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是朱熹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论语集注 作者:朱熹 | 书号:39921 时间:2017/9/8 字数:4012 |
上一章 里仁第四 下一章 ( → ) | |
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乐,音洛。知,去声。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 ![]() ![]() ![]()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皆去声。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恶,如字。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 ![]() ![]() ![]() ![]() ![]() ![]() ![]()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好、恶,皆去声。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有能一⽇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者。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者。盖为仁在己, ![]()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 ![]()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子曰:“士志于道,而聇恶⾐恶食者,未⾜与议也。”心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适,丁历反。比,必二反。○适,专主也。舂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放,上声。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谓多取怨。”○程子曰:“ ![]()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①,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①“知”原作“矣”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参,所金反。唯,上声。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贯,通也。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 ![]()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 ![]()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內自省也。”省,悉井反。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 子曰:“事⽗⺟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此章与內则之言相表里。几,微也。微谏,所谓“⽗⺟有过,下气怡⾊,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 ![]() ![]() 子曰:“⽗⺟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游,则去亲远而为⽇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 ![]() 子曰:“三年无改于⽗之道,可谓孝矣。”胡氏曰:“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 子曰:“⽗⺟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知,犹记忆也。常知⽗⺟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聇躬之不逮也。”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聇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鲜,上声。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 子曰:“君子 ![]() ![]()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角反。程子曰:“数,烦数也。”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
上一章 论语集注 下一章 ( → ) |
朱熹的最新历史小说《论语集注》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论语集注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论语集注是朱熹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