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世界是雨果创作的经典经典名著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悲惨的世界 作者:雨果 | 书号:38560 时间:2017/8/16 字数:5939 |
上一章 二 玛尔丹·维尔加支系 下一章 ( → ) | |
那个修院到一八二四年已在比克布斯小街存在许多年了,它是属于玛尔丹·维尔加支系的伯尔纳修会的修女们的修院。 因此那些伯尔纳修会的修女们,和伯尔纳修会的修士们不一样,她们不属于明⾕①,而是和本笃会的修士们一样,属于西多。换句话说,她们不是圣伯尔纳的门徒,而是圣伯努瓦的门徒。 凡是翻过一些对开本的人都知道玛尔丹·维尔加在一四二五年创立了一个伯尔纳-本笃修会②,并以萨拉曼卡为总会会址,以阿尔卡拉③为分会会址。 ①伯尔纳修会是圣伯尔纳(Saint Bernard)在公元一一一五年创立的。明⾕(Clairvaux)是法国北部奥布省(Aube)的一个小镇,圣伯尔纳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著名的修院。 ②本笃会是意大利人本笃(Benedictus,约480—550),一译本尼狄克,于五二九年在意大利中部蒙特卡西诺(Monte Cassino)建立的。西多会(Citeaux)由法国罗贝尔(Robert,1027—1111)创立于第戎出(Dijon)附近的西多旷野,故名。罗贝尔主张全守本笃会严规,故西多会又称“重整本笃会”一一一四年伯尔纳率领三十人加⼊后迅速发展起来,故后之建会者将伯尔纳及本笃之名连称在一起。 ③萨拉曼卡(Salamanque)和阿尔卡拉(Alcala)都是西班牙城市。 那个修会的支系伸⼊了欧洲所有的天主教家国。 一个修会移植于另一修会,这在拉丁教会里并不是少见的事。这里涉及到圣伯努瓦的一系,我们就只谈谈这一系的情形,除了玛尔丹·维尔加一支不算外,和它同一系统的还有四个修会团体,两个在意大利,蒙特卡西诺和圣查斯丁·德·帕多瓦,两个在法国,克吕尼和圣摩尔;此外还有九个修会也和它同一系统,瓦隆⽩洛查修会,格拉蒙修会,则肋斯定修会,卡玛尔多尔修会,查尔特勒修会,卑微者修会,橄榄山派修会,西尔维斯特修会和西多修会;因为西多修会本⾝虽是好几个修会的发源地,对圣伯努瓦来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分支。西多修会在圣罗贝尔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圣罗贝尔在一○九八年是朗格勒主教区摩莱斯姆修院的住持。而魔鬼是在五二九年从阿波罗庙旧址被逐的,当时他已隐退到苏比阿柯沙漠(他已经老了,难道他已改琊归正了吗?),他当初是通过圣伯努瓦才住到阿波罗庙里去的,其时圣伯努瓦才十七岁。 圣⾐会修女们⾚着脚走路,颈脖上围一 ![]() ![]() 玛尔丹·维尔加一系的伯尔纳-本笃会修女们,和那些所谓圣事嬷嬷的本笃会修女们一样,都修永敬仪规,本笃会的修女们,本世纪初,在巴黎有两处修院,一处在大庙,一处在圣热纳维埃夫新街。可是我们现在所谈的小比克布斯的伯尔纳-本笃会修女们,和那些在圣热纳维埃夫新街和大庙出家的圣事嬷嬷们绝对不属于同一个修会。在教规方面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在服装方面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小比克布斯的伯尔纳-本笃会修女们戴黑头兜,圣热纳维埃夫新街的本笃会的圣事嬷嬷们却戴⽩头兜, ![]() 我们再回到玛尔丹·维尔加的西班牙型严厉的教规上来。 这一支系的伯尔纳-本笃会的修女们整年素食,在封斋节和她们特定的其他许多节⽇里还得绝食,晚上睡一会儿便得起 ![]() ![]() ![]() 院长的任期是三年,由嬷嬷们选举,参加选举的嬷嬷叫做“参议嬷嬷”因为她们在宗教事务会议里有发言权。院长只能连任两次,因此一个院长的任期最长也只能九年。 她们从不和主祭神甫见面,她们和主祭神甫之间总挂着一道七尺⾼的哔叽。宣道士走上圣坛讲经时,她们便拉下面罩遮住脸。任何时候她们都得低声说话,走路时她们也得低看头,眼睛望着地。只有一个男人可以进这修院,就是本教区的大主教。 另外确也还有一个男人,就是园丁,可是那园丁必须是个老年人,并且为了让他永远独自一人住在园子里,为了修女们能及时避开他,便在他膝上挂一个铃铛。 她们对院长是绝对服从的。这是教律所要求的那种百依百顺的牺牲精神。有如亲承基督之命(ut voci Christi)①,察言观⾊,会意立行(ad nutum,ad primum signum),敏捷,愉快,坚忍,绝对服从(prompte,hilariter,perseveranter,et coecaet quadam obedientia),有如工人手中的锉(quasi limam in manibus fabri),没有明确的许可,便不能读也不能写任何东西(legere vel scribere non adiscerit sine expressa superioris licentia)。 ①这里及以下括弧內的每句拉丁文的意义都和它前面的译文相同。 她们中的每个人都得轮流举行她们的所谓“赎罪礼”赎罪礼是一种替世人赎免一切过失、一切错误、一切纷扰、一切強暴、一切不义、一切犯罪行为的祈祷。举行“赎罪礼”的修女得连续十二个小时,从傍晚四点到早晨四点,或是从早晨四点到傍晚四点,跪在圣体前面的一块石板上,合掌,颈上有 ![]() 这种仪式是在一 ![]() ①耶稣曾被绑在柱子上。 “行赎罪礼”得全神贯注。柱子跟前的修女,即使知道有雷火落在她背后,也不会转过头去望一下的。 此外,圣体前总得有个修女跪着。每班跪一小时。她们象兵士站岗一样,轮流换班。这就是所谓永敬。 院长和嬷嬷几乎人人都要取一个意义特别重大的名字,这些名字不取义于圣者和殉道者的⾝世,而是出自耶稣基督一生中的某些事迹,例如降生嬷嬷、始孕嬷嬷、奉献嬷嬷、苦难嬷嬷。但并不噤止袭用圣者的名字。 别人和她们见面时,从来就只看见她们的一张嘴。她们每个人的牙全是⻩的。从来不曾有过一把牙刷进过这修院的门。 刷牙,在各级断送灵魂的罪过里是属于最⾼级的。 她们对任何东西从来不说“我的”她们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没有任何舍不得的东西。她们对一切东西都说“我们的”如我们的面罩、我们的念珠,如果她们谈到自己的衬衫,也说“我们的衬衫”有时她们也会爱上一些小物件,一本⽇课经、一件遗物、一个祝福过的纪念章。她们一发现自己开始对某件东西有点恋恋不舍时,就得拿它送给旁人。她们时常回忆圣泰雷丝的这段话:有个贵妇人在加⼊圣泰雷丝修会时对她说:“我的嬷嬷,请允许我派人去把一本圣经找来,我很舍不得它。” “啊!您还有舍不得的东西!既是这样,您就不用到我们这里来!” 任何人都不得把自己单独关在屋子里,也不许有一个“她的环境”一间“房间”她们开着牢门过⽇子。她们在彼此接触时,一个说:“愿祭台上最崇⾼的圣体受到赞叹和崇拜!”另一个便回答说:“永远如此。”在敲别人的房门时,也用这同一礼节。门还没有怎么敲响,屋子里柔和的声音便已急急忙忙说出了“永远如此!”这和其他一切行为一样,成了习惯以后便变为机械的动作了,有时候,这一个的“永远如此”早已脫口而出,而对方还没来得及说完那句相当冗长的“愿祭台上最崇⾼的圣体受到赞叹和崇拜!” 访问会的修女们,在走进别人屋子时说:“赞美马利亚”在屋里 ![]() 每到一个钟点,这修院的礼拜堂上的钟都要多敲三下。听了这信号以后,院长、参议嬷嬷、发愿修女、服务修女、初生学①、备修生②都要把她们所谈所作所想的事一齐放下,并且大家一齐…如果是五点钟,便齐声说:“在五点钟和每点钟,愿祭台上最崇⾼的圣体受到赞叹和崇拜!”如果是六点钟,便说:“在六点钟和每点钟…”其他时间,都随着钟点以此类推。 这种习惯,目的在于打断人的思想,随时把它引向上帝,许多教会都有这种习惯,不过公式各各不同而已。例如,在圣子耶稣修会里便这样说:“在这个钟点和每个钟点,愿天主的宠爱振奋我的心!” 五十年前,在小比克布斯隐修的玛尔丹·维尔加系的伯尔纳-本笃会修女们在唱⽇课经时,都用一种低沉的音调唱着圣歌,地道的平咏颂③,并且还得用 ![]() ①初生学是已结束备修阶段,但尚未发愿的修女或修士。 ②备修生是请求⼊院修道的初级修女或修士。 ③平咏颂(plain-chant),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旋律很少起伏。 小比克布斯的修女们曾在她们的正祭台下建造了一个地窖,想当作修院安置灵柩的地方。但是“府政”…这是她们说的,不准在地窖里停柩。因此她们死了,还得出院。她们为这事感到痛心,好象受了非法的⼲涉,一直惴惴不安。 她们只得到一种微不⾜道的安慰,在从前的伏吉拉尔公墓里,有一块地原是属于她们这修院的,她们获得批准,死后可以在一个特定的钟点葬在这公墓里一个指定的角上。 那些修女们在星期四和在星期⽇一样,得做大弥撒、晚祈祷和其他一切⽇课。除此以外,她们还得严格遵守一切小节⽇,那些小节⽇几乎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在从前的法国教会里很盛行,到现在只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教会里盛行了。她们无时无刻不守在圣坛上。为了说明她们祈祷的次数和每次祈祷延续的时间,最好是引用她们中某一个所说的一句天真话:“备修生的祈祷吓得坏人,初生学的祈祷更吓坏人,发愿修女的祈祷更更吓坏人。” 她们每星期集合一次,院长主持,参议嬷嬷们出席。修女一个个顺序走去跪在石板上,当着大众的面,大声 ![]() ![]() ![]() 在大声 ![]() ①指coulpe(补赎礼)和coupable(罪人)两字同出于拉丁文coulpa。 修女被请到会客室去时,即使是院长,我们记得,也得放下面罩,只能把嘴露在外面。 只有院长一人可以和外界的人 ![]() ![]() ![]() 这是圣伯努瓦定出的教规,可是已被玛尔丹·维尔加改得更加严厉了。 这里的修女们,和其他修会里的姑娘们不一样,一点也不活泼红润。她们面⾊苍⽩,神情沉郁。从一八二五年到一八三○年就疯了三个。 |
上一章 悲惨的世界 下一章 ( → ) |
雨果的最新经典名著《悲惨的世界》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悲惨的世界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悲惨的世界是雨果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