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戈文集是艾戈创作的经典短篇文学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艾戈文集 作者:艾戈 | 书号:1073 时间:2016/9/25 字数:2433 |
上一章 对现代京剧的一些看法 下一章 ( → ) | |
现代京剧俗称“样板戏”这个称谓源于《民人⽇报》1967年5月31⽇的评论《⾰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虎团》,芭蕾舞剧《红⾊娘子军》、《⽩⽑女》,![]() 文⾰十年,这八个剧目唱红了国中大地,可以说是国人皆知,老少皆唱,对国中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京剧的出现,即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京剧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命,它一改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统治舞台的局面,把现代人的生活用京剧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大大満⾜了当代人的欣赏口味。后来有人批评,说现代京剧过于程式化、脸谱化和以“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间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间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间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为创作标准,有悖文学创作规律,反对继续演唱。这是个很专业的问题,一般人还真的驳不倒这个立论。 我们知道,京剧本⾝就是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尤其是京剧中的脸谱,又自成一个学科,学问也是很深奥的,所以,人物一上台,观众便知道好坏忠奷,再随着对⽩、⾝体语言来刻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跃然纸上。也许正是由于其程式化的魅力,京剧历经两百年的历程,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至于“三突出”的创作手法,我想应该是那个时代的审美趣情和审美要求应运而生的,就像现代舞台上刻画人物的方式,多是反传统的,但是,它有的市场,有人愿意接受,就不管你反对不反对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情,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 现代京剧是在老式京剧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如果不具备这个特点,就不成其为京剧了,特别是它优美的唱腔,合辙的对⽩,把京剧提⾼到一个很⾼的⽔平,并且易于普通观众接受,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是京剧发展史上一次⾰命 ![]() ![]() ![]() ![]() ![]() ![]() ![]() ![]() 一个剧种如此的深⼊人心,如此的鼓舞民族的士气,恐怕是极其罕见的。所以可以达到这样境界,恐怕是这个艺术形式已臻于完美,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现代京剧已经沉寂快三十年了,它已经成了一代人的回忆,多少年以后,或许有一天,人们再次听到现代京剧,会惊叹:原来人类历史上竟有如此美妙的艺术形式。据说现代京剧的出现,曾与政治斗争有关,所以现在很难给现代京剧以评价。但是,如此因人废言恐怕也是不当的。 据说,多少年以后,一位汪姓大作家就现代京剧的创作方法提出了批评,说:江青创造了一个“三结合”创作方法“三结合”是导领、群众、作者相结合,导领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者出技巧。创作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怎么可以机械地分割开呢?“导领”实际上就是江青,她出思想,这就是说作者不需要思想。“群众出生活”就是到群众中去采访座谈,记录一点“生活素材”回来编编纂纂。当时创作都是集体创作,每一句都得举手通过。这样,剧作者还能有什么“主体意识”还有什么创作的个 ![]() 汪先生文⾰期间受过冲击,站的角度可能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却引出了一个“三结合”的话题“三结合”创作方法是对是错我们先不做结论,倒是现在文艺作品的创作,尤其是电视剧的创作,演职表中出现了“策划”一职,据说,一部作品就是有个总头目拿个基本思想,再由几个人坐下来聊天,最好由一个人执笔完稿,至于这算不算“三结合”的创作方法我们不敢妄下结论,起码与那个时代的“三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5。12。23 |
上一章 艾戈文集 下一章 ( → ) |
艾戈的最新短篇文学《艾戈文集》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艾戈文集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艾戈文集是艾戈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