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之大中华是大肥羊创作的经典军事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军事小说 > 异时空之大中华 作者:大肥羊 | 书号:37257 时间:2017/8/1 字数:5568 |
上一章 第二百八十四章 时穷英雄现 下一章 ( → ) | |
第二百八十四章时穷英雄现 如果那一小批政界人士、文职人员以及参与此事的作战部门的人员当时就把全部事实都公开的话,英国公众一定会受到更大的震惊。英国公众尚未意识到,在俄芬战争时,英法两国府政曾经策划把挪威和瑞典与自己一起同时卷⼊对德国和对苏联的战争。他们更不知道,当上述计谋幸而告吹时,英法两国府政又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准备在挪威领海內的航道上布雷,意 ![]() 盟国这次为斯堪的纳维亚战役部署的兵力,尤其是空军力量,同在俄芬战争时相比,其不⾜的程度更为可笑。英法两国海军力量远远超过德国海军,照理说,其优势⾜以保证盟国在挪威夺取制海权的战斗中得胜,但是,由于英国海军部太重视防守,结果丧失了它们海军的绝对优势作用。 英国民众 ![]() 就在德国快要⼊侵丹麦和挪威之前,张伯伦在4月4⽇发表演说时,不幸而说了希特勒“没有赶上班车”这句话,但他未能说明他说这句话的意思而使人们忘记这句话。他的意思是(按他本人5月7⽇的说明),希特勒在9月3⽇到次年4月5⽇之间,已经失掉了一次进攻西方盟国的机会,因为那时他仍然享有在战前的重整军备竞赛中超过盟国的全部优势。从长远观点看来,张伯伦的这个意见可能是正确的——假如说,这七个月里英国在建设皇家空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对同年夏秋两季的不列颠之战起了决定胜负的作用,从而也使英国、国美和苏联最后有可能把它们的资源汇合起来,给德国以致命打击。可是,就在这一时期,张伯伦本人却没有赶上班车,否则盟国就会卷⼊同苏联的战争——对于他的家国来说,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可是,希特勒在接踵而来的几天中将证明:至少在他那昙花一现的旅程的下一阶段中,他已经发奋赶上了班车。这时候人们还不能预见到,希特勒就是在这狂疯的行车途中,五年之后终于从悬崖峭壁上堕⼊汪洋大海送了命,而且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个结局同当时立刻发生的危机联系起来。1940年4月8⽇到5月7⽇在斯堪的纳维亚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很快就由于5月10⽇到6月25⽇在西欧陆大发生的更为骇人听闻的事件而相形失⾊。 ![]() 丘吉尔与英国民人之间的这种全心全意的合作,就这样持续了五年零两个半月之久,一直坚持到全面胜利的目标已达到了战胜德国,但还没有完全打垮⽇本的地步,方才散伙。但是,在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前的任何一天,有关方面很少有人能够预见到这种合作,甚或连丘吉尔本人也不会想到;即使在1940年4月8-9⽇夜间希特勒⼊侵丹麦和挪威之前,也就是丘吉尔奉命组阁之前整整一个月的时候,也不会有很多的人能预见到这一点。按照那种不合理的计算年龄时把不⾜一整岁的部分略去不算的方法,在1940年5月10⽇时,丘吉尔已经是六十五岁了,在这以前,他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十四年中,他在政界有一个光辉的开端,被目为一位前程无可限量的青年政治家。可是,在1914年的安特卫普远征和1915年的达达尼尔远征中,丘吉尔本人负有一份责任,有损他的令誉;而且,由于这两次军事冒险的失败已成为他的盛名之累,失去的声望更难恢复。许多英国人从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得出了这样的教训:此公大胆冒险有余而沉着判断不⾜,他的才华反而⾜以败事。虽然在随后的十五年中,他仍然在政界⾝居⾼位,不失为一个风云人物,可是就在他东山再起之前一个月,也许还有人认为他已经“赶不上班车”了。 丘吉尔的政治生涩的第二章,正是德国魏玛权政统治的时期,这是他真正最不得意的⽇子。接下去的第三章,从希特勒开始掌权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在外表上的不得意,是重整旗鼓的必要的前奏曲,引出了较有起⾊的第四章和胜利的第五章。在1933年到1939年的七年中,丘吉尔鼓起勇气,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人对丘吉尔的看法开始转变了。同样是这些人,在这个时刻,他们一方面称赞张伯伦,说他终于正视了严酷的事实,另一方面也称赞了丘吉尔,说他在过去七年中,一直勇敢地坚持揭露这些事实,并且呼吁对此采取果断有效的行动。多亏鲍德温和张伯伦在过去这几年一直不让丘吉尔执政,丘吉尔这时反而在张伯伦战时府政的最⾼级员官中成为一个显然可以不必对唐宁街因未做该做的事而犯下的一系列过错负责的人,由于这些过错,英国陷⼊了当前这样一种令人沮丧的处境。这时英国既然已经无可奈何地勉強同意又一次同德国 ![]() ![]() ![]() ![]() 上文已经指出过,英国在生死存亡之际,通过一位伟人之口,说出了举国决心奋战的意志,而在这之前,英国国全 民人在1940年5月10⽇到6月25⽇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决心,早已在有些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形成,否则就很难解释,何以这些豪言壮语会得到听众由衷的完全赞同。丘吉尔就职后,在下院发表的第一次演说中,说出了英国民人的心里话,他于5月13⽇(荷兰和比利时正在受到德军躏蹂的一天)说:“除了流泪、流汗、流⾎和苦⼲,我没有别的可以贡献。”5月28⽇(盟军开始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前一天),他在下院讲话时又表达了英国民人的看法,他说:“我们已经宣誓过要保卫这个世界,在这次战争中,随便发生什么事情,都决不能使我们放弃自己的这个职责”同一天,他在內阁中又说:“当然,不管敦刻尔克将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将继续打下去。”6月4⽇(德军进⼊敦刻尔克的一天),他再一次表达了国全 民人的看法,他说: 我本人完全相信,如果人人都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如果我们没有任何疏忽之处,如果我们就象现在这样,对事情作了最好的安排,我们一定能够再度证明,我们有能力来保卫本土,安然度过战争的风暴,有能力战胜暴*的威胁而继续生存下去,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就要长年打下去,如果必要的话,我们独自也要打下去。无论如何,我们就是准备要这样⼲。这是英王陛下府政的决心,也是每一个府政成员的决心。这是议会和国民的意志。…我们决不可怈气,否则我们就要失败。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上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大的实力在空中作战,我们一定要保卫我们的这个岛,不管代价有多么大。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登陆地带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巷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假使——我绝对不相信会这样——这个岛或者这个岛的大部分遭到占领和挨饥挨饿的话,到那时候,我们的帝国在海外的部分,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卫起来,一定会坚持战斗,直到在上帝选定的吉⽇、新世界以它的全部力量 ![]() 6月18⽇(即贝当宣布法国已向德国询问其停战条件的第二天),丘吉尔又表达了国全 民人的看法,他说: 我毫不低估我们面临的考验的严峻程度,但是我确信,同胞们将会象巴塞罗那的英勇的人们那样,证明自己能够经受这种考验,至少会象世界上任何其他家国的民人那样,能够经受这种考验,而且能够不顾这种考验,坚持下去。不少事情将有赖于此,每个公民,不分男女,将有机会表现他们民族的最优秀的品质,为他们的事业作出最大的贡献。 第二个星期的末尾时,轮到外 ![]() 在这决定 ![]() 两年或三年,时间并不算长,即使在我们短暂不定的生涯中也不算长。而在我们家国的历史中,就更不算一回事了;当我们在从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业,有幸成了整个欧洲自由的唯一捍卫者时,我们切不可因艰苦奋斗度过这些岁月而有所抱怨或厌倦。…通向胜利的道路或许不象我们所估计的那样长。但是我们没有权利去指靠这一点。这条道路,长也罢,短也罢,崎岖也罢,平坦也罢,我们一定要走到底。 9月5⽇(德国对伦敦开始进行夜间狂轰滥炸的前二天),丘吉尔宣称“在大规模准备国內防务工作的同时,我们毫不迟疑地向中东源源不断地派护航队和援军”英国人听了心情万分 ![]() ![]() ![]() 很明显,在这“最美好的时刻”丘吉尔导领英国民人走上的那条崎岖道路,乃是他们自甘选择的道路。但是,要说他们这时自己愿意走这条道路,倒还容易解释,而要说他们是在领袖丘吉尔号召下愿意走这条道路的,那就令人费解了。上文已经谈过,英国民人的精神面貌之突然的彻底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好象是别人的错觉。实际上,这种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化,也许是某种精神异常迅速地化成了有意识的行动,这种精神是英国民人久已具有,但是长期抑制未曾流露的,同时,正是由于长期抑制,因此其力量就一直在增強。英国民人对丘吉尔的态度在同时似乎也突然地改变了,这种变化是否也仅仅是他们对他长期以来含而未露的潜在感情的突然爆发呢?或者,在这件事上,是否真正地发生了变化呢?一位亲⾝经历过这段时期的英国观察家认为,看来,国全 民人对丘吉尔的思想感情的转变是真正的,也是可以解释的。可以这样来解释,即由于丘吉尔本人发生了真正的转变,从而引起了国全 民人的这种反应。 |
上一章 异时空之大中华 下一章 ( → ) |
大肥羊的最新军事小说《异时空之大中华》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异时空之大中华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异时空之大中华是大肥羊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