,只能暂时先住在伯曼家中。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工业化前俄罗斯乡下人的老实巴 ![]() ![]() 艾萨克比他的⽗⺟亲更快地适应了新环境,而玛霞则 ![]() ![]() 最初,阿西莫夫一家住在贫民区的范西科特大街上,既无电也无暖气,照明用的是煤气灯,取暖用的是旧铁炉。朱达·阿西莫夫在当地的小作坊、小工厂中卖苦力,收⼊微薄。他曾⼲过一段时期的推销员,但天生笨嘴笨⾆, ![]() 对艾萨克的⽗⺟来说,刚到国美的头两年是很艰辛的。从心底他们是不愿接受伯曼一家给予的帮助的。在俄罗斯时,朱达所受的教育要远远超过他的大舅子,但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伯曼一家却拥有更多的实用经验,不但能提供物质帮助,还可为他们出谋划策。每当此时,骄傲的阿西莫夫夫妇的自尊心便得经受一次考验。 新来的移民被称为“新手”阿西莫夫一家在俄罗斯时也算是上层社会的成员,而且有着受人尊敬的家庭背景,被叫做“新手”对他们而言简直不啻于奇聇大辱。阿西莫夫一家在渡过大西洋的同时,也从社会的最⾼层跌到了最底层,他们每天都得面对这个现实。 艾萨克也是个小“新手”直到一位怒气冲冲的邻居找他⽗⺟算帐时,他才知道不能随便在街上撒尿。获萨克只能通过学习语言、了解生活习惯及⽇常生活习俗将自己融人这个新社会,他的⽗⺟ ![]() 艾萨克上的第一所学校是幼儿园。它有个很烂漫的名字叫PS182。他刚适应了那儿的生活,一家人就搬出了范西科特大街破旧的住所,在仅一区之隔的米勒街上租房住了下来。这个住所比原先的要舒适得多,有电和央中暖气,但这也只不过是艾萨克儿时生活的一个暂时落脚点。1926年舂,朱达与安娜意识到,如果朱达一天到晚在小工厂里卖苦力,他们这辈子别想过上体面的生活。于是,他们决定用辛苦攒下的一点钱开家糖果店。这一决定使艾萨克的童年生活在夜一之间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第一家糖果店开在萨特街752号,与他们在米勒街上的家遥遥相对,除了卖糖果,还卖报纸、汽⽔、香烟、名片、邮票及各种⽇常生活用品。这家小店为顾客们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在此买支烟,换开整钱,只要他们买汽⽔,他们愿意在那儿与朋友聊多久都可以。 店里的工作很辛苦,早上6点就开始营业,凌晨1点才关门。尽管是小本生意,要忙的事情却很多。他们必须清点存货、记账、跑行银,报纸得有人卸下,还得分类摆好,饮料机得时常想着给灌満,生意上的种种决策得做出安排。 朱达经营起自己的小买卖倒是轻车 ![]() ![]() 尽管店里的工作繁琐,但艾萨克在回忆起给⽗亲打工的⽇子时,总是感到温馨満怀。他说自己总是一边在店里⼲活,一边上学,难得有个机会与同街区的孩子一块玩耍,但他对此从未有过真正的抱怨。 艾萨克在其它方面获得的收益⾜以抵消不能与朋友们玩耍的损失。在⽗亲店里帮工使他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经验令他一辈子受益匪浅。成年后的阿西莫夫是个严格的守时者,这完全归功于⽗亲的守时习惯。他学会算数、记账及基本的经济学,而学校到很晚才开始讲授这些知识。司以说,如果⽗亲没开这个糖果店,阿西莫夫恐怕不可能成为科幻小说家,也可能永远不会得到启蒙影响——流行书刊。这些书刊都是些廉价的平装本探险读物,充斥着聪明的探侦与 ![]() 尽管⽗亲反对,艾萨克还是偷着尝了噤果,还因此而养成了另一个终⾝的习惯。为了做到既能看到报纸,又能不留下痕迹,他发明了一种方法,在看报纸时甚至连报刊的折线都会不弄皱。结果,艾萨克一生中都以同一种过分仔细的方式看报纸,并声称没人能分辨出哪一份报纸是他从头到尾看过的。 不管流行杂志有无益处,总之,它们为艾萨克开启了阅读之门。从那时起,他就没停止过看书。他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求渴,这不仅给他带来了学业上的成功,还将他引⼊了写作生涯。 与此同时,艾萨克在学校的处境也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老师们很快意识到班上有个超级灵童,但同时也发现这个聪明的孩子是个讨厌鬼。艾萨克在展示自己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并考⾼分的同时,也是个无可救药的碎嘴,总是给老师们找⿇烦。 尽管有这些缺点,⽗⺟和老师们还是肯定了他的天才,结果他跳了一级。与原年级的孩子们相比,他的年龄已经算小的了,跳级后他几乎比同年级的孩子们小了两岁。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他比同龄人提前完成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业,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他难得有好朋友。 阿西莫夫对自己的学业成就非常自豪。尽管他比其他孩子小得多,但整个中学时代,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第一。他每到一个新学校,或升到更⾼一班,总能击败所有的对手,成为班上的一号尖子,这几乎成了他的专门荣誉。他也有自己的弱点,虽然他素有全能多面手的美称,对经济学却一窍不通。他还惊讶地发现,数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如原来那么容易了,甚至无法弄明⽩——这给他在大学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 1928年,朱达认为该找所更好的房子开店,于是,他们开始了到布鲁克林后的第三次搬迁。这次搬到了东区半英里外的埃塞克斯街。 新店有了很大的改进。它地处布鲁克林较繁华地段。对8岁的阿西莫夫来说,最重要的是店里多了台角子机。他似乎本能地感觉到,不能随便动这台机器。他知道机器里并没有下赌注的人,但对它的机械结构产生了趣兴。通常,他站在一边看别人玩,有时机器出了故障,只要⽗亲不要求他躲修理工远点,他肯定是要好好看着机器里面是如何工作的。 阿西莫夫总爱声称,他很小的时候就对机器怀有浓厚的趣兴。其实,即使在儿时,他的趣兴也只是集中在了解机器的运作原理上。奇怪的是,他从未想过要成为工程师或机械师;他的趣兴是纯理论的,不掺杂有半丁点的实践。 他们搬到埃塞克斯街时,碰巧他的⺟亲又孕怀了,艾萨克在店中的工作因此而增加了许多。在此之前,艾萨克的主要工作只是在店外的小亭里收取路人买报纸时付的钱。放学后跑跑腿、打点杂,而现在,⺟亲不能再⼲那么多的活了,艾萨克得帮着站柜台、发报纸、为固定客户传递电话信息(在那个时代,这是项很重要的服务,当时布鲁克林没几户有人私电话的)。 艾萨克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本来就少得很,而现在是 ![]() 回顾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少年时代,家庭将他挂在了糖果店,平时只有年岁相近的妹妹玛霞陪他,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的生活都与正常孩子的不同,但长大后他却是那么合群、友善,这实在让人吃惊。 他在社 ![]() ![]() 在学校里,艾萨克成了真正的扬声器,这似乎是为了补偿在店中工作时的循规蹈矩。他爱唠叨的⽑病不仅使他在教员中名声远扬,就是同学们也将他视为古怪、没教养的怪物,他的嘴没有闭上的时候,这使他在校內颇受 ![]() ![]() 阿西莫夫记不清自己在生学时代的不同阶段,他都曾有过哪些同学,但同学却都记得他。成年后,他偶尔也会遇到旧⽇同学,他早就把他们忘得一⼲二净了,但他们总能记起他瞎起哄、与老师对着⼲的种种往事。 这种裂分人格伴随了阿西莫夫的一生。只要他去拜访出版商、代理人或其他与他工作有关联的人,他总要闹得尽人皆知他的存在。在楼道里秘书隔着好几间屋子,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他总爱到处闲逛、开玩笑、向员工们兜售⻩⾊故事,而正事总是排在最后,几乎让人以为是因为他平常极少离开书房,所以才能积蓄多余的精力,留待出门办正事时胡闹一通。 阿西莫夫对孤独的喜好及对书房的深深依恋源自儿时。小时候,他总喜 ![]() ![]() ![]() ![]() 他有着強烈的求知 ![]() ![]() 朱达之所以不同意儿子看这些杂志,是因为他看不出《惊奇》杂志中刊载的 ![]() ![]() ![]() 阿西莫夫一家决定经商,实在是个明智之举,而且也找对了时机。糖果店开张了三年后的1929年7月,国美进⼊了经济萧条时期,当时艾萨克的弟弟斯坦利刚出生几个月。因为有着自家的小本生意,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保障。与其他人一样,他们的⽇子也不好过。即使在大萧条时期,人们也得吃饭啊,大公司纷纷倒闭,而大部分小店却幸存了下来。整个大萧条期间,那些曾自以为拥有金饭碗的人夜一之间发现自己失了业,而阿西莫夫一家却没少吃一顿饭。尽管为了生活必须一天工作16个小时,但他们还是 ![]() 1930年,艾萨克进人初中,就读于纽约东区第149初级中学,距范西科街的旧居很近,但从新居出发就得搭学校班车了。学校条件不是很好,但艾萨克很快便适应了。短时间內,他就为自己确立了与小学时相同的形象: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爱闹事,被同学们认为是个怪人。人初中后不久,艾萨克就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他曾看过一本书,名叫《一群来自达拉维尔的大生学》,这部长篇连续小说记述的是一群大生学的古怪事例。他决定模仿着写一本类似的书,书名就定为《一群来自格林维尔的大生学》。 在一本练习本上忙了几天,写出八章后,艾萨克却写不下去了。这次失败给了他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无法恰如其分地写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他毕竟还只是个住在布鲁克林的初中男孩,要写住在乡村小镇上的大生学的故事当然有困难。 1932年夏天,艾萨克初中毕业,接着该上⾼中了。⽗⺟对儿子的前途早有安排。当地男女同校的杰弗逊⾼级中学显然是不行的。而社区內最好的学校是布鲁克林男子⾼中,而且这所学校只招收区內学习极为优秀的男孩。艾萨克的成绩不成问题,顺利被录取了,同时进人这所学校的还有他的两位校友。暑期结束后,他去学校报到时只有12岁,而大部分同学都已15岁了。 1933年,艾萨克⼊学后6个月,他们又搬了一次家。这次搬到了布鲁克林较富裕的里奇伍德区。一家人在这又住了三年,糖果店的规模也扩大了。在这段时期內,家里买了第一台收音机。在此之前,只有店里才放收音机,现在则全家人都能听节目了,而且对孩子们收听的节目大人们也不加以⼲涉。艾萨克的视野突然间拓展了许多。 在布鲁克林灰⾊街道与砖瓦房屋构成的小天地外的广阔世界里,战争 ![]() ![]() ![]() ![]() 在里奇伍德的生活坚定了少年艾萨克的政治情感。当反犹主义在欧洲盛行时,阿西莫夫一家的邻居们以一些微妙的行为,使艾萨克首次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些邻居大部分是信基督教的德国移民的后裔。学校里,一些信奉反犹主义的温和派教师尤为不喜 ![]() 可笑的是,这家人其实对宗教毫无趣兴,艾萨克几乎没去过犹太教堂,他13岁时,甚至没举行过男孩成人仪式①,这在不信东正教的犹太人中,都是很少见的。 ①犹太男孩成人仪式(barmitzvah),系犹太男孩在13岁时举行的一种仪式,表明其已经长大成人,应开始承当宗教义务。 在学校里,虽然他的 ![]() 艾萨克的⽗亲是大批勤恳移民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新世界创立家业,不光是为自己,主要还是为了下一代。朱达明智地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教育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他非常严格地将自己的信念付诸于实践。作为家中的长子,⽗亲这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着实令艾萨克遭了不少罪。由于朱达认为儿子应将所有空闲时间都用于温习学校的功课,他对儿子看流行杂志、科幻小说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儿子养成这一趣兴,有点大任 ![]() 在学业上,艾萨克面对的并不仅仅是⽗亲一人的耝暴态度。1934年,他的英文教师组菲尔德先生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写作课,从不愿错过机会展示自己天才的艾萨克抓住这个机会,准备打着做作业的幌子写篇小说。这一事件差点断送了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 这门课的第一篇作文按要求应该是篇描写 ![]() ![]() 艾萨克的作文以鸟儿鸣唱、花儿开放这种温情脉脉的描写开篇,全文充斥着19世纪小说特有的废话,真不愧是看了好几年19世纪的小说家的作品。他的这篇作文写得天真、幼稚,在班上一群“ ![]() “狗庇不通!”老师说得很大声,也很清楚。艾萨克的脸红了,是明媚舂天里第一朵带露的玫瑰才拥有的颜⾊。 值得文学界庆幸的是,尽管纽菲尔德先生苛刻的话曾伤了艾萨克的心,但并没有造成永久 ![]() ![]() ![]() 自从在纽菲尔德先生面前出了丑后,在接下来的几年內,艾萨克开始认真地写东西了。大学未毕业,年仅18岁的他就已经卖掉了第一部作品。 |
上一章 阿西莫夫逸闻趣事 下一章 ( → ) |
米歇尔·怀特的最新短篇文学《阿西莫夫逸闻趣事》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阿西莫夫逸闻趣事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阿西莫夫逸闻趣事是米歇尔·怀特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