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是深渊提督创作的经典军事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军事小说 > 红色警戒 作者:深渊提督 | 书号:20417 时间:2017/6/14 字数:5265 |
上一章 第四十九章 拖延 下一章 ( → ) | |
“世宗大王”号舰桥上,崔永哲上将习惯![]() 一想到昨天辉煌的战绩,崔将军心头就涌起一股強烈的喜悦和 ![]() ![]() ![]() 现在韩国本土已经无力增派兵力维持对纳霍德卡的进攻,守住滩头阵地也很快也成了大问题,上陆队部还得全力争取全⾝而退回到韩国参加对北方的战斗。一个轰轰烈烈的“太极旗”作战就这样要以撤退来收场,崔上将感到非常无奈,现在只有尽快结束这场已经无望的战役了。 到了二十二⽇早上六时,韩军国队上陆的队部只有陆军第三装甲师剩余的队部和第四步兵师一个团。没有达崔永哲上将预定两个师的目标,但上将仍然坚持组织了第三装甲师一个团和第四步兵师所有上陆队部向西面的沃尔恰涅茨发起进攻,以便昅引对手的注意力,掩护游击队城的队部逐步后撤。 伊戈尔和他的队部在韩国和⽇本的驱逐舰烦人的炮击中度过了后半夜。预料中的敌人进攻始终没有发起,不过红军官兵已经被震耳 ![]() 后人对伊戈尔二十一⽇夜击溃韩国增援队部,夺取沃尔恰涅茨后止步不前,没有乘胜进击纳霍德卡感到 ![]() 当然伊戈尔毕竟经验不⾜,而且初任师长,首战免不了谨慎。虽然他拒绝费德林提出的继续进攻建议的说明看似很有道理,但他开战后却还是⾼估了对手。不过怎么说,对手充分地利用苏军停止推进之机,向岸上运送了更多的队部,特别是陆军第3装甲师。 来自海上的炮击终于停止了。大家总算松了一口气。 突然阵地上发出一声惊叫:“敌人上来了!” 伊戈尔急忙从掩体里钻出来,举起望远镜观察。 大批韩国陆军的M60和M48坦克正引导着步兵沿公路两旁的山林气势汹汹地杀过来。 “准备战斗!”伊戈尔大声命令。 伞兵们立即进⼊阵地,架起 ![]() ![]() 看到对方坦克数量众多,伊戈尔就要来无线步话机向海军陆战队的坦克兵大叫:“费德林,开火!快,⼲掉敌人的坦克!”年轻的师长急得连呼叫代号都省了,直呼姓名。 “明⽩!”费德林沉着地回应。尽管昨晚与伊戈尔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但现在敌人蜂拥而来,他还是坚决服从指挥。于是,亲自 ![]() 天启坦克的双联主炮接连发出沉闷而力道十⾜的轰响,把远处为首的大摇大摆的韩国坦克打爆。 韩军国队顿时像炸开了锅,四散开来,⾼呼口号,向苏军阵地发起冲锋。 “给我狠狠地打!”伊戈尔紧张地叫道。 话音一落,坦克炮、迫击炮、机关 ![]() ![]() 韩国官兵也无所畏惧。坦克一边 ![]() ![]() ![]() 一边是步坦协同的进攻,一边是步坦协同的防守。苏军火力強大,韩军数量众多,战斗很快就进⼊⽩热化。 通信兵背着沉重的电台冒着头上嗖嗖掠过的弹子再一次跑过来,把电话递给伊戈尔,大叫:“师长,区军司令员电话!” 伊戈尔接过电话便说:“报告首长,我们正受到烈猛进攻。超过一个团的兵力,坦克、步兵正冲过来。” “我知道了。朝鲜民人军在今早五点向韩国发动进攻,敌人现在是支持不了多久的。”波尔金口气平静地说。 伊戈尔听后想了想,说:“首长,我认为敌人这次进攻应该是为了牵制我们的兵力,好掩护北面游击队城的撤退。” “只有空军航空兵完成转场,西伯利亚的增援队部还没能赶到,我们无法发起围歼战斗。你一定要坚持住!” “首长,既然韩国本土受到朝鲜军队进攻,他们肯定没有⾜够力量在这里坚持下去。现在一定准备逃跑。我认为不用担心滨海边疆区其他地方的全安了,把所有可用队部全部调过来,围歼敌人!绝不能让他们跑了!还有让空军航空兵出动,趁敌人的航空兵还没出动,抢占制空权,攻击海湾里的敌船,断了他们回国的路。”伊戈尔一口气说完。 “伊戈尔同志,你给我坚持住。我马上让空军航空出击。” “是!”听得出上将并不完全同意自己的看法,但也不好继续说服他,伊戈尔只好坚定地回答。 波尔金上将确实也不认为伊戈尔对当前形势分析得全对。在他眼里,既然已经夺取了两个苏联城市,韩国人怎么可能轻易放手,再说国美人和韩国人虽然不行了,可还得防备⽇本。把所有队部集中起来围攻韩国人,其他地方必然防守空虚,万一小⽇本也来个“太 ![]() 波尔金虽然颇有些头脑,但勇气不佳,缺乏军人的冒险精神。小小的“太极旗”就把他吓破胆,把敌人都看成超级无敌赛亚人了。 ⽇本海空军力量虽然更胜于韩国,但现在的府政不是1904年的军阀。⽇本人也比狂妄自大的韩国人明智一些,只愿给韩国提供支援,绝不想正面攻打苏俄。尽管许多⽇本人都特别怀念大⽇本帝国时代,念念不忘那个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毕竟现在实力不济,机会也未到,凡事还是发扬“忍者精神”“忍”字当先莫充大头,扮扮小弟,做做马仔,最多落个帮凶的罪名,既不会得罪资本主义兄弟,也不容易成为苏联的主要仇恨对象。 一方面出于谨慎,一方面也受限于罗曼诺夫增援未到不能发动大规模反攻的命令,波尔金上将只让从內陆转场增援过来的空军航空兵全面出动,打击纳霍德卡港湾內的盟军船队,对其他地方的守军则一兵一卒也没动。他盘算着待到地面增援大队部赶到之后再从容地发起围歼,顺利地拿下韩国小猫咪。这样就致使伊戈尔不得不陷⼊孤军苦战当中。 与此同时,韩军国队迅速展开了撤退工作。北面游击队城的韩军国队放弃了城市和阵地,以海军陆战队第3团为后卫,又沿着帕尔季赞斯卡娅河⾕向纳霍德卡撤退。纳霍德卡市內,非战斗人员和后勤人员也开始登船或搭乘直升机飞先行撤往公海的舰队。 很快,从西伯利亚等地赶来的红⾊空军的战斗机和攻击机成群结队地飞临纳霍德卡湾,对盟军的舰船发起攻击。 部署在外海的“立独”号航空⺟舰上的国美海军航空兵也倾巢而出,全力 ![]() 纳霍德卡早晨和平宁静的气息早已 ![]() 由于己方火力強大,而且韩国人进攻正面狭小,只会一味猛冲狂扑,所以伊戈尔的第519空降师和海军陆战队天启坦克营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拼杀硬是把对手打回纳霍德卡。 但他很清楚,坚守下去自然不是什么坏事,可敌人肯定会顺利逃走。所以他打通了太平洋区军司令部的电话。可惜波尔金还是那句话“坚持住!” 增援队部预计最快也要傍晚才能赶到。那时韩国人可能已经回到釜山吃泡菜了。 伊戈尔失望地把电话递回给通信兵,然后把费德林叫来,把情况跟他说了一遍。然后严肃地告诉他:“司令员只想在增援赶到后才发起围歼。那样肯定太迟了。别看敌人进攻势头很猛,其实是想拼命逃跑。” 费德林笑了笑看着伊戈尔,慡快地说:“你说吧,想怎么办?” “发起一次进攻!杀进纳霍德卡!造成敌人战线的崩溃!”伊戈尔着重強调“进攻”和“崩溃。” 费德林听后反而头摇,说:“上校同志,您还是有点想当然,一进攻就能造成敌人战线崩溃?” 伊戈尔见他有点小瞧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兴,但形势 ![]() “我的坦克队部只在昨晚补充了一次,刚才的战斗弹葯和油料消耗也很大。”费德林反倒答非所问。 伊戈尔不満地盯着他,愤愤地说:“我是你的上级,你必须服从命令。” “是,上校同志!请您不要误解,我只是想知道您打算什么时间发起攻击,我好计算弹葯和燃油的基数进行调配。”费德林一脸正经立正回答。 伊戈尔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说:“很好。” “这可是我们的家乡前线!” 然后他把在利瓦季亚的库利克队部全部调过来,并集中了第499步兵团的剩余人员和当地的兵民。 九点半左右,伊戈尔、费德林、库利克和499团团长西蒙诺夫中校、兵民负责人别里科夫在沃尔恰涅茨村里会合了。 “咱们有朝鲜族官兵吗?或者会讲朝鲜语的?”通报了当前形势后,伊戈尔就问。 大家都摇头摇。现在的红军不像卫国战争期间,有许多亚洲际国战士。斯大林后期和过渡府政推行大俄罗斯主义,排斥少数民族特别是亚裔民族参加红军,影响直到现在还很严重。 “兵民里也没有吗?”伊戈尔问别里科夫“我想让他们来宣传一下韩国被朝鲜打败了。” “呵呵,师长同志,您的计划还 ![]() “来不及了,就算叫来也没用,谁跟他们翻译?”伊戈尔没好气地说。昨晚费德林杀的那个军官还会讲英语,是不可多得的俘虏,可惜费德林只会意气用事。 别里科夫想了想,说:“队伍里还真有一个。” “好。”伊戈尔⾼兴地点头,对别里科夫说“快去叫来。” “我这就去。”别里科夫说完急忙离开。 “我的计划很简单,十二点半准时发动进攻,所有队部集中在一起,沿着公路推进。进⼊纳霍德卡后往帕尔季赞斯卡娅河⾕前进。不攻占任何据点,只是打 ![]() “这样目的不明啊,而且敌人在城內的兵力配备我们还没侦察清楚。”库利克立即头摇表示反对“这样的进攻很危险,我们很容易被敌人包围。” “而且没有后援,就算真地打 ![]() ![]() “这就叫做 ![]() “刚才进攻的敌人有将近一个师的兵力,我估计留守城內最多不会超过一个团。 ![]() ![]() “我们不到两个团。”库利克仍然担心。 “敌人不但要面对我们,还要防守东边,不可能太集中。” “我不赞同,我们的兵力 ![]() “我们当然没法完全吃掉敌人。我只有一个目的,拖延他们,不让他们轻易从海上逃跑,等到傍晚,增援队部赶到就可以完全消灭他们了。”伊戈尔不断解释。 “我们会损失惨重的。”库利克依然坚持。 “拼光最后一个人也得拖住韩军国队!”伊戈尔狠狠地说“这是我们的家乡前线,怎么能让略侵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好了,举手表决吧。”费德林不耐烦地说。 “还差别里科夫同志。”库利克说“现在咱们四个是双数不符合规定。” 说话间,别里科夫就带着一名背着老式SKS半自动卡宾 ![]() ![]() 待到他们跑过来,库利克不噤叫道:“女同志?” 费德林盯着她圆润的鹅蛋脸,咧着嘴微笑着说:“不,是姑娘!” |
上一章 红色警戒 下一章 ( → ) |
深渊提督的最新军事小说《红色警戒》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红色警戒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红色警戒是深渊提督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