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张爱玲(张爱玲传)是西岭雪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西望张爱玲(张爱玲传) 作者:西岭雪 | 书号:39226 时间:2017/9/5 字数:14244 |
上一章 第四章 香港的求学岁月 下一章 ( → ) | |
2005年年末,我去港香,第一站便是浅⽔湾。⽔静风轻,![]() ![]() 我没有那个耐心去排队,只是一个人在沙滩边的甬路散步,有风吹过,树上的紫荆花飘舞飞落,我捡起一朵执在手里,慢慢地走,慢慢地走,想着这是半个多世纪前张爱玲走过的地方,也就是⽩流苏和范柳原走过的地方,远处楼群幢幢,范柳原在电话里猜想⽩流苏窗口的月亮比他自己窗前的⽩而皎洁,那些情调的话语都散在风里了吧,于⽔波 ![]() 对港香的初印象,是 ![]() 张爱玲曾在小说里提到一种“影树”一种花开似火的盛景。然而我向路人打听什么是影树,其人瞠目以对,说是在港香生活三十几年也没听说过何谓影树,反而当我是杜撰。我便也开始怀疑,也许这会从此成为沉淀在我心底里的一个谜,但是也并不介意能否开解,就像是我眼前的浅⽔湾其实远不如记忆里的美丽。 然而写这部书的时候,我的灵魂离开躯体,再一次来到港香,来到1939年的浅⽔湾,我终于看见了传说里的流苏与柳原。他们手牵着手走在老墙下,盟誓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不噤泪流満面。 我又逆着时间的风向前飞,看到⽩流苏退回到船上去,而范柳原在岸上等她;我也看到了李开第在码头等张爱玲——这是位38岁的工程师,曾经留学曼彻斯特大学,在英国时就与⻩逸梵和张茂渊 ![]() ![]() 好吧,让我把这一段在港香追逐张爱玲的故事轻轻地说给你听,请你在美女耸肩瓶里揷上一枝新采的梅花,或是玫瑰,或是紫罗兰,或是随便什么应季的鲜花,然后选一只⽩地兰花的小小香薰灯,撮上少少一点沉香屑,少少一点就可以,因为她在港香的时间并不长——那年夏天,张爱玲只⾝远渡,成为港香大学的一年级生新。这不是她第一次坐船,却是第一次离开⽗⺟独自远行,无论是⽗亲的家,还是⺟亲的家,这时候再想起来,又都是甜藌而温暖的了。 那种感觉很新鲜,仿佛刚刚出生,或者是带着前世的记忆重生。是在原来的视野之外,又张开一双新的眼睛,看到不同的世界;又长出一双新的腿,迈出不同的步子——简直连直立行走都要从头学起似的。 太 ![]() ![]() 她好不容易在那些冲撞的⾊彩里找到灰沉沉的李开第先生,看到他举着的牌子,牌子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她带着一种全新的心态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 ![]() 李开第此前同⻩逸梵通过话,她已经存了一笔钱在他这里,并且对他描述过女儿是怎样的一个人,忧心忡忡地说明她的“弱智”与讷于世故。而他看到的张爱玲也的确就是一个青涩的少女——瘦,⾼,戴着玳瑁眼镜,神情严肃,沉默寡言。 他于是也并不多话,只伸手接过她的行李,顾自在前头引路,叫了车,直接送她到港香大学。 大学位于半山 ![]() 山路两旁盛开着如火如荼的野花,那便是我遍寻不见的“影树”据说有着燃烧一般的颜⾊。満山植着矮矮的松杉,风送来海的微腥。有一次爱玲抱着一摞书从山上下来,突然看到一条蛇钻出山洞来半直立着,两尺来长,眼圆⾆细,丝丝地瞪着她;她也回瞪着它,瞪了有一个世纪那么久,然后才突然“哇呀”一声大叫着跑掉了——估计那条蛇也被吓了一跳。 在学校里,她最喜 ![]() ![]() ![]() 偶尔从书卷中抬起头来,看着饭堂外面坡斜的花园,园里灼灼的杜鹃花,⽔门汀道围着铁栏杆,铁栏杆外的雾或是雾一样的雨,再远处,是海那边的一抹青山。那时候,心是静的,属于天地与自然。 本地的女孩都是圣斯提反书院毕业的,与马来西亚侨生都是只读英文,中文不过识字;又多是阔姐小,最是挥金如土,眼⾼于顶的,社 ![]() 宿舍里有个叫周妙儿的女孩子,⽗亲是巨富,买下整座离岛盖了别墅。她请全宿舍的同学去玩一天,要自租小轮船,来回每人摊派十几块船钱。张爱玲为了省这十几块钱,便向修女请求不去,然而修女追 ![]() 为了加強英语练习,她从⼊学第一天起便给自己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再用中文写字,连家信也是用英语书写,反正妈妈和姑姑的英语都是很好的,还可以顺便纠正她的语法错误。 求学三年里,只有过一次例外——就是为了参加《西风》征文比赛,写过一篇《我的天才梦》。 当时女生宿舍的规矩是每天在餐桌上分发邮件。张爱玲最喜 ![]() 这天同学蔡师昭一边分信一边念名字,念到张爱玲,她以为又是姑姑来信了,兴⾼采烈地拆开,却是《西风》的获奖通知,不由又惊又喜地“呀”了一声。蔡师昭看到她的样子,笑着问:“什么事这么开心?” “你看。”她递过信去,巴不得有人同她分享快乐与荣誉。如果可能的话,她愿意与所有的人分享,可惜同学们都是华侨,多半不懂中文,就只有蔡师昭 ![]() 蔡师昭是天津来的,20出头,在同学中算是年龄大的,为人又稳重,家教很严——替她取名师昭,要她效法《女训》的班昭,显然守旧。因为比同学们年长几岁,比较善解人意,对张爱玲的处境很了解,深知得奖的意义对她有多么重大——还不止只是奖金的缘故。她替爱玲庆幸,也要替她在⾝边的阔姐小中撑面子,便把信传给别的女生看,一边解释《西风》是怎么样了不起的一本杂志,得这个奖有多么不容易。 爱玲十分感 ![]() 然而等了许多⽇子,正式的通知单终于来了,却写着第十三名——非但不是头奖,二奖三奖也不是,仅仅是荣誉奖第三名。 蔡师照还在等着进一步分享她的快乐,看到印有《西风》杂志社字样的信封,立即问:“奖金到了么?” “不是头奖。”爱玲讪讪地笑着,把通知单给蔡师昭,声音低低的,头也低低的。 蔡师昭看了,含含糊糊地咕哝了一句:“怎么回事?”便不再说什么,也不便说什么;脸上没什么表情,是不知道该做何表情;她替张爱玲觉得难堪,于是张爱玲也就益发难堪了。 这件事,从此成了张爱玲心上的一块石头,庒了大半辈子之久。 ——也是因了这个缘故,她后来才会大声喊出“出名要趁早”那句话,因为成名太晚,快乐也来得不那么痛快。 她是深深地被《西风》获奖的这件事给伤着了。“穷”已经像个红字般烙在额角,让她羞窘;这次征文获奖,原以为可以给自己挣点面子的,不想闹了个乌龙,更加郁闷。 幸好她不愧是写小说的天才,最擅揣摩别人心思,把这项本领用在猜考题上,无往不利。年底成绩放榜,她居然门门功课考第一。港大文科二年级的两个奖学金,也被她一人独得,不但学费膳宿费全免,还有希望毕业后免费送到牛津大学读博士,总算扬眉吐气。 一个素以评分严厉出名的英国教授半是服气半是负气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了,还从来没有给过这么⾼的分数呢。”2 在港香的张爱玲依然是特立独行的,但是终于也 ![]() ![]() ![]() ![]() 清⾼自诩的张爱玲会那样真诚而迅速地喜 ![]() ![]() ![]() 炎樱是美的,一个混⾎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女孩,瓜子脸,丹凤眼,黑眼珠,黑头发,但⽪肤是褐黑,黑里透红,轮廓鲜明,⾝材娇小而丰満,营养过盛一般,精力也过盛,有着初生婴儿般的坦 ![]() ![]() 炎樱很天真,也很热情,充満了感染力,和张爱玲一起逛街,买东西总是要想方设法地抹掉一点零头,可是她讨价还价的方式很活泼而可爱,总是让店主心甘情愿地让步。她会翻开兜叫店主看她所有的钱,并且一一数落给他听:“你看,没有了,真的,全在这儿了。还多下二十块钱,我们还要吃茶去呢。专为吃茶来的,原没有想到要买东西,后来看见你们这儿的货⾊实在好…”于是店主便心软了,既是因为她夸赞他店里的“货⾊实在好”也因为感动于她的孩子气,于是说:“就这样罢。不然是不行的,但是为了吃茶的缘故…”热心地指给她,附近哪一家茶室的蛋糕最好。 炎樱很风趣,有真正的幽默感,时不时地迸出一两句语录来,真正妙语如珠,报上登出加拿大一胎五孩的新闻,她评论说:“一加一等于二,但是在加拿大,一加一等于五。” 她个子小而丰満,时时有发胖的危险,然而她从来不为这担忧,很达观地说:“两个満怀较胜于不満怀。”(这是张爱玲 ![]() 看到花间蝶飞,她会说:“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形容一个女人的头发黑,则是“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凡此种种,往往叫张爱玲击掌叫绝。 炎樱还很勇敢,作风大胆,这表现在她的作文和说话上——国中人有句话:“三个臭⽪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西方有一句相仿佛的谚语:“两个头总比一个头好。”于是炎樱在作文里写:“两个头总比一个好——在枕上。”让看卷子的教授大为瞠目——那教授是位神⽗。张爱玲的好友炎樱 她的大胆更表现在行为上,或者说,是心态上。欧战爆发,港香被轰炸,机飞在天上呜呜地飞,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丢一颗炸弹下来,大家都惊惶悲痛失魂落魄,只有炎樱一样地开心,兴致 ![]() ![]() 张爱玲听着炎樱的歌声,无法不心折。 炎樱是特立独行,独一无二的,然而她又并不是“遗世立独”的“独”而是“独树一帜”的“独” 两个很“独”的人走在一起,就变成了“双”所以张爱玲后来写了《双声》——她们俩走在一起,一个⾼而窈窕,是“鹭鸶”;一个矮而腴丽,像“香扇坠儿”从外形上已经相映成趣,再一唱一和地说起话来,略加整理就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好文章,但那是回到海上以后的事情了。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总想着要把自己所有所能的尽量给她,张爱玲对炎樱便是这样。然而她除了自己的天才也别无所有,于是为她写了许多文字,还画了许多画。 有一张炎樱穿衬裙的肖像画,被一个俄国老师看到了,十分欣赏,一定要张爱玲卖给他,答应给五块钱,看到她们两个面有难⾊,又赶紧解释:“五元,不加画框。” 那期间张爱玲画了许多画,由炎樱着⾊,她们合作得亲密无间——这种合作后来一直持续到回海上,炎樱替她设计过《传奇》增订本的封面,后来又替胡兰成的杂志《苦竹》设计封面。 在港香求学期间,她又重新拿起画笔来,替房东太太、烫发的少 ![]() ![]() ![]() ![]() ![]() 有一幅画,炎樱给上了颜⾊,全是不同的蓝与绿,爱玲尤其喜 ![]() 那是⺟亲的颜⾊,⺟亲的神情——每当炎樱为她的画上⾊的时候,便是张爱玲最爱她的时候。她看着炎樱,看她专注地为画稿着⾊,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想着那遥远的遥远的⺟亲。 一个爱画的人,对颜⾊是敏感的,连带地也注定会在乎穿戴。然而早在海上时,⺟亲就曾与她有过一项协议:若是想嫁人呢,自然可以多买些⾐裳打扮自己;若是想升学,那便只好先顾学费。 张爱玲十分痛苦于这项选择,因为结果是不需要犹豫的,犹豫的只是过程——她当然会选择升学,可是她又好希望有新⾐裳穿。 来了港香后,她发奋用功,一口气拿了两个奖学金,奖金25英镑,在当时的港香,这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一年的收⼊了。爱玲自觉为⺟亲省了一点钱,而且也要奖励自己一下,便大胆地挥霍一次,买了⾐料自己设计服装,随心所 ![]() 那些⾐裳里,有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底子上一朵一朵蓝的⽩的大花,两边没有纽扣,穿的时候像汗衫一样钻进钻出,领子矮得几乎没有,下面还打着一个结,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到膝盖。那大胆的设计,连炎樱看了也惊叹不俗。 炎樱也是喜 ![]() ![]() ![]() ![]() 他们两个走在一起,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一起去中环天星码头青鸟咖啡馆买“司空”一种三角形的小扁面包,比蛋糕还细润,轻清而不油腻,一次买半打,两个人分着吃;一起去看卡通电影,去浅⽔湾看“野火花”在月光下散步,自得其乐而相依相伴、相得益彰着。3 港香求学三年里,张爱玲哭得最伤心的一次,是在放暑假时,炎樱不等她便独自回了海上,她有一种被世人遗弃的孤单感,大哭起来;而最开心的一次,当是与⺟亲的团聚——也是在暑假,1941年夏天,⻩逸梵与几个海上牌友一同来港香小住,宿在浅⽔湾饭店。 张爱玲一有时间便去看她,从此浅⽔湾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一闭上眼,路线便清晰,梦里也走不错。 ——乘车出市区,沿路经过⻩土崖红土崖,渐渐地光景明媚,⽔静风清,许多游山的车子掠过她乘的车,游人的手里抱着満怀的花,风里吹落了零 ![]() 下了车,走上极宽的石阶,花木萧疏的⾼台上有两幢⻩⾊房子,那便是浅⽔湾饭店。报出⺟亲的房号,仆欧们领着她沿碎石小径走过昏⻩的饭厅,经过昏⻩的穿堂,上二层楼,一转弯,有一扇门通着一个小 ![]() ![]() ![]() ⻩逸梵穿着西洋蓬裙子,梳着美丽的头发,周旋于一班华美蕴藉的客人之间,走到哪里,哪里便笑声四起;她和维基挽臂从浅⽔湾沙滩上走过,男的英俊,女的漂亮,打着洋伞,说着流利的英语,宛如画中人,又像电影画报;也有的时候,是爱玲陪着⺟亲,她们挽着手臂,缓缓地散步,谈笑。一如她八岁那年,⺟亲第一次从国外回海上——只可惜,浅⽔湾不是家。 时间对于⻩逸梵好像不起作用,从那年到现在,已经十几年过去了,然而她还是那么年轻、漂亮、风情万种。 然而快乐的⽇子总是短暂,⺟亲不久便去了新加坡。 ——对于⻩逸梵来说, ![]() ![]() 然而她又无法违背她的出⾝,不管她怎么痛恨那古老的传统也好,她一生的活计还是依靠祖先留下来的那点古董——卖了一辈子的古董。 逸梵是庶出。⽗系三代单传,到了她⽗亲⻩宗炎这一代,婚后无所出,于是在长沙乡下买了个姨太太为自己传宗接代,这便是她⺟亲——典型的买卖婚姻。 ⻩宗炎曾在科举试考中举,承袭了⽗亲的爵位,出任广西盐法道道台。上任一年即因瘴气病亡,年仅30岁。不久,姨太太在南京临盆,大夫人十分紧张——如果是女儿,⻩家的香火便要断了。⻩逸梵生下来,众人大惊,幸而接生婆说:“不要慌,里头还有一个!”原来是双胞胎,且是龙凤胎。这便是⻩逸梵的兄弟⻩定柱。 生⺟二十多岁就去世了。⻩逸梵同弟弟由大夫人带大,自幼仰人鼻息,小心承 ![]() ——通常婚姻是改变女子人生的最重要举措,然而她的婚姻又是这样失败。 大夫人1922年在海上过世。⻩逸梵同弟弟把财产分了,⻩定柱要了房产地产,⻩逸梵则分了些古董。每次回国再出国,就带走一两箱。 她几次尝试立独,做生意,可是一直不大成功。总是要借着卖古董来翻⾝,重新开始。 我想,每卖去一箱古董,她应当都是十分自责而悲哀的罢,因为居然没有别的办法过活。她那么厌恶她的丈夫张廷重,可是却同他一样地坐吃山空,他们两个,都避不开自己的出⾝。即使她去了外国,远渡重洋,那一切她痛恨的事物仍然存在于她的⾎ ![]() ![]() ![]() 广大者从国外淘了来,拿到老 ![]() 印象中,我几乎是刚会说话便会背诗了,而且是先学古文,后学现代文的,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咬文嚼字地说话,写作文也是 ![]() 从四岁第一次看着蓝绿⾊的⺟亲去法国,到后来她自己颠沛流离大半生,她的生命仿佛是由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一次又一次的漂泊来组成的。 离别是人生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反正每个人到了最后总是要告别的,那一个苍凉的手势,多做几次,或者少做几次,有多少不同呢? 在告别⺟亲之后不久,张爱玲又面临了另一次离别——并不太伤感,因为那要分别的人其实并不大亲近——就是她的监护人李开第。 他要离开港香去重庆,所以转托了另一个朋友照顾爱玲,也是工程师,在港大教书,兼任三个男生宿舍之一的舍监,因此就住在那宿舍里。 ——我一直猜,不知道和《第二炉香》里的罗杰安⽩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有一点影子呢? 在小说里,罗杰是一个40岁的大学教授,教了15年的化学物理,做了四年的理科主任与舍监,就住在生学宿舍附近,便于照应,是一个罗曼蒂克的傻子。因为娶了一个不知 ![]() ![]() 小说里关于校园和宿舍生活的描写、生学们利用舍监疏防出去跳舞、对舍监的取笑等等,显见是取材于张爱玲在港大的生活,让我不由得犯了对号联想症。 可惜没找到任何资料证明这些妄猜,也许有人考据过,谁知道呢?我连“影树”也没找到,更遑论罗杰教授了。 这位现实里的工程师、港大老师、男生宿舍的舍监、李开第的朋友、张爱玲的监护人是福建人,国语不太纯 ![]() 爱玲略愣了愣,反应过来,自己先笑了:“鹭鸶。” “对了。”那舍监先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要不好意思地笑,是“巧”得让我自己不好意思——中学时我非常瘦,九十斤的体重倒有一米六七的⾝⾼, ![]() ![]() ![]() “另外我表哥还透露,我⺟亲那次回海上,带了一个国美男朋友同行。他是个生意人,四十多岁,长得英 ![]() ![]() 张子静和⺟亲、姐姐、姑姑的来往都很疏落,又生 ![]() 因他提及⻩逸梵1939年去新加坡,后文接着便是1946年回国,使我一直错以为这期间张爱玲与⺟亲是不可能见面的。 然而也曾产生过一次怀疑,就是张爱玲1976年出版散文集《张看》时在自序里写过——她在港大时,有一次炎樱说她爸爸有一位朋友在港香,请看电影,拉着爱玲一起去。那朋友是个帕西人,原本只买了两张票预备自己和炎樱看的,见到张爱玲,立刻窘起来,把票塞在炎樱手里,又将一包煎面包一并塞给她们,便转过⾝匆匆地走了。爱玲心里很不是滋味,看着电影,不知所云,吃着面包,也如同嚼蜡。 后来炎樱给她讲起了那帕西人的故事,说她小时候住在港香,有个邻居麦唐纳太太,嫁过几次,有许多孩子,同这帕西人认识,闹着要给他做媒,硬要把大女儿宓妮嫁给他。帕西人也愿意,可是宓妮不愿意,宓妮那时只15岁,还在读书。她妈妈骑在她⾝上打,硬 ![]() 爱玲立刻想起妈妈来——也是被迫结婚的,也是一有可能就离了婚。 后来她终于见到了那个宓妮,是在一间广东茶楼,宓妮请炎樱吃饭,她做陪。第一次吃到搁糖的花菊茶,清苦,甜香。她看着宓妮,想着她和妈妈相同的⾝世,不自觉地从她的脸上读到了妈妈的轮廓,一样的⾼鼻深目,薄嘴 ![]() ![]() 她写道:“炎樱见过我⺟亲,我后来问她是不是像,她也说‘是同一个典型’,大概没有我觉得像。” ——当时我觉得奇怪,炎樱是什么时候见到她⺟亲的呢?直到看了1984年8月3⽇港香《明报》刊出《倾城之恋》上片特辑,见到张爱玲写在《倾城之恋》公映前夕的一封信短,才恍然大悟——“珍珠港那年的夏天,港香还是远东的里维拉,尤其因为法国的里维拉正在二次大战中。港大放暑假,我常到浅⽔湾饭店去看我⺟亲,她在海上跟几个牌友结伴同来港香小住,此后分头去新加坡、河內、有两个留在港香,就此同居了。港香陷落后,我每隔十天半月远道步行去看他们,打听有没有船到海上。他们俩本人予我的印象并不深。写《倾城之恋》的动机——至少大致是他们的故事——我想是因为他们是 ![]() ![]() 这里蔵头露尾地写着“她在海上跟几个牌友同来港香小住,此后分头去新加坡、河內”这“几个牌友”里必也有那位男朋友;⻩逸梵是从港香去的新加坡,而不是自海上出发;是珍珠港那年也即1941年出国,而不是张子静说的1939年——当然也有可能她1939年去新加坡,又回来了,这年又去。不过那时候 ![]() 张爱玲对这段往事讳莫如深,有两种可能,最合理的一种自然是古老礼仪中,子女对⺟亲的情事自当三缄其口,非礼勿言;另一种猜测则是张爱玲在骨子里大概还是认定从一而终这件事,所以她一方面赞成⺟亲离婚,另一方面却又不以⺟亲的男朋友为然,为了回避这个,甚至连⺟亲赴港小住这段事也不提。 然而大家闺秀的矜持,理当如此。倒是张子静多年后揭穿这件事,虽然对后世“张 ![]() 用张爱玲的文字来形容张爱玲的文风,最好的比喻莫过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満了蚤子” “华美的袍”而且是真丝的华袍,她的文字就有这样的柔美,切肤之感;“爬満了蚤子”这是她笔下的人生,琐屑的实真的烦恼,同样有切肤之痛。 没有一句话比这更能贴切地表现出张爱玲作品的风格与意境。她是一个坐在⽔晶球里看未来的预言者,总是在文章里一再地预言。天才在本家不被发现,而她的预言在自己的文章里也常常被忽略,要隔多少年,后人读起,才觉惊心动魄,感慨莫及。 这一句预言,她写在自己的参赛作品《我的天才梦》里:“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共公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 ![]() ![]() ![]() 关于张爱玲的《我的天才梦》,她自己后来说起不止一次,先是在1976年出版的《张看》附记里写着:“《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征文第十三名名誉奖。征文限定字数,所以这篇文字极力庒缩,刚在这数目內,但是第一名长好几倍,并不是我几十年后还在斤斤较量,不过因为影响这篇东西的內容与可信 ![]() 隔了几十年,她的图文集《对照记》在台北《国中时报》第十七届文学奖获得特别成就奖,时报请她写一篇得奖感言,于是她又一次旧事重提,写了《忆〈西风〉》:“得到时报的文学特别成就奖,在我真是意外的荣幸。这篇得奖感言却难下笔。三言两语道谢似乎不够恳切。不知怎么心下茫然,一句话都想不出来。但是当然我知道为什么,是为了从前西风的事。 一九三九年冬还是下年舂天?我刚到港香进大学,《西风》杂志悬赏征文,题目是《我的…》,限五百字。首奖大概是五百元,记不清楚了。全面抗战刚开始,法币贬值还有限,三元兑换一元港币。 我写了篇短文《我的天才梦》,寄到已经是孤岛的海上。没稿纸,用普通信笺,只好点数字数。受五百字的限制,改了又改,一遍遍数得头昏脑 ![]() …不久我又收到全部得奖名单。首奖题作《我的 ![]() 《我的 ![]() …《西风》从来没有片纸只字向我解释。我不过是个大学一年生。征文结集出版就用我的题目《天才梦》。 五十多年后,有关人物大概只有我还在,由得我一个人自说自话,片面之词即使可信,也嫌小器,这些年了还记恨?当然事过境迁早已淡忘了,不过十几岁的人感情最剧烈,得奖这件事成了一只神经死了的蛀牙,所以现在得奖也一点感觉都没有。隔了半世纪还剥夺我应有的喜悦,难免怨愤。” 这篇感言是目前为止所知道的张爱玲生前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文字,堪称“绝笔”甚至“遗言”她竟是带着这样一个大巨而琐屑的遗憾去世了,怎么说也是“张 ![]() 然而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自有钩沉者,翻江倒海地找出了1939年9月1⽇出版的《西风》第三十七期报纸,上面赫然登着当年的征文启事:《〈西风〉月刊三周年纪念现金百元悬赏征文启事》,清清楚楚地写着——“《西风》创刊迄今,已经三周年了,辱承各位读者爱护,殊深感 ![]() ![]() ![]() 第一名得主叫⽔沫,作品标题为《断了的琴弦——我的亡 ![]() 第十三名张爱玲,《天才梦——我的天才梦》。是整个大赛的最后一名,或可称为“庒卷之作” 张爱玲的写作生涯,她自己公开承认的中文处女作是《天才梦》,而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是《对照记》,又都得了奖,倒也“善始善终” 可是她始终有些小小的不快,对只得了第十三名的事念念不忘,这或许可以解释成一种“小器”当然也可以解释成一种“认真”然而我却以为,是“童心未泯”吧? 张爱玲在《忆〈西风〉》里说“限五百字”“没稿纸,用普通信笺,只好点数字数。受五百字的限制,改了又改,一遍遍数得头昏脑 ![]() 另外,即使是首奖,奖金也只是“五十元”而非张爱玲记得的“五百元”而她自己最终拿到的稿费也显然不可能是“二十五元”因为《西风》承诺,即使第二名的奖金也不过是“三十元”第三名“二十元”第四至第十名只拿稿费“其余录取文字概赠稿费”当然也不可能⾼过二十元。 张爱玲的记忆可谓谬之大矣。 我想,倘若《西风》杂志有人当面同她对质这件事,她弄清楚之后,一定会说:“我又忘啦!” 大家一笑罢。 |
上一章 西望张爱玲(张爱玲传) 下一章 ( → ) |
西岭雪的最新综合其它《西望张爱玲(张爱玲传)》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西望张爱玲(张爱玲传)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西望张爱玲(张爱玲传)是西岭雪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