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是沐轶创作的经典穿越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宋医 作者:沐轶 | 书号:14816 时间:2017/5/13 字数:9729 |
上一章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下一章 ( → ) | |
公元960年,赵匡胤废除了后周恭帝,自己登上皇位,建立宋朝,以汴粱(今开封)为都城。继而又结束了五代十国封建割据局面,中原暂告统一,但与当时的北方辽国,西方的西夏,仍然对峙。其后历经九帝,至1126年,被北方倔起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占汴粱,徽、钦二帝被掠,北宋灭亡。滋宗九子康王赵构渡江移都于临安(今杭州),亦经九帝,至1279年为蒙古人所灭,史称南宋。两宋共计319年。 宋朝实行央中集权,赵匡胤即位初期,一方面用计谋令部下 ![]() 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和应用是它的重要标志。 由于中外 ![]() 北宋中期,还有一些文人对宇宙起源,以及人的精神,(理)和物质(气)的依存关系等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各自发挥了义理 ![]() ![]() ![]() 另外,从北宋开始,历朝皇帝都很祟信道教。如宋太沮赵医胤纂修《开宝本草》就昅收道士马志参加。宋太宗纂修《太平圣惠方》,主撰者王怀隐也曾当过道士。宋太宗还曾诏见华山道士陈博,并赐封号。至真宗时,他续修《道蔵》,在各地大建道观。至徽宗赵佶时,对道教更加祟信,他曾封道士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先生”而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佶主持编纂的医学书籍《圣济经》和《圣济总录》,其中的相当篇幅反映了他崇信道教思想的內容。 北宋历朝皇帝对医学之重视,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文臣武将也多关注,如掌禹锡、欧 ![]() ![]() ![]() ![]() 两宋时期医政法令、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一、医政法令 有宋一代,历朝皇帝都相当重视医药事业,屡次颁布关于医药卫生的诏令和制定律令,据《宋史》、《宋会要辑稿》稿《宋刑统》等记载,仅北宋时期颁布的医药卫生迢令就有200多条,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无法比拟的。在这些医事诏令中以派遣医师防治疾病者最多。此外,还颁有关于征集、校正、编撰医学书籍;举办社会慈善机构和医院;改⾰与普及医学教育;提⾼医学与医师社会地位;改⾰旧习俗和噤止巫觋,开办卖药所,实行进口药专卖;修订或颁布本草专书;重用道士医生和草泽医生等等医政法令。 宋代律令大都承袭《唐律》。《宋刑统》是宋代的一部法典,有关医德、医疗事故、民众医药、饮食卫生、卫生保健、囚犯医药卫生管理等医事管理都制定了惩处的法规,律令将医生的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区别对待,使医生不致遭误杀。也对工匠、奴婢、士兵等下层人的医药保障问题作了具体规定。饮食卫生方面,对造御膳或外膳凡犯食噤者分别处以绞罪和杖罪,实际上是宋代的食品卫生法。《宋刑统》对同姓结婚者约处罚沿袭《唐律》,以律令条文固定下来。关于病囚的医药也有规定,对病因应给⾐食医药、有病未愈不准拷打。为保障婴儿生命,防止流产,孕怀犯妇产后再行拷决,违者视情节给予处罚。 宋代的医政法令总的说来,许多措施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但是又有些法令是专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订立,或者间接与统治者的利益相关连,且条文规定往往与具体执行并不一致,甚至徒具形式而已。 二、医事制度 宋代医事制度沿袭唐制而有所改⾰。医事行政与医学教育各设机构,分别管理。翰林医官院掌医政和医疗。太医局,则为管理医学教育造成医学人才的机构,使医事行政和医学教育分工明确,二者各有专责,有利于医药行政管理的实施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这是宋代医学比前代有较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央中医事机构 翰林医官院是央中较⾼品位的医疗兼行政管理机构,掌供奉朝廷医药,对內廷、朝臣疾病以及军旅、学校、民间疾疫派遣医官治疗,元丰元年(1078)六月,翰林医官院改为翰林医官局,其职能仍旧。 翰林医官院初期,医官编制庞大,嘉祐二年(1057)医官院自直院发下定员142人,但后来却恣意叙迁、荫补、以致员额滥冗无度。宣和二年(1120)自和安大夫至祗候竟然达到1096人。后经过裁汰,宣和三年(1121)医官额减为350人,绍兴三年(1132)更减为43人。宋代职官十之八九官与职分离,本官不管本职,医官职位用武阶,徽宗鉴其弊端于政和二年(1112),改医官职位武阶为文阶,共计22阶,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为从六品,是医宮中官品最⾼者,翰林医学为从九品,是最低者。 翰林医官的录用,选40岁以上,经过试考本科经义或方脉用药,以通六七分以上者为合格。为了补充医术精良的医官,淳熙十五年(1188)九月,诏命文武臣,从各州县民间医生中保举人才,经初试合格者,参加次年省试,合格者五人取一名,给帖补充习医生,二次省试,五人取一名,成绩八通补翰林医学,六通补抵候。 (二)地方州郡医官制 州郡也有医官。元丰六年(1083)规定医生数额:京府节镇10人,內小方脉3人,余州7人,小方脉2人,县每万户1至5人,3人以上,小方脉1人,遇有缺,差官于历习方书试义十道,以五通为合格,给帖补之。政和元年门(1111)规定:京府及上中州设医学博士(政和九年改作医博士)、助教各1人,下州设医学博士1人,诸州医学博士、助教阙,由本州医生中选医术精良者补充;如无合格人员时,选能医者通过试考录用,诸职医;助教、医生医术不精,治疗多失误者,经上级查验属实,另选合格者充任。 (三)家国药政机构 宋代药政较为进步,物药管理设有尚药局,专门负责御药、和剂、诊疗疾病。又设御药院,为皇帝御用药房,多由宦官主管。 1、尚药局属殿中省,为六尚局,(尚食、尚药、尚酝、尚⾐、尚舍、尚辇)之一,设有典御2人、奉御6或4人、监门2或1人及医师。此外,尚食局设有食医4人经管皇帝的膳食,似今之营养师。 2、御药院至道三年(公元997)设置,属內侍省。起初御药院以⼊內內侍3人掌管,仁宗天圣四年(1026)又置上御药及上御药供奉多至9人。崇宁二年(1103)年御药院一切供御汤药的事改归尚药局管理,鉴于御用药品之重要,又增置內臣监官4人为奉御。 御药院职责是检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进御及供奉噤中之用。此外,保管加工炮制国內外进贡物药,采购药材,员官也常奉敕出使,如代表皇帝向驻边臣帅赐药,率太医给疫区送药。 (四)官办药厂与药店 宋代物药被列为专卖品,由市易务卖药所经营。熙宁九年(1076)神宗诏令撤消合并旧有的 ![]() ![]() ![]() ![]() ![]() ![]() ![]() ![]() ![]() ![]() ![]() ![]() (五)与医有关的慈善机构 1、安济坊府政设立病坊收容穷困无靠病人,给予医药照顾,滥觞于南北朝,唐代有悲田养病坊之设。宋代的病坊设置有较大发展。崇宁元年(1102)置安济坊于各路,收容贫病无靠者给予医药。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又有厨舍以调制汤药饮食。另有养济院收容臣病在道,旅店不能容留者,轮差医生诊治,俟病愈后再给钱米遣还乡里。府政对安济坊的医生和管理人员订有奖惩条例,并委官经常检察。此外,当时地方官绅也有个人出资建立病坊,从事慈善事业,收治贫困无靠病者。宋代病坊备有病房,医生和记录治疗效果与失误的“手历”(类似令之病历记录表),以便年终考绩,其组织已渐具“医院”雏形,理宗绍定二年(1229)绘制的平江图(蔵今苏州市博物馆)已见有“医院”地名记载(宋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会,该府即今苏州市)。 2、居养院居养院始于唐代的悲田福田院。宋元符元年(1098)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崇宁四年微宗赐名“居养院”居养人的口粮,⽇用钱,冬季柴炭钱,府政也都有具体规定。 3、福田院宋仁宗以前,京师已有东西两福田院,安置老疾乞丐,嘉祐八年(1063)增南北两福田院,各院有屋50间,所养各以300人为额,內蔵年拔给经费5千贯。 4、漏泽园元丰间(1078~1085)神宗曾诏令在开封府置,以官地收葬尸骸。崇宁三年(1104)徽宗再次下诏推广命各地择⾼扩不⽑之地理漏泽园,掩埋贫无以葬者或客死暴圳者。漏泽园制定有应葬者登记,对葬⽳面积、深度也有具体要求。漏泽园的建立,客观上改善了环境卫生,对防止疫病流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5、慈幼局淳祐九年(1249)理宗给官田五百亩,于临安创建慈幼局,收养遗弃的生新儿,并置啂⺟喂养,无子女者可来领养。慈幼局的建立为育婴堂的嚆矢, 6、保寿粹和馆创立于政和四年(1114),是掖庭宮人养病之处,位于宮城西北隅建官设属。宣和七年(1125),徽宗下诏撤消。 7、病囚院此院亦称病牢,为监犯治病的医院。真宗咸平四年(1001),今诸路置病囚院,医治持杖劫贼、徒、流以上病囚,其它病囚得保外就医。 三、医学教育 宋代医学教育虽不如唐代稳定,却有所改⾰和发展,医政与医学分立,太医局成为家国最⾼医学教育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学”专门培养医药人才。 (一)家国医学教育机构 太医局医学教育设立机构,始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太常寺置太医同,于翰林院选拔医官讲授医经。王安石变法后,推行三舍升试法,改⾰医学教育。熙宁九年(зZc拢晌窖Ы逃呕梗窖Ы逃懒⒎⒄沟南群樱锰峋偌熬峙小⒐芄垂佟>峙幸灾绞抡叱淙危埔窖Ы淌谘?br /> 通常每年舂季招收生学,以300人为额,采取“三舍升试法”分级教学,外舍(低年级)200人,內舍(中年级)60人、上舍(⾼年级)40人。设方脉科、针科、疡科三个专业。本科生学必须兼通其他有关学科,所谓“三科通十三事”即要求各科生学有广博的基本知识。 (1)方脉科:必修大小方脉及风科,兼习《脉经》、《伤寒论》。 (2)针科:必修针、灸、口齿、咽喉、眼、耳,兼习《⻩帝三部针灸经》、《龙木论》。 (3)疡科:必修疮肿、折伤、金疮、书噤,兼习《⻩帝三部针灸经》、《千金翼方》。 三科必修的共公课程则是《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补注本草》、《千金要方》。 在针灸教学中采用王惟一发明铸造的针灸铜人,进行直观教学,也是历代医学教育的一大创举。 试考访大学之法,建立了严格的制度。每月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成绩分为优、平、否三等。优良者升为內舍,每年一次会试,及格者升为上舍。还 ![]() ![]() ![]() 元丰改制后,太医局隶太常礼部,生学限额300人,设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伤(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噤科〔10人),神宗死后,王安石新法天折,医学教育一度实行的“三舍升试法”也被废止。 崇宁二年(1103)微宗诏令另在国子监设立“医学”昅收儒生学医,造就有文化素养的医学人才,以改变医学的社会地位,医学教育恢复“三舍升试法”由于徽宗的倡导,当时五运六气之说盛行。运气也成为学习重点之一,列为各科必试科目。 公试合格后,选取医疗技术精良者充当药局医师以下职务,其余各以其等第补官,或派为本学博士、正录,或委为外州医学教授。 (二)地方医学教育 宋代地方医学教育也较发达和普及,嘉祐六年(1061),各道、州、府仿照太医局的教学方式,设立地方医学,昅收本地生学习医,选官管勾,由医学博士教习医书,学満一年时,委官进行试考,合格者补充为地方医官。生学名额大郡以10人为限,小郡以7人为限,其中小方脉专业各为3人。 政和五年(1115),州、县医学隶属于当地提举学事司,生学分斋教养,设科及课程均仿太医局。 两宋时期校正书局与医书大量刊行 一、府政编纂、校正、颁行的医书 宋王朝对医学事业较历代为重视,府政多次组织员官学者集体编纂医书,更建立专门机构校勘、刊行,医书得以广泛流传。 (一)府政组织编纂的医药学著作: 在物药学书籍方面宋府政曾7次组织人力、物力对大型物药学著作进行修订、校正。在方书和方剂学著作方面府政也曾4次组织医官集体编纂大型方书,并组织官铸针灸铜人,编纂针灸图经。最值得一提的是校正医书局的成立。 宋以前医籍多赖辗转手抄,流传,以致讹误、衍脫很多。宋府政在开国不久即诏令征集收购医书,进行整理、修订。嘉祐二年(1057)仁宗采纳了枢密使韩琦的建议,设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正工作,并命直集贤院掌禹锡、林亿校理、张洞校勘、苏颂等为校正,后又增命孙奇、⾼保衡、孙兆为校正。这是我国出版史上首次由府政设立的医书校正专门机构。校正医书局设立后,搜求佚书,征集众本,进行严肃认真地校正“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见⾼保衡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几乎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每完一书则作序陈述校正崖略并予以评价。随即奉请皇帝,亲览,然后 ![]() 经校正医书局重修、刊行的医药书籍,现在可知的有: 1、王冰注《⻩帝內经素问》,校正后改名为《重广补注⻩帝內经素问》;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张仲景《伤寒论》;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5、王叔和《脉经》;6、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7、王焘《外台秘要》;8、掌禹锡等《补注神农本草》;9、苏颂《图经本草》宋代刻书,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仿本三大系统,官刻本指的是府政机关刻书。官刻本又有央中和地方所刻的区别,央中所刻之书以秘书省国子监最为著名。当时国子监除镂刻经史外,也很注意校刻医药书籍,印行书籍还可公开售卖,并允许读者付款续印。央中官刻本以北宋时为多,地方官刻本则多见于南宋,南宋地方府政各司用公库钱刻印的书总称“公使库本”此外,各州、军学、部学、府学、县学、宮以及书院也都有刻书。宋代印本书籍已大为普及,官刻的医书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北宋初央中官刻医书有;《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重定本草》、《太平圣惠方》、《⻩帝內经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铜人腧⽳针灸图经》、《简要济众方》。校正医书局所刻刊行的医书计有《补注神农本草》等10部,已如上文所述。 南宋偏安江南后,国势衰弱、财力⽇础,因而央中官刻医书种数极少,仅三、四种。 北宋时期,地方官刻医书种类很少,主要有:熙宁二(1069)两浙东路茶盐司本《外台秘要方》40卷。南宋时期地方官刻医书种类和数量都比北宋时为多,主要有:司库副本9种,郡斋本8种、书院刊本10种。 此外,地方官也有医书刊刻,如《魏氏家蔵方》、《医说》和《小儿痘疹论》等多种。 二、书商与医家个人列刻的医书 (一)书商刊本 书商所刻之书统称为坊刻本。宋代书坊有很大发展,有的刻书馆历史悠久,刻书流传广泛。宋代坊刻较多,以浙江杭州印的浙本为上、四川刻印的蜀本次之,福建刻印的闽本又称建本或⿇沙本最下。 闽刻本主要有:《新编类要图注本草》等4种,⿇沙刻本主要有《本草衍义》等4种。浙刻本及其他坊刻本主要有《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4种。 (二)医家人私刊本 宋代医家多有人私出资命工刊刻自著或其他医书,以广流传。主要有史堪的《史载之方》;庞安时门生魏炳刊刻的《伤寒总病论);朱肱曾校刊《金匮要略方》、又刊刻自著《伤寒百问》及《南 ![]() ![]() 两宋时期卫生保健与养生 两宋时期,在清洁环境、灭蚊除害、推广火葬、开办商业 ![]() 一、卫生保健 古代都市街道多为土路,通风尘埃飞扬,极不卫生。宋代采用洒⽔或在地面上铺砖的办法来减少或防止尘土的污染。南宋时,临安(今抗州)还有专门处理粪便和治⽔等秽污物的职业。如吴自牧《梦梁录》,卷13载:每年舂天府政令“淘渠人”疏浚河道 ![]() 此时火葬在民间较前代更多地采用,尤其是没有土地的贫民,因不能安葬在漏泽园內,只得用火葬。也有死于他乡逆旅者,火化后携骨灰而归的。当时已有专门火化的设备。如吴县城外通济寺內,设有“化人亭” 宋代的一些城镇中,出现了商业 ![]() 饮食卫生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宋人提倡饮用开⽔,庄绰《 ![]() ![]() 二、养生 宋代府政比较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在《圣济总录》中,就有两卷专论导引,如卷199辑录了晋唐以来常用的导引、摩按方法,如鼓腹淘气、导引按跷、摩手熨目、下摩生门等14种。其中,运动⽔土”有“转手摩肾堂令热”即是后世擦肾俞⽳法。这些健⾝方法多为后世气功养生著作所引用。卷200“神仙服气”为介绍吐纳法的专篇。八段锦是由八节动作编成的一套有保健作用的动功锻炼方法,据载,至迟在北宋末年就已有八段锦之功法,如后世的“武八段、坐式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均在八段锦(立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两宋时期,养生类著作时有问世。养生专著蒲虔贯《保生要录》, ![]() ![]() ![]() 两宋时期,出现了一批主张四时摄生与季节导引的养生家。他们多以《素问。四气调神论》等医经为依据,结合民间与作者的养生经验,阐述或推衍经旨。此类书中较引人注目的是《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法》,书中载有按二十四节气制定相应的二十四种功法,并分治二十四类病症。这套功法常被明清之后的养生著作所引载,流传很广。 宋代,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不少文人如欧 ![]() |
上一章 宋医 下一章 ( → ) |
沐轶的最新穿越小说《宋医》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宋医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宋医是沐轶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