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是沐轶创作的经典穿越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宋医 作者:沐轶 | 书号:14816 时间:2017/5/13 字数:16102 |
上一章 两宋时期临床各科成就 下一章 ( → ) | |
一、內科 (一)杂病 两宋时期是国中医学史上一个⾼度发展的时期,尤其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化是此期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也相应地反映在此期內科杂病学术的发展中。 病因病机的理论发挥 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著名的“三因论”还注意到致病因素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之论证杂病的发病原因。如咳嗽“要之內因七情,外合六 ![]() ![]() 病机理论的发展至宋代有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 ![]() ![]() ![]() ![]() ![]() ![]() 气机的升降乖逆也颇受重视,如《扁鹊心书》记载脾胃损伤,升降失调,可导致怔仲。 《济生方。吐衄》指出:“夫⾎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得热淖溢,⾎气惧热,⾎随气上,乃吐衄也。”对 ![]() 两宋时代盛行一时的“运气”之说,亦波及到杂病病机理论之中。如《史载之方》叙述了“夫病之所起,其来有 ![]() 辨证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 宋以前,不少医家则重汇集方药的倾向较为明显,至北宋初叶,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而在两宋时期,辨证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除源于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理论得以进一步深化外,还提出并初步形成了主要运用于內科杂病的脏俯辨证理论。 北宋著名医家钱乙博学而有创意,他 ![]() ![]() 杂病的治疗与“局方”的流行 成书于北宋大观闰目的《和剂同方》(习称“同方”),颇能体现此期內科杂病的治疗思想普遍存在注重扶助人体 ![]() 但另一方面,局方有偏用温燥之弊,如治风诸门中的热药,几乎全由香燥之品组成,其次更多为参、桂、乌、附、等热燥之药,形成了社会上喜用“暖药”的不良风气。同时鉴于该书是官府颁定的方书,有些医生因循守旧,处方用药墨守成规,以致形成泥于“局方”的流弊。 具体病证认识与临证⽔平的进展 对杂病的认识⽔平也有所提⾼,表现在治疗方法上也更丰富而有效。 ⽔肿 宋代对⽔肿的认识有较多的记载,张锐《 ![]() ![]() ![]() ![]() ![]() ![]() 脚气病 宋代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辨证施治经验,出现了治疗该病的专著《脚气治法总要》,作者董汲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治方剂及內外治法等都有新的见解。例如病因,隋唐时代均说是风毒所致,而董氏认为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 ![]() ![]() ![]() ![]() ![]() ![]() ![]() 风证 宋代对诸风病证有较全面的认识,元丰(公元1078~1085年)中太医局生学的学习科目中,设有“风树”对于中风病。仲景有中经中络中府中蔵之分:许氏在《普济本事方》中进一步分析道:“风中脉则口眼喎斜,风中府则肢体废,风中蔵则 ![]() (二)传染病认识⽔平提⾼ 宋代对传染病的认识较集中地反映在各种《伤寒论》研究著作中。与晋唐时期主要在篇目上区分伤寒温疫不同,宋代医家力图从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各方面,对二者的不同进行探索。致力最深的是舂夏二季的温热病。事实上这正是大多数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此期医家们已不満⾜于有用伤寒伏气来概括所有的外感热 ![]() ![]() ![]() 冬温:冬⽇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未及时发病,至舂乃发,称为冬温或温毒。临 ![]() 温疫(天行温病):強调:四时自感乖戾之气而成。特点是热重于伏气温病,而且具有流行 ![]() 由于以上三病強调了感受乖戾之气及具有流行 ![]() 二、外科与⽪肤科 两宋时期外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有发展,专科教学得到扩展,专著更多流传,外科与⽪肤病类之疾病认识及理、法、方、药知识更加丰富,专业医师认伍不断壮大,并出现了以“外科”命名的专著,在这些方面多明显超越前人。然而,与前比较,在医疗技术上似无明显进步。 (一)外科之教育:公元зZc卵宰迹甓ㄌ骄盅薅钗?20名,其中属于外科专业的有疮肿4名,金镞兼书噤1名,金镞兼折伤1名。熙宁九年(1076),宋神宗为了进一步改进医学教育,规定生学名额由120名增至300名,并強调:“设三科以教之”此三科即方脉科、针科与疡科,外科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或许与当时的內战需要有关。元丰(1078~1085)时,又对医学分科教授送行调整。在原九科的基础上、将外科的三个专业归并为“疮肿兼折疡科”“金钱兼书噤科”使分科更趋合理,生学人数也增加到30名,增加幅度明显⾼于其他学科。 (二)外科著作开始丰富:据《宋志》、《祟文总目》等所记,有外科类专著近30种,50多卷,其中由宋代外科学家所撰著有《卫济宝书》、(约1170年)2卷,《集验背疽方》(1176)1卷,《外科新书》(1207)1卷,5《外台秘要》(1263)3卷,《救急仙方》(1278)6卷,流传广而影响大,除《外科新书》已佚外,其他在明清甚至现代还是外科医生的常用参考书。由伍起予编撰的《外科新书》,是现知我国医学史上以“外科”命名书名的最早者。《卫济宝书)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外科专著,作者署名为东轩居士。据查证,东轩居士即北宋襄 ![]() ![]() ![]() ![]() ![]() (三)外科医疗技术与疾病认识:宋《卫济宝书》中首先记述了癌肿,这是在历代医学家描述体表诸种恶 ![]() ![]() ![]() ![]() 枯痔手术之发展:《圣惠方》(992)是一部集宋以前方书大成的著作,在其论述舡门痔之治疗技术上,已多处強调了汞砷剂枯痔的方法。如用砒霜等研末路藌和丸绵裹纳痔处;或用砒霜、⽩矾等为末炼⻩蜡和丸“用绵裹一丸內下部…以痔头消为度”公元1127年,《魏氏家 ![]() 外科医疗技术:剔除咽喉异物与治疗疣的技术,在综合 ![]() ![]() ![]() ![]() (四)⿇醉技术的发展:两宋时期的外科手术,特别是较大手术已有逐渐衰退之势,保守疗法已⽇渐发展。但是由外科手术发展而兴起的⿇醉技术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相反由于化脓 ![]() 此外,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书中,还正确指出小儿脐风与成*人之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这就把人们对破伤风的认识提到新的⾼度。 (五)⽪肤病的认识:随着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和实践经验愈益丰富,对许多⽪肤病的认识更趋深⼊,对隋唐时期某些⽪肤病名繁复混杂之状况提出了新的分类见解,进一步提⾼了诊断治疗⽔平。 1、⽪肤结核:狼瘘、蚝瘘相当于结核 ![]() ![]() ![]() ![]() ![]() ![]() ![]() 2、诸癣:两宋时期《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论述诸癣,基本上仍沿袭《诸病源候论》的论点,但分类已较简化。值得注意的是没有“⽩癣”陈无择则提出:“见癣种类亦多,…虽以⽪肤气⾎凝滞所为,或有风 ![]() 三、骨伤科 两宋时期,太医局始设疮肿兼折疡科,骨伤科正式与外科疮肿并列为医学一门分科。随着这一时期解剖学的发展,骨伤科理论和临 ![]() (一)创伤骨科解剖理生的进步 两宋时期由于对人体骨骼系统解剖、理生认识⽔平的提⾼,促进了对骨创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圣济总录》在“针灸门”记录了长⼲骨相扁状骨骨髓的多少,在“伤折门”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四肢的运动功能,必须依靠筋⾁和骨骼的“联结 ![]() ![]() (二)创伤骨科诊断学的进步 检查及危重创伤的诊断,此期也有较明显的进步,据《洗冤集录》论述,宋代对创伤的检查诊断,已注意致伤外力的大小、方向及致伤的部位、局部组织的变化、⾎肿情况和肢体功能等,以辨别伤情轻重。上述验伤经验源于临 ![]() (三)创伤骨科治疗学的进步 危重创伤的救治,《洗冤集录》除了介绍张仲景的人工呼昅法外,还推荐葱⽩炒热敷伤处的止痛法;用半夏末、皂角末吹鼻或生姜汁、韭汁灌服,灸肚脐、或酒调苏合香丸灌治“五绝及堕打卒死”、“若心下温”、“若⾁未冷”者等救急技术,此外,在手法、手术治疗上也有很大进步,例如开放 ![]() ![]() ![]() ![]() 四、妇产科 宋代,临 ![]() ![]() 宋代对产科贡献较大的是杨子建,元符元年著有《十产论》,(1098),对异常胎位作了详细的描述;继而有李师圣、郭稽中《产育宝庆集》1卷(约12世纪初),后有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8卷(1184),总结了宋以前的产科临证经验和初生儿保育方法,是一部珍贵的产科文献。另外,有齐仲甫著《女科百问》2卷(1220),这是一部综合 ![]() ![]() (一)有关经月失调的新见解 对劳瘵骨蒸(结核病)引起的闭经,陈自明除了对闭经进行一般辨证,用通经或健脾益气方药治疗外,并在《妇人大全良方。众疾门》中明确指出:劳瘵、骨蒸可引起完全闭经。现在看来,这与妇女殖生器官结核引起的继发 ![]() ![]() (二)分娩处理 注重观察分娩产程 产妇临产的精神状态和体力状况往往影响分娩产程的进展,陈自明要求接生人员在产程开始时,不仅要注意消除产妇时分娩的恐惧心理,而且要照顾产妇的饮食营养,以维护产妇体力,等待分娩。陈氏在《妇人大全良方。将护孕妇论》中指出:“ ![]() 全兔脑制剂的应用 《证类本草》17卷兽部中品兔条下所引用的《经验方》中,有关于兔脑催生丹的记载,其物药组成及制作用法是:“催生丹,兔头二个,腊月取头中髓,涂于净纸上,令风吹⼲,通明啂香二两。碎,⼊前⼲兔脑髓,同研。…以猪⾁和丸如 ![]() ![]() ![]() 对生新儿断脐后脐带断面的处理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提出了用烙脐饼子炷灸的方法,处理生新儿脐带断面,以预防发生脐带痈疮和风证。早在《太平圣惠方》(刊于公元992年)卷76中,也记有烙脐四方,其物药组成、用法均与之相同。可见我国宋代,对生新儿断脐后,进行脐带断面烧灼消毒,已有了相当的经验,而且提出了使用目的。 (三)妊娠用药噤忌仍产后常见疾病 妊娠用药噤忌 为了避免流产,保育胎儿,陈自明对妊娠用药进行了临 ![]() ![]() ![]() 妊娠晚期 ![]()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修胎门》更记载了妊娠晚期 ![]() 难产 杨子建《十产论》最早描述了因胎位异常引起的各种难产,如横产(肩先露),倒产(⾜先露),偏产(额先露),坐产(臋先露),碍产(脐带攀肩),盘肠产(产时子宮脫垂)。并创用了矫正胎位转正的各种手法,(陈自明,《校正妇人大全良方》海上卫生出版社,1956年),兹引述横位、脐带攀肩转胎法如下: “凡推儿之法,先推儿⾝令直上,渐渐通以中指,摩其肩,推其上而正,渐渐引指攀其耳而正之。须使产⺟仰卧,然后推儿直上,徐徐正之。候其⾝正,门路皆顺,煎催生药一盏,令产⺟吃了,方可使产⺟用力,令儿下生。此名横产。” “碍产者,言儿⾝已极,门路已正,儿头已露。因而转⾝,脐带攀其肩,以致不能生。令产⺟仰卧,稳婆轻手推儿向上,以中指按儿肩,脫脐带。仍令儿⾝正顺,产⺟努力,儿即生。” (四)妇女各期卫生 陈自明对妇女的理生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比较注重经月期、孕期、产褥期、哺啂期的妇女卫生。 经月期卫生 妇女经月期间,全⾝及局部抵抗力减低,易感外琊。陈自明一再強调经期卫生的重要 ![]() 孕期卫生 为了保护孕妇健康和胎儿正常发育,预防流产、难产,陈自明強调“产前先安胎。”并在“将护孕妇论”中规定了,时常步履,不可多睡,不可 ![]() ![]() 产后卫生 陈自明认为“产后气⾎虚竭,脏腑劳伤。”強调“产后先补虚。”并规定了产后生活起居应注意的事项。还提出要注意啂汁通畅,防止“妒啂” 五、儿科 两宋时期,以钱乙为代表的儿科医家在儿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1世纪北宋府政设立的太医局中有“小方脉”即儿科。针对当时社会情况,府政还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法令,乾德四年(962),诏令“士庶敢有阉童考,不赦”(《宋史。太祖纪));淳佑九年(1249)又创“慈幼局”收养道路遗弃的初生婴儿。这些措施对保护儿童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儿科著作空前丰富:这一时期的儿科著作相当丰富,主要有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1093);钱乙《小儿药证宜诀》(1119);阎季忠《阎氏小儿方论》(1119);张涣《小儿医方妙选》(1126);《幼幼新书》(1150);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3世纪初);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13世纪中期)及《小儿病源方论》(1254)场土瀛《婴儿指要》等,其中尤以钱乙和陈文中的学术影响为最大。此外,《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两部方书中也包含有丰富的儿科內容。 (二)儿科基础理论之发展: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中明确指出:小儿有“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气⾎未实”的理生特点,和小儿得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在治疗上強调以“柔润”为原则,顾护小儿正气,侧重小儿脾胃和肾脏的调养,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钱氏提出的这些学说,对于小儿病的证治有极为重要的临 ![]() (三)儿科诊断技术进步:钱乙结合实际提出了简要的小儿脉诊和望诊。钱乙把小儿脉法归纳为六种:即脉 ![]() ![]() ![]() ![]() 继唐代王超小儿指纹法之后,宋代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记载了指纹法,记述小儿虎口的⾊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紫风红伤寒,青惊⽩⾊疳,黑时因中恶,⻩即困脾端”至《幼幼新书》则进一步提出了虎口三关指纹法,这种诊法是将食指近辈端向指端的三节分别称为风关、气关、命关。指纹颜⾊主候疾病 ![]() 钱乙 ![]() ![]() ![]() (四)疾病认识⽔平提⾼:对⿇、痘、惊、疳等小儿病症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钱乙细致描述了小儿⿇疹初期的表现,并指出其即“天行之病”《圣济总录》认为该病“或遇时疫”所致,《小儿痘疹方论》则指出是“因时气”而发,从而在病因学与发病学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疹 ![]() ![]() ![]() ![]() 宋代专论发疹 ![]() 两宋时期,对惊风的认识有着明显的提⾼,宋以前,对小儿菗搐一类疾病统称为惊痫。至宋,《太平圣惠方》卷83首次提出了惊风的名称,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详细描述其病因病理、临 ![]() 六、五官科 宋代元丰(1078~1085)年间,医学分为九科,眼科和口齿咽喉分别单独成科,这是五官科理论逐渐进步和治疗经验不断丰富的结果。其中,眼科的进步尤为突出,它以独特的五轮八廓学说和內外障与眼病七十二证理论的产生为标志,而且在针拨內障、钩割针镰等手术的具体 ![]() (一)五轮八廓学说的形成 五轮学说渊源于《灵枢》大惑论有关眼与脏腑的论述,宋代多种医著中均有记载。如《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的肝病,应于风轮,病应于⾎(轮)。脾病,应于⾁轮,肺病,应于气轮,肾病应于⽔轮。但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仅瞳神、自睛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尚有缺失。《秘传眼科龙木论》是宋元医家辑前人眼科著述而成,其“龙木总论”据考当成书于北宋,该节“五轮歌”中,关于两睑病位的论述对《太平圣惠方》有所补充。南宋末,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皆属心,満眼⽩睛属肺,其乌眼圆大属肝,其上下⾁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內容基本固定下来。 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中,首次提及八廓这一名称,《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中载有八廓歌,其中列有关泉、养化等八种廓名,并分别与小肠、三焦等脏腑相联系。杨士瀛的《亡斋直指方》亦载有同样的八廓內容,不过此时尚属有名无位的初期阶段。 五轮八廓学说在论述眼与內脏之关系,眼病定位辨证论治之运用等均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二)眼科疾病分类与认识⽔平明显提⾼ 內外障和眼病七十二证是宋代出现的两种眼科病症概念。《秘传眼科龙木论。七十二证方论》中,将內障、外障作为归纳所有眼病的分类纲领。它 ![]() 眼病七十二证是宋代产生的另一种眼科病症概念,它以七十二种常见眼痛确立了宋以后我国眼科病症的主线索。产生于《秘传眼科龙木沦》中的“七十二证方论”列內障23证,将⾁眼所能认识到的各种眼珠(晶状体)改变予以基本概括,影响深远,以至后世基本上都沿袭其说。所论外障49证中,黑睛疾病和胞睑疾病最多。花翳⽩障(角膜溃疡)、蟹睛(虹膜脫出)、混睛(角膜实质灸)和倒睫、暴风客热(急 ![]() (三)五官科名方和外治法的深⼊研究 宋代多种方书所收集的大量五官科方剂,以及《眼科龙木论》等所记载的眼科专方,显示用药开始出现规律,已注意从调理脏腑功能着手组方、理论⽔平和临 ![]() ![]() 七、口腔科 宋代随着分科的⽇趋精细,口齿病的认识与治疗也不断有所进步。《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反映了这方面的主要成就。《太平圣惠方》卷34、36专论口、齿、 ![]() (一)口齿疾患认识之深化 如口疮一证宋以前多注重清泻心脾实热。严用和用冷盐⽔送黑锡丹和养正丹以镇坠宁心,治疗虚热上攻之口疮,开后世治疗虚证口疮的先河。《苏沈內翰良方》还注意到失眠与口疮发病的关系,指出:“风口疮不可失睡夜一,失睡口疮顿增”(宋。苏轼、沈括:《苏轼內翰良方》卷七,光绪仿知不⾜斋刊本),现代医学出认为复发 ![]() ![]() (二)口齿保健 宋著名学者苏东坡提出茶叶对预防龋齿的作用,现代医学实验证实茶叶中含有较多的氟,故有防龋、防口具、杀菌消炎之功。此外,《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熬膏,⼊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谓今之物药牙膏的雏型,在宋代已有植⽑牙刷。宋。周守中《养生类纂》:“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在欧洲,约500年后所记述的植⽑牙刷与周守中的记录相同。 (三)医疗技术进步 牙齿再植技术 《圣济总录》有治牙齿摇落,复安令著,坚齿散方:“齿才落时,热粘齿槽中,贴药齿上,五⽇即定,一月內,不得咬硬物。”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关于植牙处方及手术的记载。 义齿修复 陆游(1127~1209)诗《岁晚幽兴》中有:“卜冢治棺输我快,染须种齿笑人痴”之句。并自注云:“近闻有医以补堕齿为业者”与陆游同时代的楼钥(1137~1213)在《功媿集》中有《赠种牙陈安上》文,其中有“陈生术妙天下,凡齿之有疾者,易之以新,才一举手,使人终⾝保编贝之美”之句。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义齿修复的记载。 骨移植术 宋。洪迈《夷坚志》载:晏肃之 ![]() 八、针灸科 针灸学在两宋时期有很大发展,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针灸铜人和《铜人腧⽳针灸图经》。两宋的针灸文献专著有影响者近10种,综合 ![]() (一)针灸学说与理论的发展 王惟一在针灸临 ![]() ![]() ![]() ![]() ![]() ![]() ![]() 王执中撰有《针灸资生经》他很注重经⽳考证,死孔⽳的、部位、取法、针刺深度、刺灸噤忌以及少数经外奇⽳等都运用古籍记载加以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王氏对经⽳规范化也作出了贡献。 《圣济总录》虽非针灸专著,但作者对经⽳排列顺序、经络与腧⽳关系作了较大调整,不仅将354腧⽳全部归属十四经脉,并 ![]() (二)临 ![]() 王执中在《针灸资生径》共中收载各科疾病195种及其附属各症,并发扬了唐代孙思邈的针药并重思想,书中有关疾病治疗针药兼用者比比皆是。王执中对灸法叙述亦颇丰富,有四花⽳法、灸痔法、灸肠风法等。 此外,宋代医家中有偏重灸法者和专精灸术者,因而扩展了灸法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如许叔微在其 ![]() ![]() ![]() ![]() ![]() ![]() ![]() 两宋期间以灸法为主较著名的医家尚有庄绰和闻人耆年。闻人耆年著有《备急灸法》,记述了二十二种病证如痈疽、肠痈、疔疮、突发心痛、小便不通、溺⽔、自缢等的灸治法将灸法推广到急证治疗方面,因而很有特⾊,且各病灸法均附有揷图,对推广灸法有积极作用,其中如难产灸至 ![]() (三)推拿术在民间流传 宋代,由于受封建礼教之束缚,摩按术不如唐代兴盛,在宋太医局中还取消了摩按科,更影响其术之发展。但由于摩按术之验、便、廉,受到人们之信赖,因而在民间流传仍广,特别是自我摩按术受到重视,此期摩按术开始在儿科治疗中发展,这也反映到官方和人私著作中。 如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中均有关于摩按术之记载,前者记述了以膏摩法治疗小儿疾病,后者对按和摩二者之差异及适应证作了详述。民间流行之导引、摩按资料亦颇丰富,如名医庞安常用手法拊摩配合汤温 ![]() ![]() |
上一章 宋医 下一章 ( → ) |
沐轶的最新穿越小说《宋医》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宋医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宋医是沐轶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