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台故事是高阳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柏台故事 作者:高阳 | 书号:39777 时间:2017/9/7 字数:3838 |
上一章 北亢南季—季振宜 下一章 ( → ) | |
清初豪富,号为“北亢南季”“北亢”是山西亢家,致富之由,或言由于获得李自成败逃时所遗辎重,或言以贩米起家,莫衷一是。“南季”成巨富的原因比较清楚:一是做官,二是行盐。南季者江苏泰兴季氏。富只两世:⽗名寓庸,字因是,明朝天启二年进士,官吏部主事。季寓庸是阉![]() 季寓庸有两子,一名开生,字天中,顺治六年翰林,官至礼科给事中。《清诗纪事》初编卷四记: 季开生…(顺治)十五年谏买扬州女子,几置之法,卒戍尚 ![]() ![]() ![]() 有恽格一再题语,不知何以得此于⾼士?其诗亦有规格,善作苦语,尚 ![]() 当季开生死于戍所时,其弟振宜方以劾刘正宗,解官系诏狱待质。振宜字诜兮,号沧苇,早于其兄两年成进士,授职浙江兰溪知县,行取为部曹。顺治十五年考选浙江道监察御史。十七年左都御史魏裔介,疏劾大学土刘正宗,季沧苇亦纠举刘正宗树 ![]() 刘正宗,字宪石,安丘人,崇祯元年进士。由推官行取,授编修。⼊清,授国史馆编修。顺治十年,为弘文馆大学土,翌年改文华殿。十七年以罪⾰职,籍家产一半,归⼊旗下,不许回籍,康熙初卒。正宗当国,有权奷之目,丁酉科场之狱,为其一手把持。与“慎 ![]() “慎 ![]() 汉槎(吴兆骞)长兄弘人,名兆宽;次兄闻夏,名兆宜,才望尤夙著,尝结“慎 ![]() ![]() 吴汉槎即在丁酉科场案中被祸,戍宁古塔。后由顾贞观言于纳兰 ![]() ![]() ![]() ![]() 但季沧苇之享名,既不以其官,亦不以其富,是由于他的蔵书。叶昌炽《蔵记书事诗》咏“季振宜诜兮”云: 写韵楼⾼敞绮窗,旋风叶叶卷成双。沧州一卧何时起?善本连舻尽过江。 首句“写韵楼”疑有误,据我所知“写韵楼”为随园女弟子吴琼仙的别署,尚待考。次句指季氏所蔵唐朝一钞本。钱遵王《读书敏求记》: 吴彩鸾书“切韵”余从延令季氏曾睹其真迹,逐叶翻看,碾转至末,仍合为一卷。张邦基《墨庄漫录》云“旋风叶”者即此,真旷代之奇宝。因悟古人⽟躞金题之战,《唐六典》所以有 ![]() “沧州”指季氏“吾道在沧州”蔵书印。末句则哀季氏之衰之速。按:清朝中叶海內蔵书家魁首的⻩丕烈,序《季沧苇书目》云: 沧苇书目载宋元版刻,以至钞本,几于无所漏略。余阅述古堂蔵书目序有云:“举家蔵宋刻之重复者,折阅售之泰兴季氏。”是季氏书半出钱氏,而古书面目,较诸钱氏所记更详。今沧苇之书已散失,每从他处得之,证诸此目,若合符节,方信蔵书不可无目,且不可不载何代之刻,何时之钞,俾后人有所征信也。 述古堂即《读书敏求记》的作者,钱遵王的别署。自谓“家蔵宋刻之重复者”始售于季氏,殊不尽然,其中有极名贵的宋版。如《记北宋陶集渊源》云: 《陶渊明集》十卷,娄江顾伊人,蔵宋椠本,题其读书处曰“陶庐”而请牧翁为之记。伊人 ![]() ![]() 沧苇殁,书籍散⼊云烟过眼录矣。伊人前年渡江,念陶集流落不偶,访求得之,持归示余。河东三箧,亡来已久,一旦顿还旧观,展卷相向,喜可知也。予畀之牧翁陶庐手稿,俾揭之简端,以见我两人郑重其书,互以蔵之外府为快,视世之借书为一痴者,其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牧翁”指钱牧斋,为钱曾之叔曾祖。“顾伊人”名湄,本姓程,著有《⽔乡集》。苏东坡酷爱“陶诗”曾有和陶之作,自道“ ![]() 顾湄以举世奇珍,慨然相赠,而钱遵王转售于季氏,可知季氏所得述古堂蔵书,必多精椠。丙午为康熙五年,钱遵王及⾝见“沧苇没,书籍散⼊云烟过眼录”则季氏蔵书不过十来年。但季沧苇蔵书的历史虽短,对于目录学的贡献甚多。⻩丕烈《百宋一尘赋》注云: 予思撰所蔵书录专论,各本以宋椠一、元椠二、⽑钞三、旧钞四、杂旧刻五分列。今宋椠耝就矣。昔人书目未有题以宋版者,有之自延令季氏始。但其目后仍厕他刻,此区区之未尽惬心者也。读书敏求记则凡宋元钞刻杂糅并陈。又或骋其行文之便,一概略去弗言,致令不可识别,尤不能无憾耳。 所谓“⽑钞”即⽑氏汲古阁的钞本。《天禄琳琅记》: ⽑氏蔵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见而蔵诸他氏不能得者,则选择善手以佳纸墨,影钞之,与刊本无异,名曰“影宋钞”一时好事家皆争仿效,而宋椠之无存者,赖以传之不朽。 季沧苇的蔵书,亦多钞本,尤多钞补本。钱牧斋绛云楼一火,烬余残本不少,辗转⼊季沧苇手,常以别本钞补成帙。但如谓季沧苇蔵书,全为风雅好学,亦不尽然。近人有“一知”者,作《古书作伪种种》,內一节云: 余尝于京北书肆得残本汪文盛刻前汉书首册,印极精,蓝绫包背装。首叶有季振宜大印三方,真迹也。窃怪此不过正德、嘉靖之际佳刻耳,何以延令季氏珍贵如是!后二年乃于沪市得此注本汉书之余卷,每卷前汪文盛衔名一行,俱剜去,补以旧楮,上钤季氏朱文长方蔵印,恰可泯去剜补之痕。原印皆真品,无可疑者。此事有两种可能:季氏即为作伪之人;或原印流落书估之手,用以作伪。若云季氏为人所愚,视明刻为宋版,则殊不类。 此深疑季沧苇即为作伪之人“季氏朱文长方蔵印,恰可泯去剜补之迹”云云意在言外,有意作伪,则量度剜补之痕,为治印的 ![]() 然则季沧苇作伪的目的何在?无非冀得善价。所谓“善本连舻尽过江”实为过运河,售书于扬州盐商及盐官。马曰“小玲珑山馆”蔵书,自必收季氏之书甚多;又曹寅开局刻《全唐诗》,原本即得自季氏。⻩六鸿·许三礼·郭附记:洪升·赵执信·查慎行·王士祯·余国柱·⾼士奇·朱彝尊·何焯·陆陇其·徐氏兄弟·明珠⽗子康熙年间的“柏台故事”最⾜以资为谈助者,为⻩六鸿奏劾国恤期间演剧一案,所谓“可怜一曲长生殿,误尽功名到⽩头”此案牵涉名流,受累多人,只《长生殿》作者,吾杭洪升遭遇独惨。而其起因,不过文人相轻一小隙,罪魁祸首,实为赵执信。 先谈⻩六鸿。此人籍隶江西新昌,字正卿,号思斋,顺治八年举人,初任山东郯城知县,转任直隶东光,政绩斐然,著有一部《福惠全书》,为州县官的教科书,自谒选,赴任至 ![]() 此记情事,大致已具,但亦有误处:⻩六鸿由知县“行取”到京授职“行人”京官以类区分,有“大九卿”、“小九卿”、“翰詹科道”、“中行评博”等名目。“中行评博”者,中书科中科、行人司行人、大理寺评事、国子监博士,地位与六部司官相仿,而远不逮“翰詹科道”行人者持节宣论的使者,亦可说是外 ![]() |
上一章 柏台故事 下一章 ( → ) |
高阳的最新历史小说《柏台故事》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柏台故事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柏台故事是高阳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