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中短篇作品是李存葆创作的经典短篇文学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李存葆中短篇作品 作者:李存葆 | 书号:322 时间:2016/9/13 字数:27507 |
上一章 祖槐 下一章 ( → ) | |
一 在国中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洪洞所以芳名远播,首先是因了一位天姿掩蔼的青楼女子那段凄婉哀凉的昑唱:“苏三离了洪洞县…”京剧是国粹,喜好者兴发时自会哼几句《⽟堂舂》,不好者偶尔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眼睛或耳朵里说不定也会蹦进个苏三来,于是“洪洞”便深嵌在国人记忆的屏幕上。改⾰开放后,中外文化 ![]() ![]() ![]() 这是文化特有的魔力。华夏的禅山佛寺何其多,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竟使姑苏城外寒山寺的盛名历千载而不衰。九州的楼阁亭榭何其众,范仲淹的一篇《岳 ![]() ![]() 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在村里,李姓只有近支三家,属外来户。在我呀呀学语时,祖⺟就曾一遍又一遍地教我哼唱这样一首歌谣: 问咱老家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黑黑的老鸹又名乌鸦,在乡人眼中,向为不祥之鸟。先祖怎会住在名叫老鸹窝的地方呢?我幼小的心灵 ![]() 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滕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少年,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牒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老槐树下迁来的。后来我又发现,那首“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歌谣,竟流行于大半个国中。那么多的百姓,以洪洞一县为发祥地,以老槐一树为遗爱品,实为千古之奇。这使我憬悟到:洪洞名重神州,苏三之唱仅有些许作用,而主要是因了明初的农民大迁徙。 怀恋是人类通有的情愫。姓氏与故里,对国中人来说,永远是座斑驳陆离的大 ![]() ![]() 二 临汾,地处晋南,古称平 ![]() 上苍造就了晋南这片风土吉壤,这里曾是华夏先民的洞天福地。 1954年,考古学家在临汾地区的丁村,发掘出“丁村人”遗址。这发现,在古人类考古学上占有极重要位置。在此之前,从5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周口店猿人到1万多年前的京北山顶洞人之间,我国尚缺少一道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的链环。于是有洋人便妄下雌⻩:国中人的祖先是由欧美迁徙而来的,国中人是外域人的变种。丁村遗址里发掘的10万年前的3颗古人类牙齿化石,齿为铲形,而铲形门齿恰是⻩种人的重要特征,完全有别于门齿为勺形的⽩⾊人种。3颗牙齿出土,石破天惊,丁村的文化分量仅此就显得有些超重。在遗址里,人们还挖掘出旧石器时代之中、晚期的大批石器和上百件刮削器、琢背刀、雕刻器、锥钻等细石具。丁村文化遗存还告诉人们,2万6千多年前,丁村人就已会驯养动物,并学会了种植,初步结束了长期的迁徙狩猎,开始了半定居和定居的生活。在丁村遗址陈列室里,还摆放着披⽑犀、大角鹿、转角羚羊等28种哺啂动物、5种鱼类及一批软体动物的化石。其中,那26米长的古象门牙,使今人不难想象,当时的大象躺下是一堵坝,立起是一座峰;那1米长的青鱼、鲤鱼的脊骨,如果将其还原,简直像一艘艘耕涛犁浪的飞舟;那脸盆般大的蚌壳,也可让今人猜度出它的⾁体是何其丰厚…近年来,考古学者又在丁村附近的陶寺,发掘出国中最古老的鼓,鼓⾝乃树桩镂空,鼓面为鳄鱼⽪所制… 是丁村人最早将文明的种子播⼊沃土,让民族的智慧不断 ![]() 尽管《史记》称“尧都平 ![]() ![]() ![]() ![]() ![]() 最能显证太史公“尧都平 ![]() 量子论的创始人波尔,对远古东方哲学纫佩叹服,在他接受勋章时,选择了伏羲的太极图为图案。《洪洞县志》记载,伏羲演八卦就在该县的卦底村。卦底村现存伏羲庙,庙后有伏羲冢,村中设画卦台。卦底村周围有八村环绕,且距卦底均为八里,呈太极图状。八个以各自姓氏为名的村庄分别代表八卦中的乾坎震巽离坤兑艮,依次标志着天⽔雷风火地泽山。卦底村旧时还有两座梳妆楼,象征⽇月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国全存有伏羲庙、墓的地方尚有数处,但像洪洞这样配套成龙者,仅此而已。 有伏羲必有女娲。正如“勺形齿”人的始祖双亲是亚当和夏娃,我们“铲形齿”人的尊翁太君是伏羲与女娲。在洪洞侯村,有国中最早的女娲庙、女娲陵。陵庙左近,有一⾼大土堆,土堆里埋有形态各异的彩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净虚界。女娲庙的旧址上,曾有古柏一百零八株,现有三株仍龙⼲虬枝,相传是周柏。其一猴头柏,树⾝达八围… 国人向称炎⻩子孙。炎⻩之一的⻩帝,姓公孙,名轩辕。《洪洞县志》载,⻩帝生于该县公孙堡村,村名就是以⻩帝姓氏命名的。继⻩帝之位的是⻩帝的孙子颛顼,关于颛顼,《洪洞县志》虽无记载,但对颛顼的七子皋陶却多有胪列。皋陶生于洪洞皋陶村,至今村中祭祀皋陶的香火仍缕缕袅袅。既然皋陶生于洪洞,其⽗王焉能不留行迹。承颛顼帝业的为帝喾,帝喾是⻩帝的曾孙。继帝喾大位的是帝喾之子唐尧,尧生于临汾伊土,后迁居洪洞羊獬。唐尧禅位于虞舜,虞舜生在洪洞诸冯…至此“三皇”之首的伏羲,以及史称的“五帝”全都在洪洞留下了各自的行踪刻痕。 至于故里为洪洞的两位古代大隐士巢⽗、许由的传说,也在洪洞百姓中代代流播,耳 ![]() 洪洞羊獬村是尧的小女儿女英的出生地。游览村旁那占地近百亩的姑姑庙,人们会看到一副值得玩味的对联:“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帝王夫帝王⽗夫帝王。”这对联平⽩如话,却概括了亘古称誉的“尧天舜⽇”的史前清世。唐尧晚年,急于禅让,为考察他选定的继位人虞舜,将大女娥皇、二女女英嫁给了舜。舜其时躬耕洪洞历山,乃一介农人。舜继大位后,娥皇、女英姐妹俩皆为皇后,⽗亲丈夫皆当过帝王… 在国全,关于舜耕历山的传说地,有21处之多,这与舜年轻时遭后⺟及名叫象的异⺟弟的 ![]() 自娥皇、女英嫁到70里外的洪洞历山后,羊獬人与历山人便结成了姻亲。羊獬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叫娥皇、女英是娘娘。每年三月三,羊獬人要到历山接姑姑回娘家祭祖,待到四月二十八尧的生⽇这天,历山人便来羊獬把娘娘 ![]() ![]()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羊獬村的男女老少都彩服盛装,以接皇后的礼仪,组成千余人的銮驾去接姑姑。人们或擎执事,或护凤辇,或扬万民伞,或秉金瓜、斧钺、朝天蹬,或举金锤、银锤、方天戟,或抬着猪羊,或担着美酒,浩浩 ![]() ![]() 最令人 ![]() ![]() 相传,鼓手们敲打的曲牌中,有五种为尧舜亲作。 接姑姑的队伍到达历山下的七个自然村后,七村⽗老倒屐相 ![]()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在娘家住了一个多月的娥皇、女英就要回历山参加夏收了,历山七村的乡亲又以同样的规模,同样的礼仪,来羊獬村 ![]() ![]() ![]() 一种习俗,在两个相距70多里的村落里,竟延续了四千多年,这在我国历史上恐是绝无仅有。它说明尧舜的盛德,在洪洞民间的刻痕是何等沦肌浃髓! … 在尧都临汾,在“神圣之邦”洪洞,华夏民族的始祖、先祖们,曾展示过壮士的抱负,曾尝试过英雄的果敢,曾进行过文明的服征。虽然传说的氤氲为始祖先祖们披上了层层神秘的袈裟,虽然后人想象中的宮阙殿宇早已坍塌,但他们神圣的灵光不会消散,因为一切曾憧憬过、寻找过的灵魂,总会涌动在后来人的⾎脉中… 洪洞,华夏的大半部古文明史在你这里浓缩; 临汾,你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 ![]() 三 我并没有忘记二进临汾和洪洞的主要目的:摭拾老槐树下所发生的故事,开解那“是老鹳还是老鸹”的谜团。 行前,我查阅了《辞海》,关于鹳的条目是这样写的:鹳,鸟纲,鹳科各种类的通称。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常活动于⽔边,夜宿⾼树。主食鱼、虾、蛙和甲壳类。羽⽑灰⾊、⽩⾊或黑⾊。黑鹳体长约一米,⽩鹳较黑鹳为大。我国北方常见⽩鹳… 邀我来的友人年过半百,是药品管理界的国全劳模。谈及药事,他如数家珍。我问临汾、洪洞一带是否曾有鹳鸟,他诧为异事,头摇说没有,并一再安排我参观名胜古迹,仿佛只有这样才能 ![]() 数⽇访寻,难觅鹳踪,我不噤怅怅悻悻,忧忧悒悒,煎煎急急。友人终于窥晓我的心思,速为我搬来两位“文化记书”一是年过古稀的王德贵,二为岁过花甲的刘郁瑞。80年代初,王、刘分任洪洞县委正、副记书。“大槐树公园”就是靠他俩运筹兴建的。王、刘曾在临汾多地为官,所到之处,大法小廉,不饮盗泉,且忙里偷闲,不废咏昑,忧世感时,偶得清词丽句。赋闲后,两人皆情系大槐树,醉心尧文化。堪可一提的是,刘郁瑞是纪实文学《天网》的主人公。《天网》搬上影屏后,主人公仍是真名真姓,国人曾争相一睹,刘氏遂作为清官形象兀立民间。 临汾、洪洞的古迹名胜大都备有宣传册页,一经文字蒸馏,挥发了岁月蕴含的原汁,消褪了历史的底⾊,读来乏味。王、刘都是啜饮汾河⽔长大的,讲起洪洞旧事情夺神飞,勾沉稽往,尘影梦痕历历如绘… 先民辄是逐⽔草而居,文明常常与大河联姻。三晋文明来自汾河。纵贯三晋长达七百余公里的汾河,无疑是山西的命脉和象征。汾⽔从宁武县管涔山雷鸣寺流出,披珠戴⽟,逶迤南下,经古 ![]() ![]() 倘若说斗方名士郭氏在咏昑故土时难免有夸耀成分,且元朝距我们毕竟悠远,今人很难走进郭氏用音韵营造的风俗画中。而王、刘两位“文化记书”则用他们的亲览亲睇、亲聆亲闻、亲历亲察,为我们写真出一幅50年代人与自然的谐和图。 洪洞,人称“⽔包座子莲花城”汾河两岸,曾是花的原野。当剪剪舂风吹皱了汾⽔,沥沥舂雨洗涤了冬的岑寂,柳枝儿便谢⻩菗绿。蒲公英、车前子、苜蓿、牵牛次第绽蕾,杏、桃、梨、榴树、海棠、秋菊应时开放,从桃花红到芦花⽩,从孟舂到暮秋,五彩纷呈,花事不败。洪洞人尤爱荷。洪洞大地上的塘堰⽔湾、沟洫⽑渠里,遍植莲花。最能 ![]() ![]() 在洪洞,汤汤汾河及由其派生出的溪湾沟汊,曾是鱼虾贝藻自在蕃孳的领⽔属地。昔⽇汾河中的鱼虾密度之大,会令当今端坐鱼塘的钓者⾆挢不下。由于鱼多虾丰,长于洪洞,齿为铲形的“丁村人”的后裔们,在食鱼方面显得特别挑剔。汾河曾盛产鲶鱼,大者十余斤,小者三五两。当今鲶鱼烩⾖腐已成为星级宾馆的一道腾贵佳肴,但昔⽇洪洞人不管鲶鱼大小,都不屑一食。原因是鲶鱼喜啖腐烂之物,洪洞人嫌其不洁。汾⽔多甲鱼,夏⽇里小伙们嬉⽔河中,只要用脚踩踩,即可从泥沙里抠出几只老鳖来。当今甲鱼已成为养生者的大补上品,而昔年的洪洞人竟拒不铺啜。理由是甲鱼长于紫泥而不净,且眼小如秤星,五官局促,其丑陋之状令洪洞人厌恶。直到80年代初,肥肥的甲鱼五角钱一斤也无人问津。《天网》的主人公刘郁瑞,50年代中期曾执教于汾河岸边中一学。这天是星期⽇,他因备课未归家,时及中午,正愁无菜佐饭,有生学自告奋勇去汾河捉鱼,说罢拎起抄网撒腿河边,半小时许,便携六尾金鲤而归。又半小时,半锅红烧鲤鱼端上书桌,师生两人遂尽兴饕餮。从刘郁瑞温馨而甜藌的回忆中,我似乎悟到一种传递信号:昔年人们去汾河捉鱼,如同农人至菜畦割韭,村妇到瓜棚摘⾖,可俯拾仰取,任割任摘。年近七旬的“文化记书”王德贵,孩提时曾是捕鱼捞虾⾼手,其子亦不乏猎鱼基因。1970年盛夏,一场豪雨过后,汾河陡涨,⽔中氧稀,金鲤、⽩鲢、青鱼,纷纷探出⽔面,密密匝匝,脊脊济济。德贵之子, ![]() ![]() 远在秦汉隋唐,晋南就是皇家的布帛库米粮仓。建国后,晋南一带种起⽔稻,⽔如碧罗带,稻若绿绒毯,使晋南一度成为真正的北国江南。我问及解放前此地农家的生活境况,曾主编过《临汾农村合作化史》的王德贵告知我,解放前晋南一带农民若不遇上灾荒战 ![]() “汾河流⽔哗啦啦, ![]() ![]() 大河与沃野是一对情深意笃的情侣,花香鸟语是⽔土 ![]() ![]() ![]() ![]() 我终于从王、刘那醉人的回忆里,觅到了鹳的踪迹。 两位“文化记书”都是鹳的目击者。50年代初,洪洞县境內的汾河滩头,⽔草丛中,举目可见成群的⽩鹳。至60年代末,还偶有三三两两的鹳鸟沿河鼓翼而飞… 现为山西省作协会员的刘郁瑞,儿时为写一篇“观鹳”的作文,在盛夏曾数度匿⾝芦苇 ![]() ![]() 黑老鸹以啄⾕呑虫维系生存,这与端庄⾼雅的鹳的生活习 ![]() ![]() 谜团终于开解,祖槐上的鸟巢,定是鹳窝无疑。 四 我又来到位于洪洞县城北端的大槐树公园。这里距汾河仅百米之遥,汾河大堤就在眼前。 据文献记载,明代这里有座广济寺,系唐贞观二年所建;寺旁有株汉朝古槐“树⾝数围,荫蔽数亩”汉槐唐寺,于明初农民大迁徙后,皆毁于汾河大⽔。从完好仅存的霞石砌筑的经塔上,人们不难想象出昔年广济寺的形貌:院落轩敞宽展,殿宇魁岸崔嵬,亭阁纷华丽靡,寺內僧众举袂成幕,香客摩肩川流不息。唐宋时,汉槐旁就建有驿站,我也不难猜度当时的那种炽盛和喧阗:古槐下的 ![]() 走进十几年前建成的大槐树公园,我直奔古槐遗址,呈示在我眼前的是一座清末民初建立的碑亭,碑亭飞檐斗拱。碑上镌有的“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将多少代人的辛酸、委屈、悱恻、凄切与思念都凝固在这里。距古槐遗址几米远的石砌的⾼崖上,是汉槐之 ![]() ![]() ![]() 跨越时间的长河与空间大海,我心中的那点灵犀早已与祖槐相通。承蒙历史之神的诏谕,驱将我探求寻觅先祖们大迁徙的确证,爬罗剔抉先祖们求生存的实真。 关于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豫鲁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的复仇。元末,河南一带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耝,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一⽇,他猝然闯而进一土财主家,伸出⽑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大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呑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过人,嗜杀成 ![]() 鞍坠锹队谝埃Ю镂藜γ薄? 关于胡大海的传说,版本多种。“雁带箭而飞”一听便知是天方夜谭。胡大海确有其人。《明史·胡大海传》中载,胡勇武过人,是一耿介仁德之士。其虽为赳赳武夫,却以“不 ![]() 在旧国中,每当巨祸大难普降善良的茅屋无辜的村落时,听天由命囿于一隅的平民,不晓事物的来因去迹,处于一种脆弱的文化心理,便你加一枝我添一叶地演绎出一些传说,来慰藉呻昑的灵魂。 这些民间传说,虽诡谲乖张,却往往蕴含着历史本质的实真。 战 ![]() 元朝末年,⻩河两岸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河天下反。”历史告诉我们,类似这种带有策反 ![]() ![]() ![]() 在冷兵器时代,战 ![]() ![]() ![]() 战 ![]() ![]() 朱洪武于石头城易地更天, ![]() ![]() ![]() 跋鞣贝胧幌氯悄樟怂氖甯?燕王朱棣。朱棣以⼊京诛奷为由,从京北直 ![]() ![]() ![]() 当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在燕赵鲁豫轮番上演时,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的三晋大地,却是另番景象。这里⽇升月恒,风调雨顺,稼穑葳蕤,万姓胪 ![]() ![]() 当华中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 于是,这广济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五 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路,总是泥泞而沉重,每行进一步,总要伴随着苦涩的泪、惨重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面对破碎的山河,发出这样的感慨:“今丧 ![]() ![]() ![]() 《明实录》记载,明初山西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共七十九县。移主民要来自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汾州府和平 ![]() ![]() 长期浸泡于农业文明中的“丁村人”的后裔,虽有劳作之苦,但不乏桑⿇之乐。此时的流动与迁移,早就不是逐⽔曲,狩猎歌,游牧昑,而成了农民悲剧的代名词。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狗记八百里,猫认三千途,老马识归道,狐死必首丘…国中古老文化以动物习 ![]() 最为普遍的传说是,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了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迁徙伊始,明府政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之內,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员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p> 彼蛋眨俦窈莺莸叵冉嘧衬甏砩霞希烨啃械羌牵?发凭照,一家一户, ![]() ![]() ![]() 围绕这次大迁徙,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曾在冀鲁豫一带门道户说,妇孺皆知。 大迁徙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开解手,我要小便。”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 山东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我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看到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小趾两瓣的事。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关于大移民中明王朝设圈套 ![]() 历史的经经纬纬里,通常 ![]() ![]() 有人从《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 ![]() 大迁徙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強兵的得意之作,但对一家一户却是莫大的悲哀,大迁徙无情摧残着放逐者的心灵,所造成的精神创伤,甚至几代人都难以平复。 我们不难想象晋南迁徙者背井离乡时的情景。 就要告别“尧天舜⽇”时即耕耘过的丰腴土地了,就要告别先人们“接姑姑 ![]() ![]() 迁徙者们的新辟之地,抑或难觅鹳鸟,抑或乌鸦常见,抑或“鹳”、“鸹”两字声⺟相同,韵⺟也相近,经几代人的⾆传口播,老鹳窝便成了老鸹窝了。 风尘逆旅,给迁徙者心中留下许多刀刻般的伤痕。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明移民条律中还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是国中文化崇尚的一种人格风骨,这明律就迫使一些同宗兄弟为生活在一起,不得不更姓易名。如河南⻩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都是异姓同宗。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如无 ![]() ![]() ![]() ![]() ![]() 大迁徙给明初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比这一时的经济繁荣更为珍贵的是,它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掺和、 ![]() 统治者为家国大局而实施的強权措施,往往能推动历史大步前进。文明要付出代价,文明有时会来自野蛮。文明的分娩,常常要挣脫耝暴的捆绑,忍残的枷锁,要洒很多很多的泪,流很多很多的⾎… 六 1987年夏,我到山东广饶县大王镇采访时,曾听到一个令人思绪绵长的故事。 大王镇一带的百姓,大都是明初从洪洞迁来的。大王镇有村曰刘集。刘集名噪山东乃至引起国全研究共中 ![]() ![]() ![]() ![]() ![]() 栋偎晖肌罚送寄饲∧昙渌妫几叨闳祝?宽五点四米,上面画有百穗葡萄。因刘集刘姓祖宗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故画面上的葡萄须儿皆朝西方。“百穗”是“百岁”的谐音。此图象征刘氏家族本固枝荣,绵绵瓜瓞。村中族人珍蔵《百岁图》,像世厚老人保存《共产 ![]() ![]() 币蛔灰赘娲怠? 《共产 ![]() ![]() ⾎缘关系是宗族的天然纽带,但要维系一个姓氏宗族不至侈离,仅靠⾎缘关系还远远不够。于是,聪明的祖先创造了族谱和祠堂。在旧国中什么都难以统一,但却真正做到了“家必有谱,族必有祠”如孔孟颜曾四姓,族谱九州一统,辈分用字国全相同。开国后,祠堂虽渐次消失,但宗族与乡土观念,仍是人们难以释稀掉的情结。明初古槐下的移民,曾分布国全十几个省市,冀鲁豫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初移民建立的,这些移民的后代不少又随着岁月而萍飘蓬转。明末吴三桂降清后,封为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川云贵,部下士卒多为冀鲁豫槐裔,他们不愿附依叛臣逆贼吴三桂,散佚云贵川落地生 ![]() ![]() ![]() ![]() ![]() 最早发现古槐有着神奇凝聚力的是洪洞贾村人景大启。清末,景大启在山东曹州任散厅官吏,景善 ![]() ![]() ![]() 恰在这时,又发生古槐庇荫洪洞百姓的事件,顿使洪洞黎庶对古槐遗址奉若神明。辛亥⾰命爆发后,赵城县人张煌率兵杀死了山西巡抚陆钟琦,接着袁世凯派新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部,进 ![]() ![]() ![]() 故土如同胎记,深嵌在国人的肌肤上。故里与游子,往往如同洪洞霍山上那与山体相连的山岩,不管光 ![]() ![]() 民国时,景大启募银建起的古槐遗址,因兵荒马 ![]() ![]() 王德贵、刘郁瑞两位“文化记书”向我讲述了辟建大槐树公园的情景。 70年代末,王德贵赴无锡参加一次国全 ![]() 回到洪洞,王德贵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刘郁瑞 ![]() ![]() 古槐是洪洞县的一张四海通行的“大名片” 当韶山冲的平民借助伟人声望,办起⽑家饭店、⽑家酒楼、润之红烧⾁菜馆时,洪洞的有识之士,也从古槐厚重的文化含量里,窥见商品经济的活跃因子。于是,在这洪洞古城里,出现了槐荫大街、槐都大厦、槐乡酒楼、槐家铺子、槐香发屋…国槐已遍栽街头巷尾,有人还动议,将国全各地槐种汇聚拢来,使这昔⽇的“⽔包座子莲花城”变为真正的槐都。 近些年来,国中的经济字典里又增添了一个新词汇,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洪洞自1991年始,年年于清明节前后举办祭祖节。应该说,这节⽇如同祭陕西⻩帝陵一样,是庄重严肃的。它不仅使洪洞经济有望腾飞,对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也是一大贡献。 祭祖节期间,洪洞城里,披红挂彩,阖城祝颂,童稚折柳,翁妪献芹,笙乐喧天,锣鼓威风。十几万游子,来自祖国各地,来自港澳台,来自大洋彼岸。西服⾰履与红装绿裳摩肩接踵,八方土语与五洲洋音 ![]() 明初大移民在国中移民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令人痛惜的是,在图书馆里竟找不到一部有关这段移民史的专著。国美有个犹太学会,收蔵我家国谱方志五千余种,用以研究我先民姓氏来源、迁徙发展及体质寿限,作为历史学、优生学的依据。走进我们的书店书摊,写帝王帝后、宮娥采女、阉人名 ![]() ![]() ⻩卷青灯的治史者历来清苦,但清苦里蕴含着⾼尚。维护⾼尚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我们不能愧对祖槐。 七 在物质世界中踉跄蹒跚的人类,一直在寻求精神的华殿。哲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人类设计了那么多的航灯路标,文学家用形象描绘为人类营造了那么多的诗化乐土;庙宇中的祭奠,教堂间的牧歌,禅房內的经声,道观里的诵诫…这些或⾼尚或有趣或无奈或乏味的精神建构和活动,都试图安顿人类那扯碎了的梦中惊魂,人们也想从中觅索一方精神的守望之地。 改⾰开放以来,国中悄悄兴起的“寻 ![]() ![]() ![]() ![]() ![]()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在临汾,在洪洞,当我潜心走进滥觞华中文明的尧文化中,顿感一股澄澈、晶莹的源头之⽔,洗濯着我蒙垢的心田。 临汾市东北五里处,有村曰康庄。村东有一古老的石碑,上书“击壤处”地以人显,人以事彰。“鼓腹击壤”的成语就由此而得。晋人皇甫谧《⾼士传》中载:“帝尧之世,天下大治,百姓无事,壤⽗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鼓腹”意即 ![]() 闭獗闶亲宰右越担?被诸多文人雅士所乐道和援引的“击壤歌” 当尧的随臣将壤⽗所言报告了尧,尧非但未因壤⽗没有颂赞他的盛德而不悦,反以老叟能直言不讳而欣慰。为使自己能听到真话,尧当场拜壤⽗为师。这个简单的故事,说明古人是何等淳真,还不懂得溜须拍马。纵观尧舜以后的历史,阿谀奉承之辈不绝如缕,胁肩谄笑之徒子嗣难断, ![]() 尧舜禅让,向被视为亘古美谈。尧有九子,长子名丹朱。丹朱骄奢侈糜,为人暴 ![]() 尧以天下为公的 ![]() 尧在考察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p> R⑻笛舫?即当今洪洞)的巢⽗、许由是大贤者,便前去拜访。初见巢⽗,巢⽗不受;继访许由,许由也不接受禅让,且遁耕于洪洞的九箕山中。尧执意让位,紧追不舍,再次寻见许由时,恳求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觉得王位固且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史记》注引皇甫谧《⾼士传》时,记述了许由洗耳的情景:“时有巢⽗牵犊 ![]() ![]() ![]() 许由洗耳的另一说是在河南颍⽔,但洪洞九箕山下有许由洗耳泉和巢⽗弃瓢地遗址。这故事发生在哪道溪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了华中文明的源头之⽔是何等明澈、洁净!正是这清的文明之波,溉泽了国中文化的精神森林。巢⽗、许由这两位洪洞的隐君子,虽未登帝位没有作为,但却以六 ![]() 当今,在人们把权力当做美酒狂疯啜饮时,在一片后庭花与卡拉OK的谑浪笑敖中,是无法置⾝许由洗耳故事中的。人类面对商品经济的负面冲击已显得脆弱无力,精神上的矮化也使人们没有那份心境和教养走近巢⽗、许由了。 唐尧未得许由,四方人士皆推荐虞舜,舜于20岁以孝闻名天下。《洪洞县志》载,尧于访贤途中,在洪洞历山下遇到躬耕垅亩的舜,见舜用的犁辕上拴有簸箕,便问其由。舜说,牛走得慢了,需要鞭策,但牛拉犁已经够辛苦,再鞭菗于心不忍,所以拴个簸箕,不管哪个牛走得慢了,就敲敲簸箕,这样⻩牛误认为打黑牛,黑牛错觉是菗⻩牛,两个牛都走快了,何必鞭打呢。尧帝听后,不胜感佩:舜对牲畜尚能如此爱怜体恤,让其承以帝业,定会爱民如子。然而,唐尧深悉,一国之君,⾝系天下,一时一事还不能完全证明舜的才德。于是,尧将娥皇、女英两女嫁舜,以观察舜的治家本领;又让九个不成器的儿子与舜一道生活,以考验舜的教化才能。 舜此时年逾三十,娶尧帝两女为 ![]() ![]() 舜代尧行使政事后,勤政爱民,一秉大公,注重教化,仁爱为本。经常置⾝民间的舜,仍担心自己见闻有限,决策失误,便在自己门前设立了“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所谓敢谏之鼓,就是于门前设一大鼓,无论何人,想荐贤士能臣, ![]() 喜听颂歌是人类的一大“爱好”颂歌盈耳,神仙听了也乐不可支;忠言逆听,圣哲闻多了也会腻歪。君不见古今中外,唱颂歌者,常是⾼官得坐,骏马得骑;灌逆言者,辄会蛟龙失⽔,虎落平 ![]() 通过“敢谏之鼓”和“诽谤之木”舜得知颛顼和帝喾的子孙们,世代贤德,山⾼⽔长,恩施百姓,便一一委以重任;舜又得知帝鸿氏、少皋氏、缙云氏的后代们或怙恶不悛,包庇奷琊,或利 ![]() “尧天舜⽇”的远古盛世告诉人们,古代家国初创之时,权力机构简单,官少,事简,赋轻,国无暴敛之征,民无苛政之忧,帝王顺天(自然)而治,百姓其乐融融。有学者总结尧文化时,曾概括出六点:一“俭”崇尚俭朴;二“让”蔑视争权夺利;三“谋”提倡深谋远虑,谨防决策失误;四“和”主张和睦相处;五“戒”防范人为的灾难;六“安”融⼊大自然,生活安闲愉快。我以为尧文化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权力的和平 ![]() 尧舜牵着洪洞、牵着临汾,洪洞、临汾牵着历史。历史老人把手中的绳索重重一抖,尧舜便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在自我奢化中充満“世纪末相”的人们,面对生存危机虽睁圆了惊恐的眼睛,怀揣着悬孤不定的心,但却再也不愿去亲近尧舜了。人们宁愿相信古老的土地里埋葬过的野蛮与荒唐,却不愿从曾给祖槐以充⾜⽔脉和养分的厚厚土层里,去筛选文明的因子。然而,古老的华夏文明里,永远含纳着不泯的青舂… 八 流动是人类的基本命运。 当伊甸园的美梦破灭后,亚当、夏娃的后裔诺亚携 ![]() 迁徙谱写了人类的文明史。 工业文明的 ![]() ![]() ![]() 古今中外,缓解人口与生存空间矛盾的主要手段是移民。明洪武十四年,国全人口不⾜六千万。时光半是缄默半是呐喊地走了仅仅六百年,国中人口陡增了二十倍!城中食指浩繁,履舄 ![]() 栖息于钢筋和⽔泥组成的方块里的人们,因空间狭窄连呼昅都感到窘迫。然而,重要的还不是一国一域,一城一郭,一族一家的生存空间的大小;要命的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它不仅使⽩、⻩、黑各⾊人等正在同受其害,也给人类这个物种的“类前途”、“类未来”笼罩上道道极难排遣的 ![]() 久居闹市的我,因看惯了⽔泥大道,双眼缺少绿的滋润,不免常觉⼲涩。来到先祖曾居住过的晋南,我本想贪婪地享受一遭田园风光,谁知,我的这种“企图”竟成了一种奢望。 到临汾,应先看看梦中的汾河。然而,当我走至绕城西向南流的汾河畔时,心中顿生茫茫然无限空虚的感觉。战国时代,秦晋曾在汾河上风樯阵橹,展开过殊死的⽔上鏖战;強汉时期,汉武帝也曾从太原乘龙舟扬帆巡游晋南…解放初期,汾河两岸的村落中仍然有不少舟子以船为业。可眼下,这地处下游的汾⽔竟变成几步即可跨越的臭⽔沟。这被称为大河的“⽔沟”里,飘満煤灰,泛着⻩泡⽩沫,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怪味,惟有两岸那坚固的大堤和堤內那宽阔⻳坼的河 ![]() 在洪洞“⽔包座子莲花城”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我只能从历代文人咏洪洞的诗文中,去体味昔年的清碧美妙…我驱车北上太原,刚出临汾地界,就见汾⽔断流。山间的汾河河 ![]() 王德贵、刘郁瑞陪同我在晋南盆地的几个县份里采风。山西多煤,吕梁山中有铁,晋南的泥土易陶。所经之途,一座座小炼焦炉、小炼铁炉、小陶窑、小瓷窑林立,炉火熊熊,烟尘滔滔,运煤车辆往来穿梭,马路上煤尘厚积,车轮飞转,搅起的灰帘尘幕,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们三人虽都有昅烟的嗜好,但不敢开窗透气,一旦开窗,浓度很⾼的烟尘会直 ![]() ![]() ![]() 在洪洞的大槐树公园里“三代槐树”虽携其子孙蔚然成林,竟未引得一只鸦鹊来卜居。昔年鹳窝的壮观,只能到将时空凝固的县志里寻找。我想,此时,哪怕有几只乌鸦来垒窝筑巢,也会令我这寻 ![]() 在吃食上,特别挑剔的鸟类贵族鹳偶尔啖之的青蛙,在晋南也因汾河污染而所剩无几。王德贵回忆说,建国初期,每届夏时,汾河两岸的蛙声鼓个不停,尤其是大雨过后,鸣禽啼啭,逗得蛙声如鼓,咯咯,果果,呱呱,此起彼伏,组成一阕谐和动人的大合唱。如今单一的蛙声偶有,叫人如闻宇外仙曲…雨季到来时,⽔质检测员经常在汾河化验⽔质状况,王德贵曾戏谑地对检测员们说:“这化验,那化验,都不如蛙叫声灵验,只要群蛙合唱,汾河⽔就达标了?p> ? 田园风光难觅,唐宋诗家感悟的那种“漠漠⽔田飞⽩鹭, ![]() ![]() 作为一个寻 ![]() 当人类乘着商品经济的超速列车呼啸疾进,前面是蓬岛琼阁还是危崖深渊,却不被及时行乐的人们所关切。地球已被人类“文⾝”得碜寝陋。掌握了⾼科技的现代人,对上苍恩赐人类的资源大凿、 ![]() ![]() 人类的生存史、发展史、文明史,首先是 ![]() 在生命世界的整体中,任何单一的物种都是这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今,地球上每天要有百余种生物归于灭绝,照此速度下去,人类这个物种的“类前途”、“类命运”如何,则不难卜知… 人类对一切异类设下天网,最后被网罗的将是人类自⾝。 人类是其他一切生灵的猎者,但猎者最终却将 ![]() 地球已无人类迁徙的空间,迄今人类尚未发现有其他星球可供人类居?p> H死辔┮?的途径是更换思维方式,进行一场思想迁徙,抑或回归大自然方能找到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生命通道… 生态恶化是整个人类面对的极为严峻的头号课题。从洪洞祖槐树下走出的槐裔们,靠家谱赖族谱绝对解破不了;即使一国一域共修一个“国谱”也难以破释,这需要“地球村”的人类,共修一个“球谱” 《圣经·创世纪》中,有个著名的“巴比塔”的故事。其中讲到人类想齐心戮力造一座通天塔,以通往理想天国。上帝惟恐危及他的权威,闻听后大为震怒。他变 ![]() 九 念情依依,别意悠悠。祖槐,我就要拜别你了。从太始之初那最早的一瞬间,到刚刚逝去的一刹那,都包容在你 ![]() 我拜问“三皇”之首的伏羲: 你结绳织网,你演绎八卦,你是华夏大地的开山鼻祖,你是聪明睿智的化⾝,你画下的太极图,使 ![]() 我叩问炎⻩子孙的始祖女娲: 你是英雄⺟亲的象征,你是果敢坚毅的女神!当“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大难之际,你炼五彩之石,以补苍天,挽救了天下生灵!当今,你的传人们头顶的昊天上,果真出现了两个偌大的黑洞,⾜以使一切生命面临灭顶之祸,你炼的那些美丽的五彩石,还能缀补得了吗? 我恭问天下为公的唐尧、虞舜: 你们曾创造过“尧天舜⽇”的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使80老叟鼓腹击壤,使生齿兆庶安和宁靖,面对当今那“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只顾“潇洒走一回”的人流,面对愈来愈奢华的物 ![]() 我敬问冰肌雪骨兰心蕙 ![]() 你们的清⾼几近不食人间烟火,这与当代人的追求判若云泥。你们视王位如草芥,观名利如浮云,重 ![]() … 我还要顺便问一声歌唱家郭兰英大姐: 汾河⽔滋润出你⻩莺般纯美的歌喉。你歌唱祖国,以大河的波涛,沃野的稻香,去陶冶人们爱国的心灵;你歌唱汾⽔,用汾河的澄波, ![]() … 别意悠悠,念情依依。就要辞别洪洞,就要辞别临汾了。友人要陪我一道去登临汾市中的大鼓楼,并援引民谚说:“不登大鼓楼,⽩来平 ![]() ![]() ![]() 列车驶出临汾,隆隆北上,眼看就要离开先祖们曾居住过的这片皇天后土了。我深知,区区如我,声音是那般微弱乏力;然而,我仍在心中默默呼唤: 归去来兮,我曾厌恶过却懂得“报孝”的乌鸦; 归去来兮,那洁⽩如雪的精灵——我梦中寻觅的大鸟… 1999年5月18⽇于军艺 (摘自《十月》1999年第5期) |
上一章 李存葆中短篇作品 下一章 ( → ) |
李存葆的最新短篇文学《李存葆中短篇作品》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李存葆中短篇作品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李存葆中短篇作品是李存葆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